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著名油画艺术家刘铁飞和他的高密东北乡杨福迅2021年2月,一则喜讯通过电波从万里之遥的大洋彼岸穿越重重云雾爆响在高密东北乡,震惊了中国油画界:刘铁飞的油画《魔幻红高粱》荣获第二届国际风景画最高奖:荣誉奖。本届大赛组委会主席凯文·萨默斯对刘铁飞的艺术成就赞叹有加:我们收到了世界各地的天才艺术家的作品,你应该为你在这次艺术比赛中取得的非凡成就感到特别自豪,获此荣誉奖的全球仅12位艺术家。他对《魔幻红高粱》赞叹不已,认为这幅作品已经超出了一般风景画的层次,是一幅融入了作者思想的佳作,很少有艺术家能对一种植物如此着迷,能用20年的时间来对它研究和创作。随后,《魔幻红高粱》被送入洛杉矶国际艺术沙龙竞拍会,以3万美元起拍,经过多轮激烈竞争,最后以高出底价3倍多9.7万美元(约合62万人民币)成交,成为本场竞拍会的黑马之一,震惊了国际艺术界。这是继油画《东北乡往事》入选2021英国皇家艺术协会年展后,刘铁飞在国际上获得的又一殊荣。莫言老师收藏了刘铁飞的油画《桥的记忆》这位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称赞“画得很大气,很有震撼力,画出了东北乡神韵”的“小老乡”,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在与红高粱朝夕相伴的7年时间里,他对莫言笔下这片波诡瑰丽的土地有怎样的认知?是红高粱渲染了他的油画,还是他用神奇的画笔为红高粱注入了新的内涵?他因何连续两次受邀为奥运会创作画卷?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为什么要亲力亲为投资2000多万元建造“红高粱抗战纪念馆”?带着满脑的不解和敬意,笔者一次次走进高密东北乡,走进刘铁飞的内心世界,走进红高粱的魔幻时空。春刘铁飞真正与红高粱结下不解之缘,是2014年春天。2013年,由我国著名导演郑晓龙主刀,著名演员周迅、朱亚文等加盟的60集电视连续剧《红高粱》在高密东北乡风风火火地拍摄。几千亩的高粱红成一片望不到边的海洋,点燃了人们心中的野性和激情。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在高粱海洋里合影留念,追逐嬉戏,徘徊仰望,寻找感悟,也让高密人意识到了红高粱文化的魅力。第二年4月,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到潍坊刘铁飞的工作室去拜访,进门就被墙上悬挂的一幅幅以红高粱为题材的油画震住了:在刘铁飞的笔下,红高粱时而是汹涌澎湃的海洋,时而是旋转腾空的火焰,时而是静默肃立的生命……毛维杰不知道,刘铁飞一个人从潍坊跑到高密东北乡画高粱已经十几年了。对红高粱的共同热爱让两人一拍即合:到东北乡去,建刘铁飞美术馆,既便于创作,又为红高粱文化注入新的形式和内涵。从此,红高粱,成了刘铁飞人生的底色。刘铁飞的油画《柔情红高粱》4月29日,正是高粱播种的季节,占地2000平米的“刘铁飞美术馆”深深地扎根在了东北乡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同扎下根的,还有刘铁飞的生命。现在,刘铁飞把户口也从城市迁到了高粱地旁边的沙口子村,和这方水土、这方人结结实实融合在了一起。其实,1979年出生的刘铁飞是跟随着高粱一起长大的。童年的时光,他是在离这里不远的平度农村度过的。那时的高粱,在他眼里就是高不见顶远不见边郁郁葱葱的森林。最惬意的时光是头顶蓝天白云,在高粱地里捉迷藏、掰“乌墨”(黑穗病,可吃)、撵野兔,尽情享受大自然无边的乐趣。玩累了,刘铁飞回家翻出一柄沾满岁月灰尘的刻刀,在木板上划出一些谁也读不懂的点画。抗战时期,爷爷曾用它在上海的报馆刻过铅字,在故乡的集头刻过印章。这刻刀,是赖以养家糊口的工具。爷爷见多识广,把刻刀和对文化的爱一起传给了儿子刘广顺。刘广顺喜欢收藏古物,家中一架架的古书、古印版、古石器,无声地向后人讲述着我们这个民族久远厚重的历史。耳濡目染,从6岁开始,刘铁飞就痴迷于篆刻和收藏,以至于视神经都受到了影响。他听从了医生的劝告,忍痛收起了爷爷税利的刻刀,拿起了柔软的画笔。这个未知的世界,为一个勤奋的天才打开了另一扇五彩斑斓的窗。2003年,刘铁飞从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学府中央美院毕业。在学生时代,他就展露出超常的艺术天赋。2000年,他的油画作品《岁月流韵》入选“山东省首届写生展”;2002年7月,在中央美术学院E2-407空间举办了“梦里追梦——四人作品展”;2003年,油画作品《水静月明》被北京万科集团收藏。“如果不是'非典’,我就会在北京发展了。”谈起回潍坊工作的原因,刘铁飞口气淡淡的,对这次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意外事件,他开始很懊悔,现在却很庆幸。命运在给你堵上一条路的时候,肯定给你准备好了另一条路。只是,需要自己不懈地探索前进的方向。简单得近乎寒酸的开馆仪式过后,刘铁飞准备自己种高粱。“刘老师,用机器种又快又直,我们为什么还要费力用大镢刨沟?”刘铁飞聘请来管理的吴宗良感到困惑。他对刘铁飞种高粱就有些不解:周围一千多亩高粱,随便看就是。但出于对艺术人的尊重,他一直没有吭声。“我们用大镢攉出宽沟,用手撒下种子,长出的高粱才自由、随意,野性。”高大的刘铁飞把大镢拄在胸口上,直起腰,左手摘下眼镜,右手抹了一把从卷曲的长发底下流下来的汗水。抬眼远望,他仿佛看到了胶莱运河上那座古老的石桥,看到了桥边稀稀落落的高粱。在潍坊一家报社做了记者的刘铁飞尽管衣食无忧,但呆在不见阳光,不经风雨的钢筋水泥大楼里,自己似乎也变成了温室大棚里没有个性的蔬菜,不知季节地生长着。当年电影《红高粱》上映后,万人空巷,8岁的刘铁飞连看了7场。他的心已经融化在那漫天遍野血一样的红色里,化作了那个在高粱地里赤条条奔跑的孩子。他魂牵梦绕的仍然是一百公里外故乡那片偏僻的黑土地,和那片土地上浸泡在鲜血、烘烤在战火中站立起来的红高粱,还有在高粱地里顽强生存的土匪野种草莽英魂逆来顺受的百姓。在莫言笔下,高密东北乡“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遍遍激荡着他的心。春天,也是风筝放飞的季节。瓦蓝的天空下,刘铁飞看到一只只蝴蝶、燕子、苍鹰在三月的暖风里翩翩起舞,更有潍坊特色的龙头蜈蚣,几百米长的身躯在灵巧地摇头摆尾。在刘铁飞的心中,还有一只用灵与肉扎成的侠义风筝,从故乡大地起飞,穿越七十年的历史烟云,跨越数万里山川海峡,飘扬在英格兰的上空。他叫埃里克·亨利·利迪尔(Eric Henry Liddell),一个英格兰的奥运冠军,却长眠在了潍坊的土地上。利迪尔1902年1月16日出生在中国天津,在这个第二故乡当了近二十年的教师,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在1924年巴黎举行的第八届奥运会上,利迪尔打破了400米跑的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夺取金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将潍县的教会场所“乐道院”改造成亚洲最大的集中营,把美国、英国、加拿大、南非等2l个国家的2008名侨民关押在这里,其中就有利迪尔。利迪尔乐观、向上,热心帮助别人,他自编教材给孩子们上课,带领众人锻炼身体,鼓励大家共度难熬的时光,深受各国难民的喜爱和尊重。在用难民和日本交换战俘时,英国将利迪尔的名字列入了第一批交换名单之中,但利迪尔把逃出苦海的机会让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了自己。1945年初春之夜,利迪尔病逝,此时距日本宣布战败只有不足半年。刘铁飞所读的中学就坐落在原潍县集中营旧址上,冥冥之中,他感到自己和这个长眠在身边的奥运冠军有一种说不清的缘分。应该为利迪尔做点什么,应该让利迪尔的精神温暖这个人情冷漠的社会,刘铁飞脑子中始终盘旋着利迪尔的身影。为此,他饱含深情地创作了一幅油画——《向利迪尔致敬》。2008年,这幅作品入选国家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青年美术家提名展”,并获金奖。2008年8月,英国奥运大臣泰萨·周维尔女士到潍坊瞻仰利迪尔纪念碑时,刘铁飞将自己创作的油画《向利迪尔致敬》小稿赠送给了她,并表达了对利迪尔的敬仰之情。周维尔十分意外,也十分感动。她没有想到这么多年了,在遥远的中国还有人一直守护着、关注着异国他乡的利迪尔。她热情邀请刘铁飞为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创作油画《梦回英格兰》,让利迪尔的灵魂回到故乡。为了安心创作,刘铁飞毅然选择从报社离职,他全身心地沉进了利迪尔的生命里,倾情完成了大幅油画《梦回英格兰》:泰晤士河畔飘起了那只曾在潍县集中营放飞的风筝,英雄利迪尔穿越时空,穿越曾经战火纷飞的田野、河流、高山、海峡,不远万里从中国潍坊一路飞奔,奔向故乡,奔向光明,奔向和平,奔向“公平竞争、互相理解、友谊团结”的奥运会赛场。黑夜中,他的身上散发着红色的光芒……画面动静结合,红黑对比强烈,处在最亮处的利迪尔代表了人类身上热情、乐观、大义和不屈的高贵品格。刘铁飞的油画《梦回英格兰》局部2012年7月下旬,刘铁飞将《梦回英格兰》等作品运往英国展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最终,《梦回英格兰》由伦敦市政府永久收藏,陈列于利迪尔中心。用油画诠释奥运精神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巴西里约奥组委的关注。伦敦奥运会刚刚结束,他们就邀请刘铁飞为2016年在里约举办的奥运会创作《奥运万里图》。最终,刘铁飞历时四年,创作了45幅油画,共同组成了《奥运万里图》,向世人呈现了全部31届奥运会的精彩时刻和动人场景,全方位展现了奥运百年的辉煌与传承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深度完整地表现出了他心中的奥林匹克精神。刘铁飞也成为唯一一位被伦敦、里约两届奥组委邀请作画的中国画家。为创作《奥运万里图》,刘铁飞白天黑夜泡在画室,一天工作近二十个小时。熬得实在睁不开眼了,他就在旁边随便躺一会儿,爬起来继续画。等他画完最后一笔,忽然发现镜中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刘铁飞当然很开心。可一旦静下来,他又感到心里空荡荡的,甚至烦躁不安,像一只随风飘荡的风筝。尽管河边的野草、小树,田里的玉米、小麦,一个个定格在他的画布上,却始终没有走进他内心深处,没有融入他的血液,直至那天遇到红高粱。站在红高粱旁边,刘铁飞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童年在高粱地里尽情奔跑的镜头再一次唤醒了他周身的每一个艺术细胞。那时,耐旱耐涝却坚硬难咽的高粱是农民的主要食物。大包干后,作为庄稼的高粱退出了大地的舞台,让位给了产量高、口感好的小麦和作为饲料的玉米。个别老人,或者因为爱好,或者因为留恋,或者仅仅是习惯,偶尔还会在沟边地头,种上三行两簇。高粱,也以鹤立鸡群般挺拔的姿态在蓝天白云下显示着自己的存在。刘铁飞的油画《大地红高粱》于是,每到周末,刘铁飞一个人驱车两个多小时,带着面包、方便面、榨菜和水,一次次来到高粱旁,支下画架,一坐就是一天。相处久了,刘铁飞幡然醒悟,心底那扇朦胧的艺术之窗轰然洞开:眼前的高粱不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创作题材吗?从绘画的角度看,一棵高粱具备了点线面的基本要素:粒粒饱满的穗子就是一个个的点,挺拔的秸秆就是刚中带柔的线条,潇洒飘逸的细长叶子是考验功夫的面。从此,刘铁飞的眼里只有高粱。但一天四个多小时的来回奔波,也让刘铁飞十分疲惫。可远方那片红色的火焰,又在时时吸引灼烧着他的心。刘铁飞是很相信缘分的。一个个有缘人在他的人生路上不断出现,一次次助就了他的梦想。毛维杰,一个对红高粱有着狂热情结的人,曾任莫言老家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和莫言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多年来痴迷于收集与莫言有关的资料和物品,2006年出任莫言研究会秘书长,2008年出任莫言文学馆馆长。2014年春天,他又把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刘铁飞拖进了东北乡的高粱地里。倾听高粱成长的声音是刘铁飞多年来的一个梦想,他很珍惜和红高粱在这片传奇土地上共同成长的机遇。为了感知红高粱,他在周围拓荒垦土,除了高粱还种植了向日葵,水生植物养殖了荷花等,结果却大出他的意外。那几年,胶东一带连续大旱,地下水越抽越深。作为胶河泄洪区的高密东北乡地势低洼,历史上大水一次次退去,留下的是碱性越来越强的土地。刘铁飞开始不知地下水的厉害,浇灌几次后,向日葵打焉,荷花萎缩,只有高粱的头颅一如既往地挺拔。刘铁飞这才真正理解了“坚韧顽强”的红高粱精神,心底油然而生敬意。春曦初露,薄雾轻抚下的黑土地糯软而湿润,白头鹎婉转的啼鸣惊醒了一个个沉睡的生命。茅草、小蓟、田旋花、牛筋草高低错落,生机勃勃。叶尖披着露珠的高粱苗宛如刚刚出浴的新娘,纤细嫩绿的身姿楚楚动人,灵魂深处散发出迷人的清香。被大自然的天籁唤起的刘铁飞漫步在田野小路上,时而轻轻地挪移,时而缓缓地蹲下,时而痴情地凝望,深深陶醉在了红高粱的春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