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LM1875终极版(多图)
自从LM1875问世就有多少智者侠客为她乐此不疲,在虚心吸取了坛子上余工、民主、云外天等各位大侠的经验后,经过若干个月黑风高夜,我的拙作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在此感谢本坛给我提供了这个场所,感谢CCTV,感谢internet网……,有点跑题了,哈哈,言归正传。
一、设计布局篇:
LM1875是LM1875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器件公司生产的音频功放电路,采用V型5 脚单列直插式塑料封装结构。如图1所示,该集成电路在±25V电源电压RL=4Ω时可获得20W的输出功率,在±30V电源8Ω负载获得30W的功率,内置有多种保护电路。
电路特点:
[1].单列5脚直插塑料封装,仅5只引脚。
[2].开环增益可达90dB。
[3].极低的失真,1kHz,20W时失真仅为0.015%。
[4].AC和DC短路保护电路。
[5].超温保护电路。
[6].峰值电流高达4A。
[7].极宽的工作电压范围(16-60V)。
[8].内置输出保护二极管。
[9].外接元件非常少,TO-220封装。
[10].输出功率大,Po=20W(RL=4Ω)。
这种板子很多人都玩过,淘宝一搜一大把,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散型,电源板一块,每声道一块,一共三块组合而成,其代表作是坛子上云外天和民主的板子。
(2)、纯后级整合型,即整流滤波和两声道放大整合在一起,其代表作是坛子上小余的板子。
(3)、前后级整合型,即电源整流滤波,前级放大,后级放大整合在一起,其代表作是和成电子的板子。
经过比较分析后决定还是搞纯后级板子,前后级分离这样可玩性高点。
LM1875是5脚封装,输入在左边,输出在右边,很头疼,如果两只芯片的输入都放一边,输出都放一边的话肯定有只芯片走线要绕圈子,这样布局看上去确实比较好看,但是走线确不合理,而且公用一个地分离度也会受影响,所以决定两个芯片独立输入输出,每个芯片的输入地和输出地都是独立的,互不干扰!电源部分采用4只电容,这样才够猛!滤波用快恢复二极管,至于为什么不用整流桥,老鸟都知道,我就不分析了!
电路原理图:标准的,多了一个10欧的悬浮地电阻,增加信噪比的,当然如果不喜欢可以直接跳线!
当初考虑到底是开单面板还是双面板,后来决定还是搞单面的,原因有:1、单面的板子耐焊,原件好拆卸,2、单面板成本低廉,而且配合这种经典芯片更有韵味!
下面就我的板子自我总结一下优缺点,如有不对欢迎指正!
1、板子很大,(这句是废话)
2、走线很粗,看着就让人放心!
3、输入线很短,短的就跟什么一样。(输入线要短是谁说的,我记不得了,反正是对的)
4、退偶电容靠近芯片的脚,很近。差点被1875的小细腿勾去了!
5、每声道独立输入、输出,当然地也是独立的了,这样分离度最高!
6、每声道的输入地、输出地、电源地都单独接到总地,传说中的一点接地!
7、按照芯片的自然状态布局,输入左边,输出右边,坚决不绕圈子,(传说中的一根筋)
8、每个芯片的退偶电容,防高频干扰电容都是独立的,厉害吧!
9、板子有5个固定孔,别人的谁有!
不足之处有:
1、有6根跳线,影响大家的视觉效果。
2、一点接地不够完美,没有让大家看到星星!
二、备料准备篇:
滤波电容是四只台湾产的4700UF35V,两两并联总容量9400UF,该够了吧!整流是台湾产的HER303快恢复二极管,铜脚的,额定电流3A,200V,桥接的话可以达到6A,行了吧,耦合是WIMA的,够狠了吧,退偶是4只黑金刚的,每个芯片两只,去高频干扰的是4只松下的104CBB,也是每个芯片两只,输出防自激电阻是1W的,电容是汤姆森的,1/4电阻是金膜铜脚的,芯片是原装拆机的!俺很穷只能这样了!
三、实战焊接篇:
找出伴我多年的35W烙铁开始了!
二极管的脚有氧化用我锋利的牙齿退去,哇!是金子啊,有点晕了!
接着焊电容,接线端子
最后收工,结束!多年的焊工今天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通电测试篇:
友情提醒:通电测试前一定要加散热片哦,并且还要加绝缘粒和绝缘片,关于绝缘片到底是硅胶好还是云母加硅脂好我们以后再说!都说1875的发热量比较大,那我就来点狠得!
看着1875的几只小细腿背着这样大的家伙,有的不忍心,于是纯手工制作了一个固定卡扣,现在知道我的第5个孔的用处了吧!
同志们,是时候了,动家伙啊!
中点电压,200MV档
交流输出电压:交流2V档
五、实际试听篇
“拿出我数万元的XXCD机,放上一张雨果的XX碟,顿时高音清晰,低音有力,中音滋润,定位准确!哇不愧是一块经典的好板啊”!老套了,可惜俺啥都没有,俺只有一台IBMX24笔记本,二手的,但是声音胜过我所有的音源!至于歌曲吗,就喜欢刀郎的《那一夜》,真的是好歌,让人想入非非,再次强烈推荐!
六、尾声:
请不要问我你的板子有交流声吗,低噪大吗?这些问题,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但不要侮辱我的智商。
如果有好的建议,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