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人类没有任何生活类日用家具,吃、睡等都是在地上进行,所谓“天当房,地当床”。将草、兽皮等当作垫子铺在地上,人坐在草或兽皮上。直到汉代之前,中国人都是席地而坐或者是跪(跽)坐(如上图)。古人的坐姿可分为席地而坐和垂足两大时期。远在商周时期,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如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跽,又称长跪,是将要站起来的准备姿势,也是对别人尊敬的表示。古代一席坐四人,共坐时,席端为尊者之位。独坐时,则以中为尊,故卑贱者不能居中。既为人子(即尚未自立门户者),即使独坐也只能靠边,如果有五人以上相聚,则应把长者安置于另外的席上,称为“异席”。如果在席上向前,就要膝行,用这些表示礼貌。而箕踞则是一种极为随便的坐法,其姿势为两腿平伸,上身与腿成直角,形似簸箕,两手放在膝上。有他人在而箕踞是对对方的不尊重,所以《礼记》予以明文禁止:“坐毋箕。”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政,荆轲没有得手,自己又受了重伤,就倚着柱子大笑起来,并张开两腿像簸箕那样坐着大骂秦王。他用“箕踞”表示对秦王的藐视。也是战国时期,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丧,庄子却在那里箕踞地坐着,敲着盆唱着歌,以表示自己的特立独行。汉初,赵王张敖独自在案旁吃饭,礼节十分恭顺,而高祖却箕踞着骂他,这是因为刘邦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南北朝的时候陈朝的侯安邦,一天比一天骄横。在赴酒宴的时候,他乘着半醉的劲儿,不是箕踞地坐着,就是斜靠在那里。这是因为他自认为权倾朝野,目中无人。如果不是有意的傲慢,箕踞就是不拘小节的表现。在《世说新语》里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卫永做温峤的长史,温峤对他很器重,温峤常常提着酒肉到卫永那里,两人都箕踞地坐着饮酒,一喝就是一整天。卫永到温峤那里,也是这样。现在跪坐的姿势没有了,箕踞是失礼的意思也就不存在了。
汉代出现新型小坐具“独坐板枰(音平)”,为历代坐具鼻祖。此时仍流行跪坐,垂足坐已经出现,但远未普及。
西晋起,跪坐渐衰,箕踞(jī jù,伸腿坐)、趺坐(fū,盘腿坐)、斜坐,随心所欲。
盛唐后,椅凳普及,家具由矮向高发展。凳子形状多样,有方形、长条、圆形、椭圆等。座墩到了唐代更为精美。五代沿袭唐制式,变化不大。
到了宋代,桌椅开始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但是,桌椅的流行,在上层社会还有颇大的阻力。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载,“徐敦立言: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兀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可见北宋时期士大夫家内的妇女还不得坐椅子,否则即被视为不懂规矩。随着社会的进步,椅子作为一种方便的坐具广泛普及。宋代之后妇女坐椅子就不算违礼了。宋代进入完全高坐时期,南宋已相当完备,而明代至清前期达到鼎盛。明代、清代人们的思想还被礼仪、宗教等观念束缚着,封建思想讲究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等也体现在家具设计上,那些被认为不够端正的三角形、梯形等造型被完全否定。明代的椅子在当时是表示威望和尊严,坐起来并不是非常舒服。如中国皇帝的龙椅,刻了九条龙盘在椅背和扶手上,其中一个龙头就雕刻在靠背的中央且是突出的,人要是靠上去会顶背。还有宝座,是一种体形较大的椅子多陈设在各宫殿的正殿,有时也放在配殿或客厅陈设,一般仍放在室内中心或显著位置。这类大椅很少成对,都是单独陈设。为使用者增添威严之感。清式宝座的特点是尺寸大,结构复杂,用料规范,做工精细,装饰瑰丽,显现出皇家的尊贵和豪华气派及象征社会等级或荣誉。
现代社会的人们不仅讲究坐具要舒适,还要美观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