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借三助:少儿水墨“剪影式创作”助导要略
文 /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周瑛
剪影就是对事物外轮廓的描绘。剪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岩画,中西方岩画中人、物等的各类造型比较概括,其近乎于剪影的方式呈现。在远古时期的彩陶纹饰中,时常出现这种平面性的剪影造型,这种造型抓住物象的特征,并把特征夸张到极致,造型极其简化。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上的人物造型也接近剪影式造型。剪影艺术在剪纸与皮影中,更是得到大量运用。其特点就是将物象简化并平面化,保留其最有意味的东西,并加以夸张造型,极具艺术感染力。纵观中外艺术史,剪影式的造型由来已久,它可以最直观的表现人们对事物形态的第一印象。同时,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水墨,有“水墨写清影”一说。于是,如何将“剪影式创作”引入水墨表现之中,成为笔者儿童美术创作教学的新探索。在此结合实例,作一探讨:
一、借影造型,助形象创意
1.巧概括,抓特征
中国水墨画注重写意,写意是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描绘对象的意味、神态,的一种画法。这种神韵是通过事物的关键形态特征来体现的,这正符合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剪影式造型能瞬间将表现对象化繁为简,并将对象夸张化、概括化、抽象化,剪影造型抹去了透视空间,抹去了纷繁复杂的细节造型,将三维的事物变成了二维的形状,突出了物象造型的趣味性,也集中了观赏者的注意点。特别是在人物造型中,剪影式造型的方法能让学生快速的画出人物的动态。如笔者在以《篮球场上的身影》为主题的水墨表现课当中,就采用了剪影式造型的方法。一个打篮球的动态的人物造型对于造型能力并不强的小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第一次让学生画出来的作品,不免有一些动作生硬,造型死板,笔者尝试采用剪影式造型的方式教学,学生就迅速掌握了其方法,直接涂出人物形状,大大降低了造型的难度,又能快速的画出生动的人物动态造型(见图一)。
图一
我们将事物的形状分为外形和内形,外形就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外轮廓剪影,内形则是描绘人物或事物结构特征、细节或装饰的线和形。中国画非常讲究线和形的疏密关系,如“密不透风,疏可跑马。讲的就是国画中画面疏密节奏的处理。也就是说,在我们绘画时,不是将所有见到的东西和所有的细节都画下来,而是要经过详略的处理,让画面产生节奏感。剪影式造型能够快速的帮助我们处理画面的节奏感。如在画《老街遗韵》一课中,老街的建筑是比较复杂的,学生面对这种真实场景的复杂情况无从下手,而笔者采用剪影式造型布局画面,让学生先忽略细节,只画剪影,再根据画面的需要,选择一处或几处尽可能详细的塑造内形。需要略写的地方,只留剪影式外形,使画面详略得当,疏密对比有节奏性,大片的剪影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绘画的留白艺术。如图二这张学生作品,先用剪影式布局,作者把近景的柱子只留剪影式描绘,再去详写后面的远景,产生画面节奏的韵味。学生快速学会了如何运用剪影造型节奏对比来处理画面。
图二
3.主没骨,辅勾勒
“没骨”造型不事先勾勒形状,而是用色或用墨直接作画,以落墨成形的方法绘画,“笔才一二,象已应焉”。这种落墨成形的没骨画法,也可以理解是剪影式的造型方法,如中国画中的竹子,一笔即可画出一片叶子,比起双勾填色的方法,简便了很多。所以说用没骨式造型能够快速的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全部采用没骨式造型,有时会使画面缺少线的支撑,显得柔软无骨,而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如《时尚的妈妈》一课教学中,本人导引学生尝试采用没骨造型打底,再用线条勾勒与装饰的方法,加以表现。用墨骨式造型可以使学生大胆作画,整体观察。如这个三年级小朋友这幅作品,先没骨画形在此基础上加上线条,比传统的先勾后染的方法在处理线条虚实时更能体现的灵动感,更有韵味,画面灵动有生气(见图三)。
图三
二、借技造肌,助美感创生
1.剪影蒙版法
蒙版这个词,经常出现在电脑图像设计制作中。指的是将画面中不需要操作处理的部分进行遮挡保护。在绘画时用笔画出的都是正形,而剪影式的蒙版可以使我们很容易得到事物的负形。比如我们在处理底色时,希望表现对象的形象能预留出来,这时我们就需要制作一个剪影式的蒙版作为保护,再用喷绘、涂抹、压印等方法处理底色时可以无需顾忌。蒙版制作的材料可以是纸、锡纸、布等,适合裁剪的材料。如在教学《画童谣》这一课时,吸取民间剪纸的中的剪影法,将童谣中描绘的形象剪下,放在刷有底色的宣纸上喷绘,在喷绘中注意纸的边缘有些翘起,即在喷绘时产生有虚实的边界。(见图四)当然像树叶、杂草、松针、纤维等也可当作遮挡的蒙版使用,这种蒙版可以让我们毫不费力地得到自然的形态,或者自然的纹理。
图四
2.剪影拼贴法
剪影拼贴法,是画面重构的一种方法,它与传统的拼贴不同的是,运用有水墨墨韵或肌理的纸上做剪影,也可以将完成的水墨画作中感兴趣的部分形象沾水撕下或剪下来作拼贴。而剪下来的剪影与沾水撕下来的剪影,边界线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线条更整齐,后者线条变化更丰富,我们可以根据画面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手法。水墨拼贴在实验水墨的创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传统的水墨文化,与拼贴艺术相结合,是对传统水墨语言的很好的补充,找到更具表达力的构图方式,如在指导《荷塘掠影》(见图五)中,荷叶和水纹是两幅不同的画,荷叶采用的是揉纸法制作水墨肌理,水纹是用水面吸附法制作的肌理,用沾水撕纸的方法撕下水纹和荷叶,再进行画面重组,使同一画面有不同的肌理,使数幅不同画面的又相互呼应的作品在同一画面中重构与融合,拓宽了水墨画的表现力。
图五
3.剪影转印法
在剪影造型中不免会缺少一些细节,细节可以让画面更具观赏性更耐看,增加肌理是处理细节的一种方法,是构筑画面的重要绘画语言,是个性展示的重要特征,也使画面呈现丰富的视觉效果,不同的肌理效果,可以使人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意蕴。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材料都有自身的纹理,比如石头的纹理、树叶的经脉、各种各样纹理的布、皱巴巴的纸等,通过涂墨或涂色再转印后就可得到不同的肌理。甚至在光滑的玻璃上先绘制形象,再转印到宣纸上也可产生斑驳的纹理,甚至可以印出笔触滑动留下的痕迹。在创作指导《两只猫》(如图六)中,这两只猫的表现手法就是采用了玻璃转印和纸板转印,也有点类似于水印版画的味道。当然制作肌理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不一一阐述,留着让孩子们去发现、探索、实验。
图六
三、借形造境,助画面创建
1.多种视角,形式自由活泼
同一幅作品中可以通过任意视觉角度加以表现,只要达到完美的剪影造形,将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组合,创造建构画面。这种造形方式,不讲体积、不讲空间,不讲比例,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独特。如在《多视角观察》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先观察各种事物的不同角度,画出完美剪影造型,再将不同视角的剪影造型组合成完整的画作。如图七《喂鸡的老人》这幅学生作品,老人是平视的视角,而栅栏和鸡是俯视的视角。将不同角度看到的物像组合起来,力求表现每个物像的完美形态。虽不合理,却显得生动有趣。多角度的剪影造型中不讲物体前后关系,内外关系,物象之间就是有遮挡的也能完整地看到后面或里面的物象,就像是拥有“透视”的眼睛一般把存在的但不能所见的物体表现出来。如图八《开新车》学生作品中,车內的人物一览无余,把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结合,用“透视”的眼光表现画作,充满了童趣。多视角组合的方式跟中国画散点式透视也是不谋而合。因此用这样的平面式、散点式、“透明式”的画面形式表现水墨画,形式自由活泼,可探索出具有儿童趣味以及乡土气息浓郁的水墨画新风格。
图七
图八
2.打破时空,多维空间组合
在民间剪纸、壁画、等这些艺术作品中,经常在同一画作中,表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里的事物。如库淑兰奶奶剪纸中,在同一副画面中体现不同的时间,人物所做的不同的事。剪影式造型是平面的,因此可以不用考虑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更便于用绘画的审美法则从新规划布局。如在教学《新奇的一天》水墨剪影创作中,引导学生想象新奇的一天会经历怎样新奇的事,见到怎样新奇的事物,并在画面中打破时空规律按画面需要重构,创造出一种天马行空的,超现实的风格。(见图九)
图九
3.块面建构,搭建构成画面
在绘画创作中运用剪影式造型可以辅助建构画面构图。在绘画之初,必须先考虑好构图,什么是构图?构图是为了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或美感效果,在一定空间内安排和处理事物或人物的关系和位置。在传统中国画中称为“经营位置”、“布局”或“章法”。剪影式造型(单个物象的剪影或成组物象的剪影)把纷繁复杂的表现内容理解为一个个的块面,便于在画面中安排与组合,可以迅速地在画面中建构起形与形的关系。如在创作《节日里的人们》一课时,让学生在草稿上用浓淡不同墨块涂出剪影造型(单个事物或成组事物)按照形式美的构图法则快速构建画面中的黑白灰块面关系。在创作时再在这些块面中补充内容。(见图十、十一)这种构图方式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迅速建立画面美感。
图十
图十一
四、结语
剪影式造型大大降低了造型的难度,能快速的抓住事物的特征,能够更有意味的表现事物的形态。在少儿水墨创作中吸取岩画、画像砖画像石、剪纸、皮影、壁画等这些艺术的表现方式,及各种材质的使用,让剪影式造型的水墨画更具有观赏性,装饰性。剪影式造型的多视角,多空间的组合,有助于表现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样的水墨画创新是趣味性的、实验性的、迁移性的。在水墨画创作中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融会贯通的思考问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红.《立足乡土美术资源,创新美育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03.
【发表杂志】
主编:曹建林
责编:张祎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