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鹏程|牛顿反正永远不高兴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门口有一棵苹果树,特意用栅栏围起来,避免热情的游人损伤了它。因为,大家都说,是那棵树上掉下了苹果砸中牛顿脑袋,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

其实,它是从牛顿家的苹果树嫁接过来的。牛顿老家在远隔数十公里的伍尔索普庄园。

1665年伦敦暴发鼠疫,时为剑桥学生的牛顿因此回去“居家隔离”了一年半左右。终于在院子里被苹果砸中。

西方的历史,跟苹果特别有缘:第一颗,夏娃偷吃了,开启了人类的生活史;第二颗,使维纳斯、雅典娜、赫拉吵了起来。她们要宙斯来评判谁最美,宙斯当然不傻,所以把这难题交给了阿波罗来,阿波罗又把它推给凡人帕里斯。最后,帕里斯把苹果给了维纳斯。雅典娜、赫拉十分生气,遂引发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依战争;以此开启的历史,直到牛顿这颗苹果才被打破,近代科学,社会于焉诞生。

历史非常简单,三颗苹果说尽了。此称为“三颗苹果史观”,足以媲美马克思“五阶段论”。⏤⏤所以1860年落成的牛津自然博物馆里,牛顿雕像脚下便放了一个苹果,以兹纪念。

今年伦敦又疫情大起,剑桥的学生又都跑光了,只有谣传是牛顿所建的王后学院数学桥还在兀立斜阳。我想起牛顿,便转去了伍尔索普庄园,拜访苹果树。

(牛顿故居门口:世界在这里发生了变化)

庄园仍然静谧,四周亦未开辟为旅游区,故幽寂旷荡仍如牛顿在此困思之时。苹果树虽尝随哲人萎去,但精魄犹存,枯榦又生新枝,婆娑欲更亭亭。于兹观物观化,我对牛顿的理解,乃似乎又进了一层。

回想那三颗苹果。夏娃那颗代表“欲”、维纳斯纳科代表“美”、牛顿那颗代表“力”,带来的,乃是人的堕落、争斗和力量的物我牵引纠缠。而这就是人的世界,与神隔离,一次又一次,愈坠愈深。

近代,要比中古更近一步与神拉开距离,所以政治上要政教分离,社会上要工业革命、要发展科学。牛顿就是近代精神的代表,而且提供了丈量新世界的工具。故英国诗人蒲柏写道:“自然和自然律在黑暗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豁然开朗!”⏤⏤可是,有了牛顿,谁还需要上帝?

隔离时期的牛顿,似乎找到了隔离上帝的方法:为万有立法,以此打开了新世界。亚历山大·柯瓦雷《牛顿综合的意义》说得好:“我们所有人都成长于牛顿的世界中,我们所有人都把牛顿的世界机器当成宇宙的真实图景和科学真理的体现,因为在这二百多年里,它一直是近代科学以及经过启蒙时代洗礼后的人类的普遍信条和常识(communis opinio)。”

他说的“我们”当然也包括了我。不过,我当然也曾学过后来没怎么用过的微积分,学过牛顿三大定律,甚至还读过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但“我活在牛顿的世界中”指的并不只是知识的,还是具体生活感知的。例如小区楼上的物件,可能会和苹果一样掉下来砸到你头上;太空人上天,你会看到荧幕上出现牛顿所说的天体结构等等。

后来虽然也知道这个世界好似被爱因斯坦撼动了,却并无太大感觉。因为爱因斯坦的理论关涉大宇宙,比如光在引力场中的弯曲和红移、水星轨道和引力波等的预测与计算等,在生活中不太用得上。

而且,爱因斯坦的理论到现在其实还在论证中。脉冲双子星互绕轨道因引力波辐射能量消耗而衰变,是1974 年做的。火星实验验证引力场,是1976 年首次登陆火星时做的。电磁波通过太阳引力场的时间延迟效应,是2004 年登陆土星时做的。至于因地球自转,紧贴地表的四维时空座标,会被地球拖着一起转,而产生引力场涡流现象,这种“座标系拖曳”效应,要花七亿七千万美元,方能发展出四套陀螺仪,今后还有谁有能力去验证?只能说,算了吧,姑且承认“广义相对论”是对的,而平常仍照牛顿定律去过活。

我曾于1997年去爱因斯坦任职过的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访问,亦徘徊沉吟久之。深感科学研究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客观、清晰、准确的知识,而其实多本于猜想。猜想有时能被验证、有时会被否证,但大多其实难以论定。

(爱因斯坦的研究室)

其有力之手段,当然是实验。例如电磁交互作用及强交互作用中宇称确实守恒,但弱交互作用中是否仍然守恒,李政道与杨振宁只从理论上导出,就仍只算是猜想。吴健雄才做了实验证明。

可是实验有时难做(如前面提到的相对论实验),或者暂时做不成,终于仍是猜想。而终究做成了实验的,成为明确的科学成果,毕竟仍不能解释原先之猜想是怎么出现的。灵感可能由于做梦,也可能因为摔跤。

科学之悠忽难凭者如此,便不得不让我又想到牛顿那颗苹果。

苹果为何刚好落到他头上?他为何刚好有一大疑蓄之于心?而一果击头,为何没令他受伤或昏迷,却令他灵光乍现?这在科学史上称为“牛顿猜想”,许多人提供过许多解释。

但据我猜想,神思是属于“天”的事,天机灵感,非理而妙、无迹可求,这才是科学真正的精血真源所在。

牛顿当年一定也如此认为,所以他愈做科学研究就愈信天。或者倒过来说:他是被其天才所推挽,去发展其天机灵思,做着被后人认为的科学;而又要以他的科学来说明天。

我这样理解牛顿,当然不免以己度人;但全球“牛顿学”的进展似乎也呼应了我的看法。

早期说牛顿,是放在“打破旧世界”这个角度说的。结合著工业革命、政教分离,表现科学已找出了世界规律,故人可以替代上帝。

可不是吗?古代西方人相信的宇宙是亚里士多德式的,所有的恒星和行星镶嵌在一层层的天球上,绕着地球转。托勒密的地心天文学即以此构造。后来,哥白尼和开普勒设想出出日心说,打破了旧说。配合其理论的,是笛卡尔的涡旋宇宙假说,指出宇宙由物质和运动构成,运动自我维持、数量守恒。牛顿则另行设想了运动的方式,所以取代了笛卡尔。

牛顿为何、如何能突破笛卡尔?这就众说纷纭了。因为科学家牛顿对神学和神学的异端(如炼金术、密码学等)同样感兴趣且有深入研究的资料,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愈来愈被人们所熟知,大大打破了原先“科学牛顿”的符号标签。

美国化学遗产基金会保存的牛顿手稿,是制作“贤者水银”的。分解原来的金属构造,以重组出不同的金属,乃炼金术把铅转换成黄金之类。手稿拉丁文说是“借由火星和月球上的锑块,可以作出贤者之石所需要的重要配方:贤者水银。”

耶路撒冷希伯来民族博物馆的数千页牛顿手稿,则是破译“圣经密码”,算出世界末日就在2060年的。

由导演尼奥姆制作的,加拿大学者研究牛顿生平之纪录片即以此为线索,描述《牛顿:黑色异教徒》。

美国作家丹·布朗的畅销书《达·芬奇密码》,更因此将牛顿描绘成是隐修会的会长,掌握基督教隐藏的秘密。

如此著名的科学家,忽被发现如此热衷炼金术、密码学,很多人不能接受。因此或说他晚年发疯了,常把时表当鸡蛋来煮,研究炼金术即同此类。或说他晚年投资英国南海公司股票,亏损太甚,以致痴迷炼金。

也有人说牛顿不是晚年才钻研炼金术这些,而是在对笛卡尔涡旋理论一直找不到突破口时,暂时搁置了引力问题,转而研究炼金术。最终才受炼金术启发,并把彗星纳入引力理论范围,以解释所有天体现象,写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当然更多人认为牛顿对神学的研究贯穿了一生。他的科学观念很多都与神学密切相关,万有引力、绝对空间、绝对时间等都是如此。何况,牛顿说的本来就不是“科学”而是“自然哲学”。对自然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理解上帝的智慧与善,这在西方是根深蒂固的观念,牛顿自不例外。

他们不觉得需要由偶然的苹果敲头,或异端的炼金术来找出牛顿为何发现万有引力的奥秘。⏤⏤因为牛顿所说的“力”,其实是在物理学机械论中不存在的东西。

物,只会通过互相接触起作用。例如我拉你、打你,如根本没有接触,我如何使力,你又如何可以感受到力?这是基本常识。可是万有引力是什么?是苹果跟土地、地球跟太阳、地球跟月亮,之间没有接触,却有牵引之力。这种力及其作用方式,完全违背了力的基本观念。若说爱特力士(Atlas)托住天,是神话;太阳以看不见、不可思议的大力拉住并甩动我们所住的地球,不断旋转,又比它强到哪里去?

若要解释或比拟,只有中国气功师之“发力”,隔山打牛,与相仿佛。不然,就类似男女吸引,目挑心许、色授魂与,叫他东就东、叫他西就西。⏤⏤可惜,你听到隔山打牛、吸星大法,只会摇头;听到男女勾引,只会偷笑。都不如听到万有引力这般肃然起敬。

这两种,前者属于唯物论、后者属于唯心论。

牛顿早期试图用唯物论式的方法解决,假想一种“以太”微粒介质,产生接触作用,从而使力能起作用。后来放弃了,转而直接用上帝的干预解释万有引力。以致被人认为走向了唯心论。

但唯心唯物恐怕都难说。万有引力定律,疑窦丛丛,到处都有左支右絀之难。所以它可以解释天体运动,却无法解释天体为何会沿椭圆轨道旋转,更无法说明它的的起因(即最初到底是什么力量“推”了一下)。这第一动因,他用的是agent。后人往往将其译为或理解为上帝、主宰。可是牛顿曾经明确写道:这个动因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是我要留给读者去想的一个问题。⏤⏤其实留下来的谜团岂只此一端?

因此综合起来看,我只能说:天才未必是来明晰世界、解决问题的。他更多的是来提出问题、举示猜想。

这人生与世界之猜想,如佛说、耶稣说、老子说、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往往让人觉得一语中的、直指人心,所以举世风从,倚为生活之准绳、视为世界之规律。可是细细勘究,其中实又都还有矛盾、难验、存疑、不周、不尽之处,还未必就是最后的答案。

天才,从天上取来了火。火当然可以照亮周遭,指引前路;但光焰摇窜,视像也可能愈来愈迷离晃乱,使得信从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而且,经过物理学近几个世纪的发展,科学界逐渐习惯了引入“不可理解”的概念。知道先知天才之言之行,尚多难以骤晓之处,故不妨存以俟解,可以等过几百年再得验证,或再有天才提出答案。暂时不再试着理解宇宙,而只是纯粹欣赏宇宙。

事实上,天才本来就已如此。他们都善言天道,指明规律,但又都感觉天道难知,穷则呼天,也都在等待或呼唤未来真能解答的圣者。牛顿提出那么明确的几大定律之后,大家都以为世界自此明晰了,他却还要彷徨求索,直入神学、炼金术、末日密码等神秘领域,原理即在于此。

故循迹而求,牛顿性格古怪,一生没朋友,不结婚,也不会教书,据说一辈子只笑过一次(因为有贵妇问为什么居然会有人研究欧几里德几何,把他气笑了);钻研“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而其原理颇难掌握,尚多不可究诘之处;老是生气,大约也由于对自己的研究不尽满意;研究神学,对《但以理书》和《启示录》尤有兴趣,神学著作百余万字,但又据说认定教皇是巴比伦大淫妇;他是科学家,而主持皇家学会会议,常在会中瞌睡;是学者,又做着皇家铸币厂的厂长……。整个人生,形象如苹果树下堆叠的落叶,历乱杂错,难以董理。

但是,天才不以迹求,花香果香草香树香远近洋溢在他的庄园里,谁也捕搦不着,谁也逃脱不了。

龚鹏程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讲学于世界各地。并在北京、上海、杭州、台北、巴黎、日本、澳门等地举办过书法展。现为美国龚鹏程基金会主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