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男子女性化——“娘炮”问题的出路?

一、对男子女性化问题的一些基本认知

1月29日,新华视点微博发表评论:教育部日前在答复全国政协委员有关提案时表示,将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

此后,“男子女性化”,“男子柔性化”等话题立时冲上热搜,形成了一股对男性行为规范、身份认定的大讨论。

该问题的提出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激烈讨论充分说明男子女性化现象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无论这种现象是否为社会所接受,这种现象都确实在普遍地发生着。

人们一般对于男子女性化现象的泛泛理解在于男性表现出了许多极具女性化的行为特征,导致大众赋予男性的特征被大大弱化。

比如现在很多小鲜肉追求精致妆容,细腻光滑的白嫩皮肤,行为扭捏,体格纤细。这些特征赋予女性时会产生桃羞杏让、出水芙蓉、袅袅婷婷、杨柳扶风之类的赞许,但当男性秉承这些特性后则会令人产生一种自然的反感。

因为种种原因对一种现象或者一个群体产生反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国家社会要治理,人类文明要有序,仅凭反感二字便对特定群体进行干涉是不行的,必须能清晰说明该问题,并证明其违背了一些具有真理性的原则方能做出合理的干预。

而这也正是许多男子女性化反对者的尴尬之处——即不能清晰地定义什么叫男子女性化又没办法说明白为什么应该反感。

如果讨论前者,那么就很容易陷入一种主观评判的纷争中。反对者很容易以什么是女性化?什么是男性化?刮胡子就不算够男人?我认为他就很男人等措辞使这个讨论陷入一种无有对错的沼泽境地。

而如果讨论起为什么反感,则许多理论极易被反对者送上刻板印象及思想老派的帽子,或者搬起“我就爱这样咋地吧,又没吃你家米”等较为激烈的话语进行对抗,最后只能激化矛盾,对问题的探讨是无助的。

在迈入分析男子女性化问题本质分析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社会上一般广泛流传的几种反“娘”理论以理清脉络正本溯源。

第一种反“娘”理论,从传统文化出发认为世有阴阳,人有男女,不男不女,纲常错乱,不可忍受。

这种说辞最大的问题便是无法经受社会进步主义者的拷问,更抵不住平等和自由等宏大“人权”的叩问。

进步主义者会问,如果按照你这种逻辑出发,那是否女的还应该读《女训》?社会已经进步了这么多,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为什么不能给不同的人多一点包容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确实已经改变了太多。一百年前我们根本不可能想象男女一同在游泳池里畅游,根本无法想象自由的恋爱。这些曾经被视为禁忌的社会规范至今已经成为了人人习以为常的习惯。

再好比倒退五十年,男人极少使用润肤品,但至今这些行为也似乎成为了广为接受的行为而不会因此导致人们认为这个人就不男人的判断。反对者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现在就不能接受“小鲜肉”式的人为男人而一定要说他们很“娘”呢?

从另一个方面出发,传统的中国男性到底有多不女性化?多久的历史方为传统呢?要知有清一代可谓是男性阴柔成风。

喜欢《红楼梦》的读者对此应该是极有体会的。这部写实小说中的大主人公贾宝玉、其兄贾琏、侄子贾蓉、好友秦钟、薛宝钗之兄薛蟠等等,按照对于男性阳刚的理解都表现得十分“阴柔。”

这种柔弱男子之风一直贯穿清朝直至灭亡,以致梁启超愤愤发出感叹:“[国民]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戢戢如驯羊。”可见从传统的方向出发,对于男子女性化的反对是很难成立很难支撑的。

第二种反“娘”理论,基于实用的目的出发,认为男子娘化会导致中国在竞争中输于西方。

持该理论者在遇到清朝的案例时会认为清朝的失败便是在于国民柔弱。更有甚者会认为男子柔弱之风乃是西方的阴谋,就是为了弱化中国的,并举例西方主流极其推崇阳刚。

这一理论确实有部分案例的支撑,但是我们不禁要反思,以现在文明的高度,难道文明的生命力便根植于肌肉强壮,满脸络腮之上吗?现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与高端科技,而科技研发似乎并不需要一般大众认定的“真男人”才能完成,不然世界上也不会涌现出大量的优秀女科学家了。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而言,我们已经摆脱了农业文明而进入到了工业乃至信息文明的阶段。

“阳刚男性”这个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对当今是否还真的适用?而许多声称西方推崇阳刚所以强大的人也需要反思西方到底是强悍还是野蛮,世界如果少些阳刚难道不会更太平吗?更毋论西方主流社会对于阳刚的审美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以政治正确为基础下的同性恋群体在急速扩张,相伴而生也是男性特征的女性化。

可见,现存理论的种种缺陷都对男子女性化的批判提出了极大的质疑。但这并不代表男子女性化现象不存在问题。相反,该问题所暴露的是我们社会的一些深层弊病。

只是要客观地处理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更为本质、更基于普世真理原则的判断。

二、对于男子女性化现象的问题本质解读

由于人类非完美的构造,我们在分析很多社会问题时极容易犯下将相关视为因果的逻辑错误。既由于两件事情因为经常同时发生所以导致我们产生了一件事一定导致另一件事的印象,从而使我们由于讨厌其中一件事而讨厌另一件事。

这就好比每次看到隔壁阿姨收被子就下雨,而由于讨厌下雨,并且认为收被子导致的下雨,结果就讨厌阿姨收被子,这明显是荒谬的。

同理之下,我们也可以将相同的逻辑套在男子女性化的问题上,思考我们到底讨厌的是男子女性化本身,还是其现象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更根本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一个我们认为很娘的男性在一场战争中抗着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碉堡,我们是否还会对此人作出娘炮,伪娘等的评价?

我手头没有相关的民调数据,但相信如果之前认定此人很“娘”的人在得知此壮举后应当极大的改观了。

这种效应如同刘胡兰在壮烈牺牲后,没有人会将她和弱女子联系起来了,尽管她牺牲的时候年仅15岁,生理上尚不强壮。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男子女性化的核心问题并非男子外在娘化表现本身,而在于某些与其相伴相生更深层的元素。

下文谨将几点长期和女性化男子一同出现的最大问题,罗列分析如下:

1、不能吃苦,退缩萎靡。

这类问题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中十分明显,也是男子女性化的主要群体。以90后0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大部分可谓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

不仅从来没有尝试过挨饿的滋味,更由于计划生育成为了家庭的手中宝,心中肉,拿在手里怕化了,含在嘴里怕融了,成长起来所经历的磨难极少。

这种过顺的经历导致的结果便是很多年轻人好逸恶劳,缺乏锻炼,遇事则避。很容易产生躲避责任,或者避免冒险的个性。而由于常年受到家长的宠溺,这些青少年表现得十分自信,大有说不得碰不得的势头。一旦碰壁承受能力极差,很容易表现得软弱。

前时有一档名叫《演员请就位2》的节目中,许多的男性新艺人(包括许多现在一般认定的小鲜肉),就因为受到了导演的一些客观评判便顿时泪如雨下,“梨花带雨”。

这在大众认知上自然显得非常的女气,但是我们真正应引起重视的是“女气”背后所暴露的问题——少经磨难导致的心力、坚韧意志的衰退。

正如上文提到的,高科技信息文明不一定需要身材魁梧之人方能完成科技创新,使国家具有竞争力。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少年都是碰壁就哭,没有韧性的,那这个国家必然走向衰败。因为哪怕是不需要力量主导的科学研究也需要不断的实验不断的接受失败。

如果我们的青少年缺乏了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敢于挑战的的进取精神,那我们的国家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一定会被更具有这种特性的民族所击败。

2、物质至上,唯尚颜值。

这一点问题坦言之是一种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普遍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希腊时期的斯巴达社会便对于这种现象有着极高的警惕,认为奢华使人柔软,柔软使人懦弱,懦弱使人败于敌人。

故而斯巴达的整体社会表现得十分刚强,不仅大力限制金银货币且男女老少皆尚武轻文,布衣粗食,鼓励奉献牺牲,专为使人享心灵的自由。从历史发展的结果上看,斯巴达社会的过于刚强违背了人性,并最终导致了其文明的崩溃。属于一种“强自取柱”,“质胜于文”的不均衡社会的必然崩塌。

但是斯巴达社会所奉行的这种绝对的非物质追求、一切以踏实苦干为基础的社会信仰对于后人仍然具有极大的启示,其对于以唯物质为导向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制衡作用,是我们今天尤其需要借鉴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物质财富上取得了及其卓越的成就,这是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在精神文明上是否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实在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由于中国社会的物质基础较西方列强起点较低,我们国家在完成了自主国防建设后将绝大精力投入到了经济发展、生产力提升、以及对理科人才的大力培养上,这都是不可否认的正确之举。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自改革开放以来,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影响下的中国产生了及强的物质唯上观念,人们追求刺激、新奇、快速的满足,而对于具有长期厚重根源性的精神追求慢慢淡忘了。

在娱乐行业这个男子女性化的重灾区,我们最应警惕的并不应是某些那些小鲜肉如何娘如何扭捏,而更是以男团、女团、偶像练习生、嘻哈说唱主导的一种快餐消费文化。

这种文化对于我们精神世界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其浮躁、无内涵、流量市场至上的运转法则已经使扎实深刻的创作大幅萎靡。

近些年掀起的小鲜肉热席卷全国,众多节目似乎没有小鲜肉就无法运转。而电视剧的主流也已经成为了一种随意改编一部胡编乱造的网络小说,请几个热门大牌流量明星便可以轻松赚几个亿的运转规律。

老一代艺术家通过以实力演技和深厚台词功底为基础的代表作成名的途径已经完全被现在唯颜值是尊的爆红爆火而代替。

新生代的一帮流量明星要演技没演技,要功底没功底,要代表作没代表作,然而却奇迹般地与众多国家一级演员,从艺多年的老艺术家同台当评委,指指点点。如果说这不是为了收视率而是两者真的具有同等的水准,这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一个社会的不良风气会引领一批迎合市场而上的投机分子,从而再次助长这种不良风气的扩张,使社会走入恶性循环。有些人喜欢用多一点包容、每个人有不同的审美等语来为这种物质主导、颜值为尊的畸形审美正言。

但可以名言无误的是,对于这种审美的推崇便是对深刻作品、踏实演技的侮辱。前者与后者到底谁代表了社会的正确价值,到底谁会使社会走入良性的竞争发展,读者可以扪心自问。

所有人最后都必须回答李成儒先生曾经在综艺节目中的深沉叩问:“看这些作品我们小孩到底受了什么教育?”

3、唯我中心,颓废轻浮。

这个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社会的和平化。从这个意义上,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的发达国家都急迫着面临青年群体颓废、浮躁、唯我独尊、自我享乐的问题。

战争年代很容易产生奉献、无私等高尚的品格并有着极为直白的追求目标。

然而到了和平年代,生存这个最为直接的需求已经完全得到满足,社会也不易出现如战争时需要的大规模奉献,导致对于未来奋斗方向的丢失。

人们都患上了一种“和平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很难产生崇高的理想,进而陷入了一种狭小局促的世界观——只关注于眼前自我的享乐,对于高尚、奉献、伟大毫无兴趣。

西方社会目前开始急速兴起的一种社会问题便是“绝望病大流行,”即人民丧失奋斗目标,失去社会责任感,面对失败极易受挫,而又由于客观存在的大量经济问题,丧失斗志借酒消愁,追求性、毒品的快速戳刺,结果自杀率、平均寿命、结婚率、生育率急速下滑,使得整个社会颓废低迷。

横向比较下,中国社会的情况比西方要好得多,包括从此次疫情所反映出的新生一代的奉献精神,坚定的新时代价值观、人生观都是十分值得肯定和令人欣慰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社会所面临的颓文化、利己主义文化的影响便不重要。恰恰因为我们应该有信心为世界困境找出出路,所以我们应当格外地重视。

目前中国新生一代存在着普遍的信仰缺失问题。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物质世界确实发展得十分繁荣,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国家社会也面临着出现“绝望病”的挑战。

建国一代以及改革开放一代的成年人大部分拥有非常实际的目标——建设祖国以及发家致富。但是到了当代,年轻人不禁有一种迷茫感,不知为了何物而追求奋斗。

大量的娱乐媒体受西方享乐个人主义的影响引进了大量的流行文化,其中包含大量的色情、毒品、颓废、抑郁、奢华的描写,基本不能称为什么作品。

而中国的文学界也产生了一种极其狭隘的个人主义视角,很喜欢放大描写一个普通个体的微观世界,崇尚缥缈虚无,喜欢淡淡的忧伤,读完之后几乎毫无树立坚实人生观的裨益。

而一但主流社会对这些飞速发展的“颓文化”进行批判,则被批判者便喜欢抬出文化多元主义的大旗做挡箭牌,致使国民审美、精神追求大幅下滑,失去了对高尚宏大的追求,失去了对深邃作品进行品读的能力。

世间万物,无时不变,变者自变,不变亦变。社会的变迁导致人类追求的变化这是情有可原的。但只要人类文明存在,只要人类矛盾存在,就永远需要伟大,需要英雄,需要为了公共利益无私的奉献者。缺少了这些人,我们的社会将步入混沌一片黑暗。

综上所述,对于男子女性化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透过问题看本质,应该直击这个现象背后所反映的一些根源性弊病,而不是拘泥于哪个个体的仪态风格。

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女性化的男性能不能涌现出舍身救火的路人,能不能经受风寒驻守边疆,能不能为普世众生钻研科学,能不能在国家遇到灾难的时候挺身而出。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对于这个群体我们应该呈现出包容的态度,正如我们接纳了男女可以共享泳池一样。

三、男子女性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男子女性化现象解决的棘手之处在于该问题的性质不同于以往的诸多可以用客观方式衡量的经济社会问题,而是属于一种没有任何对错参考标准的身份认知。而在世界目前流行的多元主义与多元化趋势下,社会群体身份(包括同性恋,少数族裔,残疾人士等)的丰富性在飞速增加。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人类选择的丰富性在增加,另一方面则在于社会的进步和包容性增加允许很多曾经被边缘化及受到歧视的群体被重视起来。从广泛的意义上说,群体多元化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身份变得更加个性化。

如此种种,都是身份多元化的优势。但是伴随身份多元化而兴起的一个重大问题便在于不同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撕碎了原本的主流社会,使得社会变得多元对立,矛盾陡增,难以形成团结合力,遇到灾难时不利于社会动员。比如当今的欧美各国在这方面表现得就十分明显。

中国社会还远远没有到达西方国家玩弄身份政治的地步,也永远不应该变到那种地步。中华民族的最核心生命力根治于自秦帝国统一以来形成的以统一方块字为核心的统一族群。

上到屡经异族入侵灭国而每每复国,下到抗疫赈灾四海一心,一个团结并对基本社会价值存在高度统一的大主流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文明密码。

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我们应该给予相应群体更多的包容,但是这种包容绝对不是以分裂大主流社会为代价的,否则一定是舍本求末。所以如何在合理包容的情况下保证族群的团结性便是解决男子女性化现象的最大挑战。

对于这个问题,古人的智慧可能可以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发。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帝国在统一之初所面临的社会群体多样性较今天的中国社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最明显的一个群体便是刚刚征并的山东六国遗民。

虽然秦帝国自商鞅变法后通过不断的兼并发展已经成为了七雄之首,但就人口及土地规模而言,六国之和仍然远高于秦国。老秦人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是要融合一个规模高于自己而文化与自身迥异的庞大社会群体。其中的艰难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种空前的社会多元环境下,秦帝国采取的整合措施在于基于一些核心原则而创造了更具包容性和广泛性的大主流共识,从而产生了更为宏观意义上的国家身份。其表现在于以统一方块字为核心创造统一的文化共识,以统一的郡县制度为基础构建统一的政治文明,以统一的施法原则创造平等的“黔首”国民认知。

从历史的实践出发,虽然秦帝国的历史极为短暂,但是其处理多元融合的成效是不言而喻的。至少自秦往后,中华民族再也没有出现过根本性的民族分裂或者族群异化的现象。都是我们融合异族,而不是相反。

比对同时期的希腊罗马文明,类似秦帝国因为统一整合而创造更具包容性的大主流的措施基本没有出现。无论是雅典还是罗马共和国,其国家扩张后都依然存在明显的特权色彩,都十分刻意地保留着都城公民权的优越性,并从来没有产生对形成更具包容性大主流的思考。

基于这些事实,我们在新时代比较西方更好地完成新群体的合理包容同时不破坏大主流的团结性是应当存有信心的。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应该意识到男子女性化现象本身不过是一些社会根源问题的包装罢了,当我们脱去这层糖纸看到实质问题,我们应当产生高度的共识,即上述的三个根源性问题所缺乏的价值都具有普遍真理性,每一个问题都是社会良好发展所必须减少乃至避免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当意识到解决男子女性化问题的本质在于解决这些根源问题,而不是去强行改变某些人群的独特着装。

我们应该基于这些根源问题塑造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坚实大主流共识,而同时允许在接受这种共识下的一些多元并存。

对于形成这种大主流的几点提议如下:

1、与历史中优良的精神文明进行对接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极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但是我们历史中有一些时代具有英雄井喷的现象。

比如春秋战国时代,比如清末以来的救亡图存时代。

这些时代普遍具有极其坚定的大公精神,扎实坚韧的创新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实干精神,对于我们当今精神贫瘠的社会是最好的补药。

无论是春秋战国人物所普遍生发出的国家责任担当,还是以长征精神为核心代表的一大批老革命家所表现出的奉献精神,都是对当今青年群体信仰迷茫、人生观局促狭小的最佳补品。

我们应该大力推扬这些伟大时代的相关作品,防止青年群体对这些重要时代产生遗忘,并对这些时代进行更全面更丰富的开发。对于近代的革命事迹和精神要进行重点保护,防止重要词汇以及歌曲的腐化和娱乐化。

我们应该让影视娱乐归位,成为宣传了解伟大人物,伟大时代的平台,而不是成为不学无术、快捷爆红、唯上虚荣的低俗场所。我们应该让更多正面、严谨、反映真实历史的厚重题材登上荧幕,而不是任由无脑爱情、狗血虐心、

奇幻仙恋等不真实无逻辑的快餐剧蔓延生长。我们亟需通过对优秀时代精神的对接帮助青年群体树立宏伟的人生观,形成浩然之气,激起对高尚人格的追求。这对于我们建设更加完美和谐的社会乃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都是迫切和必要的。

2、树立新榜样。

我们除了要加大对过往伟大时代精神的宣传外,还应积极树立起更多的当代英雄,真正的模范标榜,形成一种荣誉机制。此次疫情中我们对于终南山院士等作出重要贡献的医护人员进行大力嘉奖和宣传,包括国家近年来对于军人武警等具有极高服务奉献精神的职业人员增加待遇都是很好的开始。

但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多,尤其在乌烟瘴气的娱乐圈中。我们应该秉承一个原则:“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贵而不得芬华,”并借此恢复娱乐圈对于诚恳踏实演员的青睐和重用,从而对社会产生正向的引导。

鉴于目前流量明星已经产生的巨大市场及其庞大受众已然存在的现实,一刀切的政策难免会产生较大的社会阻力。国家可以考虑采取多扬优少抑差的策略逐渐地恢复娱乐圈的踏实原貌。

同时应该更多地鼓励娱乐圈走向普通的劳动人民,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平凡的伟大,成为为社会注入正能量的有利渠道。

国家甚至可以考虑率先在春晚的形式上入手改革,不再以流量明星为主导,而大力聘请德高望重、踏实勤恳的明星和在一年中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同志进行介绍,让德可配位的真英雄享受聚光灯,让光荣可敬的奉献者得到C位。

3、基于核心原则进行完整性的纠正。

在我们的施政过程中常常出现一边倒的倾向。例如本次的男子女性化议题其本身就具有只针对男性进行批判,而这个批判又带有只针对女性元素的问题。这种提法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行得通的,但在实践上则容易引起分歧,产生一些性别对立的隐患。

其实按照我们上面的分析,男子女性化所反映的核心问题在女性中同样存在,而我们如果只是以解决那些核心问题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的则不但可以避免很多的歧义,也可以避免很多的麻烦。

同时在施政的举措上,应该尽量保证有抑有扬、男女同调的结果。比如现在很多娱乐节目直接把艺术和色情模糊化了,打着穿衣自由的幌子故意打法律的擦边球、衣着暴露、行为乖张,跟艺术毫无干系,其实完全是为了博眼球形成一种欲望支配的低俗审美。

由于这种问题大面积的出现在女性群体中,若是不稍注意,很容易形成一种故意针对女性的舆论,对施政产生阻力。

故而最好在扭转这种低俗之风的同时也对男性做出类似的处理以保公平,做到一瓶水端平。

另外在打击低俗的同时也需要保证同时支持优秀的模范,避免因下档某节目导致空缺感而造成的社会不满。处罚和谆谆善诱要同时进行方能保证社会风气走向正循环。

综上列出的几点意见,都是在目前已有讨论中未见讨论充分的。

对于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及集体活动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此不多赘言。

四、结语

就男子女性化这个问题而言,其在西方社会由来已久(后期主要通过同性恋的方式表现),但并没有产生特别好的处理方案。西方国家普遍没能形成基于一些普遍真理原则出发而更具包容性的大主流建设。

中华文明长期以来形成的统一文明及国家集权制度对于我们解决新身份群体融入大主流既产生了挑战也提供了便利。

我们的统一意识会使我们的社会对新事物产生更大的抵触情绪,但我们的集权体制也可以允许我们整体意识的改观进行得更为温和客观。

而从社会多样性多元化的发展规律上看,提前谋划针对男子女性化的问题也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有利于对之后未曾料及的新社会身份的出现以及新的社会矛盾提供经验和准备。

中国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国家,是一个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冲突中屡屡胜利的国家,是一个有着实现共产主义伟大抱负的国家。我们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止,我们的改革一直都是进行时。

只要我们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出发,本着为了人类民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擘画,“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我们必然为当今迷茫的世界注入新的力量,引领中国乃至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