白云深处纸鸢飞
村 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描写放风筝的的《村居》,曾被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但其作者清代诗人高鼎,唯有这首诗流传于世,生平概述却鲜为人知,而根据史料寥寥数语的记载,世人推测出他大约生活在咸丰年间。在经历了的鸦片战争后,风筝尚能在乡野间广为流传,我猜测,《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着积极的推广作用。
曹雪芹及其《红楼梦》,早已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曹雪芹还曾写过一部《废艺斋集稿》,这是除《红楼梦》之外,曹雪芹的唯一著作,在这本书的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生于江苏,长与北京的曹雪芹考证了南方和北方的风筝,系统地记载了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其扎风筝的技巧之高,在《南鹞北鸢考工志》序言中就可窥一斑:
曹雪芹有个旧友名叫于景廉,因为从征落了残疾,年关之际“家中不举爨者三日矣。值此严冬,告贷无门”,所以不得已来向曹雪芹借钱。但这个时候的曹雪芹也是“困惫久矣”,无奈之下扎了几个纸鸢,并将家中仅有的一点钱赠给了好友。到了除夕之夜,于(景廉)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曰:“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当共享之;可以过一肥年矣。”而曹雪芹所著的理论及其风筝技巧样式,正是如今北京曹氏风筝一派的最早起源。
……
时值三月,一夜春风拂过,苍茫的大地仿佛一夜间被打翻了染料盒,竟然悄无声息的斑斓起来:柳树初吐新芽的嫩绿、桃枝含苞待绽的殷红、枝蔓婀娜多姿的迎春、玉兰亭亭玉立的粉白,还有一群刚刚换过翎毛的白鹅,修长颈下的长翅被阳光照耀的雪白油亮,橙红的脚蹼划过乍暖还寒的河水,一片淡淡的水雾顿时氤氲在两岸的树林里……
每年的这个时节,我都会习惯性的买一只风筝给孩子,前几年女儿小,自己还不会玩,我便带着村里的一帮孩子,从村头学校后面的高坡上顺势而下,奔跑在肆意飞扬的春风里,并不时的回头,总是希望能看到那一副明艳的画卷腾飞在白云深处。
但时至今日,却依然未能如愿:起步助跑的时候,高低起伏的沟壑让人跌跌撞撞,春风乍起,刚刚跃空而起的风筝或是被纵横交错的高压线缠住,或是被路旁杂乱的树枝敲出破洞,或是在兴致盎然的时候,前方被一排高大的农家楼房挡住,诸如此类。昔日空旷的乡村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却难以让一纸风筝遨游于碧空,想来心里总是有些沮丧。
曾经的乡村,因为缺少物质与文化的滋养,在这样的时节,孩子们都是成群结队的放风筝,似乎除此之外也找不出其他的娱乐项目。那些风筝多为孩子们手工糊成,而且制作粗陋:先将粗壮的麻杆劈成细条,用细丝扎成十字状骨架,系上钓鱼线,再糊上一张裁剪好的油彩纸,便可制作完成了。当一只丑陋可笑的风筝在河堤下空旷沙滩上摇摇晃晃的升起时,周围是一片欢呼雀跃的身影。
有时,蓝天下也会出现几个家境优越的孩子放出的精美的凤凰、蝴蝶、金鱼图案的风筝,那是要在镇上的供销社里才能购得,而且价格不菲。鲜艳的风筝下,两处长长的尾翼随风舞动,在空中越升越高,直到隐没于苍茫的云间,看着他们脸上流露出炫耀的神色,再对比着我们的风筝,一群小伙伴的眼神里顿时充满了艳羡。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许多年后,我们终于可以买下那些童年时梦寐以求的风筝,却无奈的发现:再也找不到记忆里那片柔软广阔的河滩,那些一起追逐时光的人,那些在春风里肆意汪洋的快乐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