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修生 | 家乡的井龙王
花洲文学
家乡的井龙王
文|余修生
镇平县张林镇大余营村,是我可爱的家乡。这里文化灿烂,民风淳朴。村里阡陌交通,风景秀丽。据传说,村里的水井里居住着人人敬畏的“井龙王”,保佑着后代子孙平安幸福,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我小时候,常常看见人们用一根绳子系着一个木桶,在井里前摆后摆,左摇右晃,碰撞着井壁,提出来就是一桶清澈的甘泉。有些人拿着一根扁担,把打满水的两个桶,挑在肩上,挑回家里做饭吃。不管刮风下雨,人们风雨无阻习惯了这种生活模式,从而乐此不彼。
当时在一个三千多人的村庄里,细细罗列数了一下村里天然布局的水井,五十米到一百米设口大井,方便村民们生产生活之用。这些神奇的大井,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为大余营村的男女老少,无声无息的做着的贡献,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从来是默默无语低调为人。
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们,逢年过节,用红纸在井口贴上“细水长流”字样,略备薄酒,为敬畏神灵的井龙王,精心的摆上一桌子贡品,点燃香和黄表,深深下跪叩拜,叩谢龙王爷恩赐的福气:一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来为后代子孙们人丁兴旺祈福发达之愿。
我听老人们说,这些星罗棋布的水井,都是人工挖掘的。由于水位很浅,但是窜眼很旺,水源充足。水质清冽,清凉可口,味道甘甜。营中心余修燕家门前一口大井:井水甘甜清澈,供应着五队六队的人们长期用水,风水先生曾告知,营里的井龙王恩泽余氏后人,将出现孝子贤孙,荣耀家门。
一条大路从东往西慢拐弯的,大井是用青砖从底层一层一层堆砌的,井口东侧有一块圆圆的大碾盘,两侧是两块条状的大青石,对边是一块小形的条石,仅剩一个井口,井沿里已长满了绿色的苔藓。
第二口大井,在余寒兵老家住宅的后边,和余铁刚老家住宅的中间位置,大井也是青砖砌成的,也是一个大的碾盘横卧在井的一侧,族人聪明智慧,处于安全考虑,大多都是这种结构形式,牢固耐用。
第三口大井,在医生余修金药铺的老宅边,西边是余修国家的老房子。大井结构同样用青砖块砌成的,井沿上有三块大石头,东侧一个大碾盘,稳稳当当压在上边。大井的旁边,有一棵大柳树,郁郁葱葱,长势非常茂盛,可以遮蔽风雨,供应着七队八队人的生活用水。余耀子当年长期在井边练武,胳膊里可以夹起来两个大碾盘,力大无比。据大余营的资深人士余书明说,这口大井历史最悠久了,估计是始祖弘道迁来此地生活挖掘的。
第四口大井,在余恒军家的老宅前边,井口是一个大的碾盘横卧在一侧,其他三方都是大条石块,水质甜润,八队九队的人们都用这口井的水。第五口大井,在东门外老教师余慎周老宅子的一侧,结构形式一样,安全系数很高,井水很好,满足了四队人的生产生活。
第六口大井,在余慎义(修辉)的老宅门前,余慎铎(修僧)老宅的房后不远的位置;第七口大井,在余慎清老宅的南边,余守安老宅子旁边,供养着家族附近的人们生产生活。
第八口大井,在南园子余恒基的老宅子上,第九口大井,在余慎平住所的大河边,供养着家族里附近几十户人家吃水用水。
第十口大井,在南园子桥口处,余守道的宅子旁边,供养着,大余营十三队里附近几十户人家吃水用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家乡恩。岁月易老人未老,家乡明月照我心。
由于历史久远,人们记不清井开挖的确切时期。当初这十口大井,解决了大余营全村父老的生活和吃水问题。很多的人家都是用手拎水吃,还有离井远一些的就用一个扁担,挑起两个水桶,天天挑水吃。有的家庭,干脆就用起水缸来,把挑回来的水倒进水缸里,储存着节约用水。后来改为手压井,方便了很多。现在大多都用上了自来水。
洗衣服都在寨河边里洗涤,不舍得用这甘甜的井水,人们珍惜自然资源和来之不易的生活。
老年人说,窜眼发达,水量大,人们怎么挑也挑不完的。那个时候,以“土井”的形式,结果一下雨,这些土就塌在里边,后来,经研究用砖头砌出来的,坚固而且耐用。井口小,方便管理和及时盖上,以免调皮的孩子,在井边玩儿会出现意外和危险。
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每年组织的掏井了。春季掏井,水质干净卫生。秋季掏井,把垃圾树枝败叶清理出来,保证井水的水质和纯净程度。
在掏井时流传下来的规矩:有家族的一位长者:先敬天地,再敬井龙王,叫人点燃一串长长的土鞭,夹杂着大的雷子,响声很大,手举一把点燃的香举过头顶,深深鞠躬,作三个揖,插在香案上。磕头跪拜,非常虔诚非常真心的渴求神灵,保佑大余营太平安宁,福佑家族后人富贵发达。
念叨术语,祭礼已毕。按照分工,青壮年依次排好站位,一人下井,把从下边的污水,污泥,还有树枝铁桶之类,一桶一桶的传递上来。上边的人喊着口号,给打气鼓劲加油。
负责下井的人工作量很大,需要及时更换下井作业的人员。下井人员要快速的把窜眼堵上,否则,井底的水,无法清理完。有时候,需要两天清理时间,等清理完毕后,那个下井的人,要快速的打开窜眼,人也要快速的出来,等人到井岸上,井水像水注似的,不一会儿,井水就会到达原来的水位。半天功夫,清澈见底,人们又可以开始正常的生产生活了。
书上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家乡的水井,被称为“龙王爷”居住的地方,确实也有几分的神奇和灵性。
普普通通的大井,人们怎么挑也挑不完里边的水。虽然水位不高,就一直保持这个水位。
久旱未雨,人们会来相邀井上“祈雨”,井龙王感其真诚之心,果真下起了大雨。
普通平凡的老井,养育了大余营余氏家族和其他家族几代代人,这醇香绵甜的井水,滋润着百千大余营的父老乡亲。族人智慧,用此水酿酒,黄酒,玉米酒,制作香醋,腌制咸菜。
井龙王,她淳朴、厚道、善良、坚强,自信,永远激励着大余营后人们,奋发图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和决心。
大余营的后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大井的养育的恩情。她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父母双亲。父爱如山高,母恩如海,深情绵绵。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之孝去感激,用实际行动去报恩。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人有尽孝之念,报恩时时为宜。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后辈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天下有一种爱!可谓是天下第一情:是给予的甚多,却要求的甚少。这种大爱,就是父母之爱!父母之情!父母不图儿女多做大贡献,只图平平安安,团团圆圆,一个美满幸福充满快乐的家。很想在家多陪陪父母,但是责任在身,不敢休息。因为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 ,他乡融入不了灵魂,故乡又安置不了现实的肉身 。我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有希望。年轻时在外漂泊,年老时再回家陪伴父母。因为你养我小。所以我养你老。
常言说:狗不嫌家贫,人不嫌母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善孝为先。此生有缘,善良为本,奉行孝道,爱有德行。
感恩家乡大余营!感恩父老和双亲!感恩甘甜的井水滋润!更敬畏久居此地的龙王爷!是他们养育着大余营一代代和祖祖辈辈的人。其清澈的甜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把后人们一个个的喂养大,是她们怀着无比慈爱和宽广的胸怀,经历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失寨之惨烈,饱尝血洗之悲痛,依然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的辛勤付出,无私无畏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我反复吟诵着唐代诗人白居易思念家乡的诗句,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此情此景,我想念家乡可亲可敬白发苍苍的父母双亲!抚今追昔,我更加怀念远在家乡早已变了模样的沧桑的老井!更加崇拜,这些一直保佑着大余营祖祖辈辈们奋发向上的井龙王!!
图|作者提供
--End--
作者简介:余修生,男,70后,汉族,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人。现在河北廊坊一民营企业做人资企管部人事管理工作。致力于写作二十余年,以散文、诗词,中篇小说,纪实文学为主。始终热爱家乡,感恩父母,挖掘村史,不忘家史。由于我兴趣爱好的原因,愈挫愈奋中耕不辍,善于发现生活的亮点,用心扑捉精彩的生活瞬间,多次在河北一家大型企业,内部报刊上发表作品。电子作品《深情岁月》三十万字,已经截稿;电子作品《史记--大余营传》上部已接近尾声;《史记·大余营传》中部已在筹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