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书》之”尧典“:“治”出于“一”
原文: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笔记:
本段交代了帝尧的德性,即,在个体层面,耳聪目明,又能温和谦让;在群体层面,天下受惠于帝尧的德性。
除此之外,让帝尧彪炳史册的是其以大局为重、天下为公、不恋权栈的禅让之举,即,传位于虞舜。
原文: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笔记:
本段交代了帝尧的姓名(放勋)、品德(除了上文提到的“聪明文思”外,还有“安安”,清净淡泊,“允(公允)恭(谦恭)克(克制)让(谦让)”等美德)。当然,与常人不同,作为“帝”之美德,必然是“兼济天下”,惠及四方、天地。
在治国理政策略上,帝尧采取的是由近及远、一视同仁策略。先从身边人、自家人做起,在对待宗族上,坚持“克明峻德”,即,以德服人,以德治家。“家和”之后则是自己所在的部落“和睦”。所谓“平章百姓”,即,这一治理模式,从帝尧之一姓,扩展到部落内的各个姓氏(百家之姓,谓之“百姓”)。在此基础上,由“部落之治”推广到“万邦之治”。“万邦”,是比“百姓”更大的一个范畴。“姓”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而“邦”则是多个血缘共同体的杂糅,“万邦”则是杂糅的杂糅,在异姓他邦之间实现大治,理当不易,这也从层面表现了帝尧在治国理政的不朽功绩。当然,世之治乱,人民最有发言权,也就有了“黎民于变时雍”之说,即,老百姓也能享受到帝尧的大治之世,彼此间也能很和睦相处。
原文: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笔记:
本段主要交代了帝尧的另一项功绩,即,制定历时。时间是标识人类向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当人们发现了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时间制度后,人类文明就进入了有章可循的可规划阶段。
从文本上看,主要是由“羲”氏兄弟俩与“和”氏兄弟俩负责“万邦”的时间秩序。这一时间秩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其一是季节层面,即,初步划定了春、夏、秋、冬;
其二是节气层面,出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四个,即,“日中”为春分,昼夜长短相等;“日永”为夏至,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宵中”为秋分,昼夜长短再次相等;“日短”为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其三是对全年时间长度的划定,即,确定一年为“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同时,借助于闰月安排,对每年的四季进行动态安排。即,通过观察昼夜长短之变化,来确定具体的季节。这样,才是一个完成的“岁”,即“成岁”,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一年”。
除了最为重要的时间制度贡献外,本段还有其他重要讯息,主要有:
一是构建了“天时”与“人事”的关系。日月星辰与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有了直接的勾连,遥远的也是咫尺的。
判断的外在标志,就是对星象的识别,包括“星鸟”(呈“鸟”状的朱雀七宿)、“星火”(青龙七宿)、“星虚”(玄武七宿)、“星昴”(白虎七宿)。
二是构建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时间,为人类活动规定了纵向连续流,而空间则为人类活动提供了横向分布图。“星鸟”司南方、“星火”司东方、“星虚”司北方、“星昴”司西方。星象与作为季节的时间、作为方位的空间,都有了初步定型化的联系,这意味着人类活动的初步精准化。
三是构建了生物世界的初步规律。以时间为经线、空间为纬线,生物世界的规律性现象首次得到系统性表达,即,仲春时节,“厥民析”(让老百姓散开外出,到田里干活),“鸟兽孳尾”(交配、繁殖);仲夏时节,“厥民因”(让老百姓居住在高地上,防止洪涝灾害),“鸟兽希革”(动物应对夏日之炎热,毛羽脱落);仲秋时节,“厥民夷”(重新回到平地上生活,也是收获农作物的需要),“鸟兽毛毨”(动物更换新的毛羽,以应对接下来的天寒);仲冬时节,“厥民隩”(让老百姓回到屋里睡觉,主要是天冷),“鸟兽氄毛”(动物们也长出更加细密柔软的毛羽,来应对寒冬)。
至此,“允厘百工,庶绩咸熙。““百工”,也就是负责各种职责的官员。只要他们按照星象的启示、遵循四季的变化,适时地安排人民的活动,那么就会人丁兴旺、安居乐业。
原文: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
帝曰:“畴咨若予采?”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笔记:
此处共有三段,个人理解,其内容主要是反映帝尧的用人之道,即,选拔、任用官员的标准与尺度。
第一段,体现了在官员任用上举贤避亲的态度,也为后来帝尧的禅让之举,埋下了伏笔。臣工试图投其所好,举荐其子丹朱,并吹捧丹朱“启明”,然帝尧直接说,自己的儿子“嚚讼”,即,好吹牛,喜争辩,是个杠精。
第二段,体现了帝尧对两面派的深恶痛绝。臣工驩兜举荐共工,帝尧直接斥之为“靖言庸违”(“靖言”,即当面答应的好好的,“庸违”,即实际做的时候有不听安排),“象恭滔天”(“象恭”,即表面上恭恭敬敬的,“滔天”,实际上即使对待老天爷,他的心中也毫无敬畏)。在此,帝尧吏治思想中的“德为先”,就显现出来了。只要有重大的德性问题,那么,即使能干大事,也会慎之又慎。
第三段,体现了帝尧广开言路的容错态度。面对滔滔洪水,寻求治水之能人,虽明知鲧“方(放)命圮族”(不听命令、危害部落),为不可用之人,但在面对其他臣工的再次举荐,帝尧没有坚持己见,一意孤行,而是给了鲧试错的机会。当然,最终结果证明了帝尧的判断是正确的,即,“九载,绩用弗成”,即,花了九年时间,依然无果而终。
原文: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
笔记:
本处涉及到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制度安排,即禅让制的具体过程。面对自己年岁已高的现实,帝尧未雨绸缪,开始着手接班人安排事宜。
他首先试图在“四岳”中选拔接班人,然而,“四岳”自谦为“否德忝帝位”。
为此,进一步征询臣工意见,大家纷纷举荐虞舜。
对于虞舜事迹,帝尧显然也是有所耳闻的,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为此,他决定亲自测试虞舜之德性与能力。
核心办法,就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虞舜。
可能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观察虞舜的“齐家”能力,即,面对复杂的家庭关系,特别是以帝女为妻,能否恰当地处理好家事与国事、德性与品性的关系。
二是也为在虞舜身边安插眼线,相信自己的女儿是不会欺骗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