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现 | 一碗端
一碗端是邓州乃至河南人民传统的饮食习俗,也是家乡人民引以自豪的生活习惯。
一日三餐,是人人都少不了的补充营养方式,况且还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里慌”的俗语在提醒着人们。而家乡人民吃饭的习惯基本上都是一碗端:早上一碗稀饭一个馍一碗端;中午一碗面条一碗端,晚上又是一碗稀饭一个馍一碗端。从小到大,我们就是跟随着长辈一日三餐在一碗端中慢慢长高、慢慢懂事。
记得小时候,日上三竿,村里的男男女女,端着红薯稀饭,手里夹块红薯面馍,聚集到朝阳的一块空地上,大人们蹲着,小孩们站着,吸吸溜溜的喝着玉米糁,啃着红薯疙瘩,嚼着难咽的黑桃A。期间,时不时的有人讨论着生产队的“大事”;有人讲解着他村的传闻轶事,引得大人小孩哈哈大笑;也有互相评论一碗端的:张家的稀饭太稀,孩子们闹着吃不饱;王家的玉米糁太稠,喝不到嘴里。于是众人嘲笑着:“王大嫂,你家的玉米糁筷子扎进去都不会倒。”王大嫂回敬道:“俺们吃不起黑桃A,这黄金坨一拧一疙瘩,吃完找国家嘛。”众人在王大嫂的话语中嘻嘻哈哈的分散回家。
中午,太阳照着头顶,影子跟着脚跟,家家户户的烟囱冒着一股股白烟。收工的男人们,放学的孩子们,先后回到家里。早上的稀饭顶不了两三个钟头,肚里的肠胃早就开始闹革命。等到主妇们揉着烟熏火燎的眼睛走出灶门,男人、孩子就端着饭碗盛上一碗糊汤面或者捞面条,然后聚集到村里那棵大树下,蹲着,站着,一边吃饭,一边听田连元讲《三侠五义》,听单田芳讲《大明英烈传》,听刘兰芳讲《岳飞传》。这时,没有人大呼小叫,没有人埋怨饭稠饭稀,生怕自己吃饭的声音压住了收音机的声音,生怕自己漏听了某个情节。就是饭吃完了,也不想回去再盛饭,非要等到评书结束,才恋恋不舍的离开饭场,等待第二天中午再端一碗饭聚到大树下。
家乡人管晚饭叫作“喝汤”,无非是往锅里丢些自产的绿豆、豇豆,再加上红薯,然后大火熬,等待豆类熬开后,撒上玉米糁,一同再熬。熬好稀饭后,主妇们就对家人喊叫着:“喝汤啦——”于是,一家人各自盛上一碗,呼呼喽喽喝将起来。晚饭后,遇见左邻右舍都是相互问候着:“喝汤了吗?”“喝过了,你呢?”
日子就这样流转:一日三餐,一碗端,周而复始,一天天,一年年,家乡人民乐呵呵的过着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
如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加上青年男女大都外出打工,农村不再有聚集到太阳底下,大树下面吃饭的场景。但是,家乡人民基本上还是过着一碗端的生活,作为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亲身体验者,我还真希望一碗端的习俗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者简介:
赵成现,中学高级教师,民俗文化爱好者,致力于整理民俗文化与农耕文化。所写的《过大年》《家乡的端午节》《剃头匠》《月圆中秋》《老家的新年味道》等在报刊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