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导演新作《分裂》为多重人格正名,任重而道远!
生于印度,成长于美国费城的M·奈特·沙马兰因为拍摄《第六感》一举成名,但是随后烂片一部接着一部,一度被人们视为烂片的代名词,然而近期他的讲述24种人格的新作《分裂》口碑不俗,为他挽回了不少声誉,大有迎来人生第二春的迹象。
不过苛刻的评论者对这部电影评价还是不高,看了几篇相关的文章,他们大致是说影片从题材上到技术上都是差强人意,是演员詹姆斯·麦卡沃伊一个人撑起一部电影,在我看来这些评价不仅是苛刻的而且是有失公允的。
我们姑且不说这部电影本身怎么样,前有自己的封神之作《第六感》,这就像一个已经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沙马兰不是不可能而是很难破掉自己创造的记录的。
再有讲述多重人格的电影有很多,肇始于希区柯克的《惊魂记》,顶峰于詹姆斯·曼高德的《致命ID》,这些都是后人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人们对沙马兰新作的过低评价,一部分原因是与这些作品进行对比评价的结果。
其实沙马兰敢于挑战自己和经典,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佩服的事情,说又说回来,整体上说《分裂》还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首先从题材来说,沙马兰的《分裂》对多重人格有了新的发展。
当年希区柯克拍《惊魂记》(又名《精神病患者》),除了借多重人格制造悬疑恐怖气氛,更多的是在消费这种心理疾病,在那之前人们对此使知之甚少,但是有一点很明确,就是它对正常人的生活和生命存在不可争议的侵害,所以他除了充分运用了精湛的制造悬疑技巧外,只不过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而到了《致命ID》导演詹姆斯·曼高德则是在消费多重人格的同时,又加入了当时人们对这种疾病的态度,这就包含的极大地争议,本身就是极好的素材,比如整部电影就是基于法官该如何对患有多重人格(十种人格)的罪犯定罪,这涉及到法律、伦理,所以他没有过分加入自己的见解,人物最后虽然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加之在现实中又不断地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所以电影中患者依然是邪恶的,多重人格依然是一种疾病。
现在到了今天的《分裂》,如果你看了该片就知道,沙马兰依然是在消费多重人格(片中人格已经发展至24种),但是他在片中明确提出多重人格不是疾病,而是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故事中角色是在扮演着一个对自身状态有所了解,且在做着向好的方向改善的努力的人。尽管角色整体来说是邪恶的,毕竟他杀了人,但是从他挣扎着和在医生的帮助下,想要在24种人格中选择最好的那一个来主导身体,就说明导演有意在为多重人格正名。
于此同时在电影结尾沙马兰还埋下了与前作《不死劫》有关的线索,《不死劫》是讲述变种人发现自我的过程并与恶势力作斗争的故事,这是对变种人的肯定,《分裂》将多重人格与变种人(人类的高级变种)相联系,足可见导演的目的和野心,也难怪人们猜测《分裂》之后必有续集。
看《分裂》我想到了前段时间比较火爆的剧集《大群》,在那里多重人格是神的恩赐,人物身份的得到了名正言顺的合理合法性,又加上漫威的科幻成分,所以是从题材到技术《大群》都是有了长足的发展,沙马兰要想在这以题材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显然是不容易的。
现在我们再从技术上来说,沙马兰是在夹缝中生存。
我想沙马兰拍《分裂》是借鉴了《致命ID》的,不同的是《致命ID》10种人格是外化后的形象生动的演绎,也就是用多个人演绎一个人的多重人格,而《分裂》则是一个人饰演24种人格,所以才会有一美(詹姆斯·麦卡沃伊)一人撑起一部电影的说法。
这样的电影要拍出来难度是巨大的,这考验的不单单是演员的演技,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好的演技呈现出来。优秀的舞台演员不一定能演好电影,不是因为演技不好,而是因为电影包含了从场面调度到摄影剪辑等等一系列的工作,演技仅仅只是重要的一方面而已。
所以《分裂》借鉴了密闭空间的设定把人物限定在特定的空间里,这样一方面避免与类似题材的电影技术处理上的相像,另一方面也能够集中把演员的演技展现出来,这是险中求胜也是兵出奇招。
影片中有一段戏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就是詹姆斯·麦卡沃伊对着镜子变换24重人格的镜头,在左右摇摆的镜头下,每一次镜子中出现的詹姆斯·麦卡沃伊都是不同的人格,这就是摄影机运动与演员演技的完美结合。
总的来说沙马兰的《分裂》还算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是假如他想要在多重人格这个题材下继续拍出好作品,显然是不容易了,毕竟前有《致命ID》后有《大群》,至于他能否成功链接《不死劫》拍出新意,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