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的三件“宝”
作者:荣凡诗
岁月如梭,多少往事随风而去,但记忆在不经意间,被我那曾经的三件“宝”唤起。要问是什么?一只怀表、一台收音机、一个手电筒。
我那三件“宝”,用途可不小,曾经和我的工作、生活中朝夕相伴,在不同时节,不同场合,扮演过不同的“角色”。虽然它们相继消逝多年,但我一直珍藏着关于它们的美好记忆。
打开记忆之门,穿越时空隧道,诉说它们伴随我如何度过任职排长期间的故事。它们承载着我在那个时代的工作、生活情况,追忆起来内心是温暖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尽管时代流转变迁,一批又一批的时尚物件出现在我的身边,但它们永远是我人生中难忘的“老物件”。
怀表伴随度春秋
唯物辩证法告诫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我1972年被提为排长,由军贴费每月8元转而为月工资52元,每天领着全排30余名同志学习、训练,显然无论从个人经济状况转好到排里工作需要,都应该买表撑握时间了。在那个还是讲“阶级斗争”、“斗私批修”的年代,个人是不能“脱化变质”、“奢侈腐化”的。为了政治上不受影响,而又方便工作、生活,我就花了26元买了块怀表,它伴我度过了几个春秋。
这怀表是济南产的,银白色的表壳,上端是发条,设置着一个铁环,我系上小绳子,使用时还算方便。我白天将怀表揣在口袋里,带领全排外出训练,看它撑握训练、休息和返回时间;我夜晚将怀表放到桌子上,自己去查哨,战士们换岗,看它撑握时间。有了它,方便了!因此使排里工作和生活紧张有序,还受到连首长的表扬哩。
1973年冬季拉练前,我被调到团机关帮助工作。转过年来,我竟被任命到师炮兵科当参谋。以后去炮兵军政干校学习、参加军事演习等,怀表一直陪伴着我。到了1977年,不知是我保管不当,还是质量不好或使用年限的问题,它跑得越来越不准了,差个十分、二十分的不算差。科长了解我这情况,便找管理科长要了张“手表票“给了我,竟买块上海牌手表,戴在手脖上那个高兴呀!那当时的喜悦,还时常回荡在记忆里。
那怀表多余了,但我时常拿出看看,并了解关于怀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怀表是放在口袋里的表。最早出现时人们称之为“袖珍钟”,它的形象派头十足,价格十分昂贵,装在口袋里或戴在胸前,就成为身份的象征。欧洲古典式机械怀表可谓是绅士必备之一,并往往在表盖的内侧上贴上自己至亲至爱之人的肖像,所以人说:“如果你想知道某位欧洲绅士的情人是谁,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他的怀表偷来看一看。”1886年,瑞士人设计出了便宜的怀表,它才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在新中国成立前,男子穿长袍马褂,就时兴在左侧小口袋内装怀表,表链系在衣扣上。到了一些场合,小心地拿出怀表,“啪”地一响,表盖打开,露出白表盘、黑表针,一目了然,神态是那样的傲慢,我们在一些老电影或戏剧中可以看到如此的场面。建国后一段时期内,怀表还被人们时常使用。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手表已经风靡一时,而且表的款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材料有钢制的、塑料的、镀金的、纯金的;性能有机械的、电子的、光能的······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怀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悄悄地退出人们使用范畴。渐渐成了多余的摆设,被人们所收藏,或者进了博物馆。然而,通过怀表可以看历史,它折射出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伟大变迁。
显然,那怀表再无存放的价值,我索性把它卖给了修表店。那块怀表去了,但它伴随我度过的岁月,永远印记在我心目中。
收音机旁乐年华
1974年,我们连到海阳施工,住里店乡下于棚村。我们排住在老乡一座空房里,工作时上山施工被覆坑道,业余时间就空落落的,我就和班长们合计,花了50元,买了台收音机。那收音机“身材”不大,有中波和短波两个波段,黑黑的颜色,上面有把手,属便携式的。有了它,我们组织全排战士“天天听”,就是每天听新闻联播节目。有时还听歌、听戏曲、听广播小说等节目。那收音机传出的庄严悦耳播音声,婉转动听的乐曲声,我们听的那样专注、深情。它使我们了解了国内外新闻,给工作、生活增添了情趣。就这样,我们在收音机旁,度过了那一段快乐的年华。
打那以后,我了解了关于收音机的一些常识。收音机是由机械、电子、磁铁等构造而成,用电能将电波信号转换为声音,收听广播电台发射的电波信号的机器。它是在1844年,电报机被发明出来后,由德、俄、加拿大等国多位科学家先后研究、发明的产物。1906年,美国人又发明了真空电子管收音机。之后,又出现了改良的半导体收音机、电晶体收音机等。1923年,美国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播出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1933年,上海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了收音机,其外形小巧美观,价格低廉,收音良好,受到人们的欢迎。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得到发展,有二百余家无线电工商业,制造出不同样式、高低档次的收音机。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无线电业飞速发展。1953年,研制出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1958年,我国第一台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1980年左右,是收音机市场发展的高峰期。至今30余年的巨变,像一列飞速奔驰的列车,在光阴的倏变中,太多的东西消失了,可又有太多的“新面孔”出现了,太多的演变发生着,太多太多······目前,随着电视机和录音机的发展,收音机产销量下降,款式由台式转向袖珍式,其辉煌的历史成为过去。而随之出现的MP3、MP4及多功能手机,成了人们的“随时听”;家庭进了电视机、录放机及各种音响,那台式收音机只好“下岗”了。
我痴迷收音机,记不清买了多少,听收音机已成习惯。我手头经常拿着袖珍收音机,边散步边听新闻或其他节目。我床头柜上放着台式收音机,每天晚上躺到床上,打开收音机,听烟台台小说联播、山东台戏曲、老歌,23点听中央台国际资讯节目,而后方能入睡。这习惯平生难改了,收音机将伴我度过快乐余生。
电筒照亮前行路
有道是,物不在大小,好用就好。还是在住农村施工时,我曾经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手电筒,绿色的外壳里装二号电池,随身携带方便,随时照明好用。那时施工,连队三个排三班倒。轮到俺排夜班,我便把排里战士叫醒,打着手电筒带队上山施工。在茫茫黑夜中,电筒放射出一道白色的光柱,划破了前进路上的黑暗,给我们指明应如何前行。工地上有台发电机,带着几十个电灯泡,发出微弱的光泽,有些地方影影绰绰,看不太清,我便用手电筒照着,检查施工的死角和不安全的地方。有一次发生险情,掉下的石块刮伤一名战士。我用它照着抢救了战友,排除了险情。你瞧,这小小的电筒,还真起到大大的作用。我不由感叹,它的样子是何等的美丽,它的亮度令人震撼,它的光泽照亮前行路。
笑星赵本山演小品时,说家用电器是手电筒,曾引起人们的欢笑。其实一点不假,手电筒是灯,是照明的灯,是家用电器的一种。一个典型的手电筒,被人们简称为电筒,有一个经由电池供电的灯泡和聚焦的反射镜,并有供手持用的手把式外壳。它貌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一直迟至19世纪末才被发明,因为它必须依赖电池与电灯泡的发明。早期的电筒因电池蓄电力不足,被洋人称之为短暂的灯。时至今日,电筒的品种越来越丰富,有可充电池的、圣光的、二极管的,等等;用途越来越完善,有照明的、报警的、高压自卫的,等等。例如战术手电筒,能在各种恶劣环境条件下使用,其温度性能、密封性能、防腐性能、耐用性能,尤其是照度、色温等,要比普通手电筒高得多。通常它用于搜索、求救信号和近距离照射等。必要时还可当作武器,照射对方的眼睛,有强烈的视觉抑制作用,使其无法辨别我方的准确位置。在我国电筒行业中,有技术领先,品质卓越,享誉全球的知明企业,他们制造出的品牌照明工具,具有国际竟争力。由此可见,这小小的电筒,能挣洋钱,挣大钱呢!
电筒啊!你是黑夜中灵魂,是渲染气氛的高手,是一个表情丰富的物件。我赞美你,爱恋你,永远的使用你。
近四十年的时光匆匆而去,真可谓“弹指一挥间”,一切恍若隔世。年老是记忆潮涌的岁月,总是想起那前尘旧事。我曾经的三件“宝”,至今忘不了。曾戏言它们:怀表——无准;收音机——无声;手电筒——无光。它们消失了,远去了。然而,不老的岁月,结下的情谊,让我怀念它们,感恩它们。我难忘它们的模样,难忘与它们相伴的岁月。我珍藏它们的故事,沉湎与它们的情感。
2010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