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的地方更安全吗?
在遇到危机的时候,最常听到的建议是去人多的地方,因为总会有好心人出手相助,但我们也经常听说一些反例。
去年,一个小女孩被车撞倒,当时有十几个人陆续经过,却无人相帮,结果被后来的车辆碾压,从小事故发展成大悲剧。前年,一个在北京旅游的女子在如家旗下的和颐酒店遭袭,被殴打拖拽,当时很多旅客从旁经过却未施援手。还有许多在公共场所,老人或病人出现危险的时候,没有人及时帮助,错失救治的最佳时机。如此看来,人多的地方未必安全。
以上这些情况被人们感叹世风日下、人情冷漠。这些感叹似乎有些道理,只是太过情绪化,但有些人把这种现象上升到民族劣根性的高度,这就有点胡扯了,因为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并非罕见。
1964年3月13日凌晨,在美国纽约市皇后区,30岁的凯瑟琳·吉诺维西下班回家时,在其所住的街道上遇害。整个过程持续了35分钟,凶手先后三次追逐并刺伤吉诺维西,期间她曾大声呼救。据事后统计,共有38位邻居被惊醒并打开了卧室灯。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38人在35分钟里竟无一人报警,直到吉诺维西遇害后才有一人打了报警电话,但为时已晚。
事件发生后,整个美国社会舆论哗然,人们批评美国正在变成一个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的国家,媒体更是大肆渲染公众的冷漠。尽管舆论分析自有其道理,但这种情绪发泄和道德呼唤,既于事无补也对人们难有帮助。直到有人运用心理学知识,对此事件深入研究后,才给出了真相和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比伯·拉塔奈和约翰·达利是纽约的两位心理学教授,他们研究了吉诺维西事件的全部报道,得出了一个看起来最不可能的解释,当发生紧急事件时,如果有许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出于从众心理,旁观者越多,人们的责任感越会下降:“也许别人会帮忙,也许有人已经报了警”。第二个原因是有时候人们判断一件事是否紧急并不容易,比如有人倒在地上,是心脏病发作还是一个醉汉睡着了;街上传来异响,是枪声还是鞭炮声。像吉诺维西事件,就有人认为是情侣吵架,以致认为外人不好介入,这些情况恰与心理学中的“多元无知效应”相吻合。
通过四年的试验和研究,两位教授得出的结论是,人们之所以未及时出面相助,并不一定是出自人情冷漠或是缺乏善意,而是对具体情况的不了解和责任的不明确。所以发觉自己处于困境时,仅仅呼救并不一定有作用,最好的做法是:第一,让周围的人清晰的认识到,你需要帮助。第二,确定的向某个具体的个人求救,比如从人群中找到一个人,盯着或指着他说:那位穿白T恤的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帮我报警。这时被求助的人责任感会大幅上升,你得到帮助的概率也就会迅速增大。
认清“多元无知效应”,学会在处于危难时用正确的方式求救,这样才能避免上述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