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婉茹作品:姐姐 / 轩诚诵读(第1683期)

年轻的优秀校长张淑娥(前排左一)

美丽分享:
姨妈张淑娥是我们家族们晚辈们最敬重的老人之一,她一生育人无数,教导子女有方。晚辈看到的是姨妈幸福的一生,但在她们的姊妹眼中,这一切来的是那么的不易,年少时就帮着父母持家而失去上学的机会,成年后一方面勤于工作、同时相夫教子孝敬老人,她一生的收获都来自于无私的付出......

文:张婉茹

播读:梁轩诚

(今天的姐姐“张校长”)

姐姐酷爱学习,身为长女的她要在家帮母亲做家务、带弟妹,没能适龄进学堂念书,只能挤出时间和祖父学习古文,她通过刻苦求进的毅力,解放后从五年级起步,只在学校读了五年书、就取得了中师学历。

学习

1949年5月16日我们鲁桥镇解放了,姐姐才走出家门,参加了解放军的宣传队,识字班,医护班,土改政策学习班,积极地加入了扭秧歌队伍,这时姐姐蒙生了要上学的想法。她让我教她学算术,我觉得要从二年级开始,太慢了,就不耐烦教她,为此我俩还生了气,姐姐恼怒之下把我三年级算术书给扯了,并摔在地上用脚踩,我气极了去给母亲告状,而母亲批评了我,我很委屈,觉得母亲老向着姐姐。但我怕母亲,只有把破书拣起,请爷爷给我修补,以后就收心教姐姐。

1953年姐姐参加了鲁桥镇第一完小高小(小学五六年级)升学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录取。1957年初中毕业,因整风反右运动,中专、中技都没招生,我姐妹俩上中专的梦破灭了,我上了高中,姐姐后来参加了中师函授学习毕业。

教书

姐姐从学校毕业后,来到了泾阳县龙泉公社中山村小学教书,学校地处偏野,晚上只住她一人。那时候姐姐还带着带着吃奶的儿子,上课时就请一个小姑娘看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政府每天晚上都安排全公社教师集中学习,姐姐去八里多外的公社学习、开会,孩子由小姑娘在宿舍帮着带。有一次我晚上去看望姐姐,她去公社学习还没回来,外甥陈鹏正在不停的哭闹,我在油灯下抱过来他,拍着、哄着,在屋子里转来转去都不管用,没办法了就抱着他走出房门,院子里黑黢黢的,四野里的风呼呼地吹着,娃哭闹得更历害了。我只好又转回到屋子里面,无意间抱着孩子走到了挂着一个帘子的里屋,昏暗的灯光下,赫然看到一口黑乎乎的大棺材摆放在当地,我吓的出了一身汗,赶快退出来,鹏娃哭得更揪心了。

姐姐那时都是在河北滩村各家各户吃派饭,我和姐姐一起去吃过一次,只有混着点烂菜叶子的玉米面沫糊,我吃饭一贯口粗,但这酸苦味我也觉得难以下咽,勉强喝了半碗,可姐姐一连喝了三碗,因为她每天要带几十个学生,还养着两个小生命。

姐姐没因这苦荒的农村生活,影响她的教学工作,她对教书就像自己学习一样扎实认真,多次被龙泉公社评为先进教师。后来姐姐又被调到三原县北塬上的新兴学校,那是又有了小儿子陈琦。在文革的动荡中,姐姐没有因运动的冲击而动摇,而是艰难的教学工作,用更进取的精神改革教学方法,她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1969年,姐姐被调到三原县车站小学任校长,她领导十几名比自己学历高的教师,昂首扩步,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做好教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上级和家长的赞誉,学校的升学率多年来在县上领先,本人也被评为县先进教师、优秀校长。

姐姐(左一)艰苦创业的年代

1971年,五号信箱子弟学校搬到三原县南郊,因为与车站小学相邻,县上就把它与车站小学合并为五号信箱学校,从小学到中学都有,姐姐担任校长兼教务主任,厂里派来老干部老王作书记。姐姐积极认真地抓教学,按学科把教师分成思政组、语文组、数学组、文体组等,和校其他领导同心协力,教师积极配合,使新合的学校很快走向正轨,教育教学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县、厂领导的好评,姐姐也被五号信箱评为先进个人、县上评为先进校长。

勤俭吃苦

姐姐传承了母亲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争气好强、永不认输的精神。她对待工作的态度真是到了放下自我、废寝忘食的境界,下班后家人经常等不回来姐姐吃饭,姐夫把饭就送到学校去。

姐姐是解放后才走出家门、进入社会的,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有姐姐没有适龄上学。解放后她一方面参加识字班、医护班学习,一方面几集加入到伤病员护理、文艺宣传的活动中。

(为学校盖起了二层楼,和班子同事合个影) 

姐姐冲破当地世俗旧观念,和外地来的解放军姐夫结了婚,婚后他们没有立足之地,就先后租住在鲁桥花园赵国英家、三原县北城蒙参谋家、三原冰棍厂、泾阳县永乐镇等地。文革后各项工作慢慢走向正轨,工资也不断提高,姐姐通过勤俭节约,用积蓄在三原火车站交通街买了房,才算有了自己真正的家。

姐姐是家里的长女,又在本县工作,所以和家里的兄弟一起承担了孝顺父母的重担。姐姐很少因私事请假,有急事总是劳驾姐夫去办。1973年父亲病重,姐夫陪父亲到三原、西安各大医院去看病,还借机搀扶着老岳父到临潼、汤浴等景点游玩。弟媳去世早,姐姐就常在节假日,帮扶弟弟,直到侄儿、侄女成家立业。父母离世后,小妹就一直跟姐姐生活,直到结婚养子。

在外地工作的我们,回家多待在姐姐家。在东北工作的三妹,和在宜川工作的我,供应的细粮都少,每次走时姐姐总给带点,有顺车时还经常给我捎些白面。在粮食困难时,他们五口之家是如何艰难渡过,每每想起就心酸。

姐姐的教育也和母亲一样严格,对学校工作严,对学生严,对子女更严。她除把自己子女教育成才外,还帮三妹带孩子到初中毕业。我刚从宜川调回咸阳,儿子梁剑也放在姐姐学校上学,这些孩子所缺课程姐姐都一一补齐。

(四世同堂,欢聚时刻)

姐姐退休30多年了,她每天还是忙忙碌碌,帮小妹,儿女带孩子、练字、看书读报。姐姐工作上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完成了党交给她的任务。退休了她还为国家的富强、人民脱贫致富而咏赞,为国家、为人民遭受的天灾人祸而愁虑。在新冠肺炎到来时,她像往日一样,不听儿女劝阻,拄着柺杖去居委会捐款捐物。

姐姐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

(0)

相关推荐

  •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华县侯坊中学教书发生的“乱象”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在侯坊中学教书的日子 作者 谢膺白 1971年,在大队书记贾仲文的极力推荐下,我到了华县侯坊中学担任了一名民办教师.初来咋到,校长刘绍义说让我好好地听听一个 ...

  • 天门人在京山——第三次担起重担(连载之十七)

    正当学校教学工作走上正轨,准备雄心勃勃地开创新业绩之时,文教局长龙长镒.副局长陈惠芳到三阳找我谈话,要我到文教组任组长.我说:"刚好学校教学工作走上正轨,我就在学校干."他们说:& ...

  • 华县杏林中学建校史

    华县杏林中学建校史 作者:曹 正 祥 华县杏林中学前身是杏林公社农业中学, 是1966 年杏林公社在谢家堡西乱石荒草滩上建立的,当时修起简易校舍,四周荒滩作为学生劳动基地.先招收学生1班,后增至4班, ...

  • 【小说连载】常菊芬/《梅开二度》(14)

        14 夏紫薇终于度过了艰辛.难堪.卑微的生产历程.由于一个月里身体缺乏营养,身体严重亏埙.年纪轻轻的她宛如老人一般,整天无精打采,身体疲惫不堪.她无精打采.艰难.踽踽独行的在花城的阳山大道上, ...

  • 【陈海峰原创】背馍那年

    ▲ (题图由作者本人提供) 花季 文|陈海峰 时光飞逝,学生时期的记忆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懵懂的年代,二二的青春,时时想起,酸涩中掠过丝丝甜意,味美而又醇香. 最难忘却上学背馍的那段时光. 时光荏苒, ...

  • 任殿伦 | 我被调离家乡的前前后后

    每晚10:10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在这里等你 我被调离家乡的前前后后 作者:任殿伦 01 大难临头防不胜防 1966年夏秋之交,阶级斗争由抓阶级斗争的新动向转向批判"三家村".&q ...

  • 耿俊芝:“咧咧群”友吃饭记

    快乐的一天 作者:耿俊芝 整天单调的生活,吃饭睡觉砸衣裳.心开始躁动,突然萌生出出去溜达一圈的想法,说走揍走,骑上单车就出发,习惯性地奔大肃宁帝国县城-- "咧咧群"里姐妹们咧咧得 ...

  • 水月庵里写春秋(119)

                        119 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先生教,学生学的模式,也有人称之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社会进行了大变革,教育的变革也成为必然. 就全国来说,语文教 ...

  • 张婉茹作品:信念 ——为姐姐张淑娥在党六十年而作 / 轩诚诵读(第1841期)

    年轻的优秀校长张淑娥(前排左一) 美丽分享: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学关系?现在的办学条件比姨妈当年好了何止千万倍,但仅仅物质上的丰富与进步 ...

  • 张婉茹作品:鸦片烟的记忆 / 轩诚诵读(第1603期)

    这是一段惨痛的历史记忆.儿时曾通过电影<林则徐>了解到鸦片战争前后,鸦片这一毒品对中国的危害,但总有一个念头,这些事都是发生在广东沿海地区.近些年读到一些史料,才发现鸦片荼毒中国,竟然已经 ...

  • 往期回顾/张婉茹作品《广场舞,我会一直跳下去》/轩诚清读

    轩诚说:献给所有的中国老妈妈.这是妈妈的又一篇作品.妈妈已经年近八旬了,这几年喜欢上了阅读.写作.妈妈写不出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她的每一篇作品都情真意切.质朴感人,且大都反映出带有普遍性的一些社会问题 ...

  • 810期A || 张婉茹作品:蒸馍/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轩诚浅语: 也许在一些人眼里这是一篇不合时宜的文字,但我清楚,一个小小的蒸馍,对母亲却意味着很多,既有她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对逝去亲人的 ...

  • 张婉茹作品:忆大嫂 / 轩诚清读(第1756期)

    妗妈离开我们快三年了,在记忆中那一辈的长者里她是一个慈爱.柔弱的女人,不管什么时候去舅舅家时,她都会亲切地说:我娃来了,想吃什么.舅妈给你做.后来偶会听到别的长辈说到她的一些往事,才知道她是那么刚强. ...

  • 张婉茹作品:那一刻,竟成我们永别——书印去世周年祭 / 轩诚清读(第1785期)

    庚子年腊月22日.小年的前一天,是父亲离开我们一周年的忌日,过去的一年中,我和家人都是带着无比的悲痛在生活.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母亲都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每次和我们一起爬上老家的那个大坡,去祭祀我的父亲 ...

  • 250期/张婉茹作品《别样生日》

    文 / 张婉茹 编辑/清慧 已获授权发布 别样生日 生日每个人都有,但是过生日不是每个人都有,也不是每年都过,起码我们中国人是这样.有的人每年都过生日,而有的人一辈子都没过过生日,生日的过法也不同,有 ...

  • 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 / 作者:张康宁 / 播读:轩诚(第1311期)

    美丽小语: 去岁八月,在精准扶贫的大潮中,好友康宁兄受单位委派南越秦岭作了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期间与他数次相见,又更多次读到他的双井文字,让我这个政治盲人切切实实的了解了这次运动的伟大与细微.转眼间一年 ...

  • 听说宜川脱贫了 / 文:张婉茹 / 轩诚诵读(第1388期)

    宜川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父母亲6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就从老家.有关中平原白菜心之称的三原到了陕北小城宜川,在艰难地环境中生活了二十二年,我们兄妹三人也都是在哪里出生的.在国家精准扶贫的的洪流中,一条宜川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