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现 | 一碗端

一碗端是邓州乃至河南人民传统的饮食习俗,也是家乡人民引以自豪的生活习惯。

一日三餐,是人人都少不了的补充营养方式,况且还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里慌”的俗语在提醒着人们。而家乡人民吃饭的习惯基本上都是一碗端:早上一碗稀饭一个馍一碗端;中午一碗面条一碗端,晚上又是一碗稀饭一个馍一碗端。从小到大,我们就是跟随着长辈一日三餐在一碗端中慢慢长高、慢慢懂事。

记得小时候,日上三竿,村里的男男女女,端着红薯稀饭,手里夹块红薯面馍,聚集到朝阳的一块空地上,大人们蹲着,小孩们站着,吸吸溜溜的喝着玉米糁,啃着红薯疙瘩,嚼着难咽的黑桃A。期间,时不时的有人讨论着生产队的“大事”;有人讲解着他村的传闻轶事,引得大人小孩哈哈大笑;也有互相评论一碗端的:张家的稀饭太稀,孩子们闹着吃不饱;王家的玉米糁太稠,喝不到嘴里。于是众人嘲笑着:“王大嫂,你家的玉米糁筷子扎进去都不会倒。”王大嫂回敬道:“俺们吃不起黑桃A,这黄金坨一拧一疙瘩,吃完找国家嘛。”众人在王大嫂的话语中嘻嘻哈哈的分散回家。

中午,太阳照着头顶,影子跟着脚跟,家家户户的烟囱冒着一股股白烟。收工的男人们,放学的孩子们,先后回到家里。早上的稀饭顶不了两三个钟头,肚里的肠胃早就开始闹革命。等到主妇们揉着烟熏火燎的眼睛走出灶门,男人、孩子就端着饭碗盛上一碗糊汤面或者捞面条,然后聚集到村里那棵大树下,蹲着,站着,一边吃饭,一边听田连元讲《三侠五义》,听单田芳讲《大明英烈传》,听刘兰芳讲《岳飞传》。这时,没有人大呼小叫,没有人埋怨饭稠饭稀,生怕自己吃饭的声音压住了收音机的声音,生怕自己漏听了某个情节。就是饭吃完了,也不想回去再盛饭,非要等到评书结束,才恋恋不舍的离开饭场,等待第二天中午再端一碗饭聚到大树下。

家乡人管晚饭叫作“喝汤”,无非是往锅里丢些自产的绿豆、豇豆,再加上红薯,然后大火熬,等待豆类熬开后,撒上玉米糁,一同再熬。熬好稀饭后,主妇们就对家人喊叫着:“喝汤啦——”于是,一家人各自盛上一碗,呼呼喽喽喝将起来。晚饭后,遇见左邻右舍都是相互问候着:“喝汤了吗?”“喝过了,你呢?”

日子就这样流转:一日三餐,一碗端,周而复始,一天天,一年年,家乡人民乐呵呵的过着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

如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加上青年男女大都外出打工,农村不再有聚集到太阳底下,大树下面吃饭的场景。但是,家乡人民基本上还是过着一碗端的生活,作为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亲身体验者,我还真希望一碗端的习俗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者简介:

       赵成现,中学高级教师,民俗文化爱好者,致力于整理民俗文化与农耕文化。所写的《过大年》《家乡的端午节》《剃头匠》《月圆中秋》《老家的新年味道》等在报刊上交流。

(0)

相关推荐

  • 痛风患者,一日三餐该怎么吃?

    之前的门诊有一位患者一个月尿酸就降了200多,除了坚持治疗,一日三餐也很注意. 早餐他一般会吃鸡蛋.牛奶.面包.馒头.稀饭,还有玉米.红薯这些粗粮:咸菜.油饼.牛.羊肉.汤是坚决不喝的. 咱们郑州好多 ...

  • 我小时候吃过的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在以坡.峁.梁.沟.渠.坬为主的土地上,主产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和绿豆.黑豆.黄豆.豇豆.红小豆等各种豆类杂粮.这些粮食,当地人都称它是粗粮,而细粮则是白面和大米.在过去是产 ...

  • 钩槐花

          前天下午下班刚回到家,父亲就打来电话:"槐花我钩好了,明天休假回来给你们带些."       槐花是老家山岭沟坡四月底五月初给我们的特殊馈赠.这个时候,桃花梨花杏花刚过 ...

  • 散文天地 | 刘持跃:玉米糁稀饭

    文: 刘持跃  / 图:堆糖 古往今来,老家人一年四季的早饭,多数人家都是喝玉米糁稀饭.为啥叫喝玉米糁稀饭?而不叫吃玉米糁稀饭?因为:一是玉米糁稀饭的饭稀,不稠糊:二是玉米糁稀饭的味淡,不放盐.饭稀, ...

  • 广西人为什么天天喝粥?

    很多人都以为广西人喜欢吃粉,广西人天天吃粉,一日三餐都吃粉.也有很多人以为广西人喜欢吃粥,广西人天天吃粥,一日三餐都吃粥.那么广西人到底是喜欢吃粉,还是喜欢吃粥呢?广西人到底是一日三餐吃粉,还是一日三 ...

  • 红苕往事

    红苕貌不惊人,身份"低微",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曾有诗云"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但这并不能让红薯身价倍增,经后人考证,东坡所谓"红薯",其 ...

  • 赵成现 | 两毛钱

    前两天,看电视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讲述了自己小时候一个心酸的故事--那年春节前,喜欢蹦跳的孟广禄一条裤腿烂了一个口子,他母亲想买一轱辘线缝补一下他的裤子,让他过个好年.当时,一轱辘线就七分钱,而 ...

  • 赵成现 | 跑旱船

    大年过到闹元宵应该结束了,然而家乡人却还要再过正月十六,并且还有传统的民俗在期待着没有过够年的人们去传承. 正月十六早上起床后,各家各户先放一挂鞭炮,算是辞年.然后开始做早饭,早饭一般是稀饭,配上前一 ...

  • 赵成现 | 情系七里河

    星期天闲着无聊,同邻居一起到七里河边剜荠荠菜.因为时令适至春分前后,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大地,万物复苏,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虽然开春以来,雨水稀少,空气干燥,但是靠近河边,各种杂草还是显得生机勃勃. ...

  • 赵成现 | 采茵陈

    下午放学,看看天色还好,就约妻子一起下河采茵陈.因为天气预报说,明天又要降温,并且随后连续几天有雨雪,再不去采茵陈,恐怕就要错过采到真正茵陈的时机了. 茵陈是一种中药,属于菊科植物.<本草拾遗& ...

  • 赵成现 | 夜阑卧听风吹雨

    寒露过后,农民们开始腾地备耕小麦,田野里一大块一大块的红薯秧也挣扎不了几天.虽然说"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但是大家还是要趁天赶紧腾地翻耕,遇到墒情好把种子播种到地里才算吃了定心 ...

  • 赵成现 | 空筒袄

    临近冬至,气温骤然下降,早上晚上均在零下几度,一股股凉气在西北风的吹拂中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人们开始加衣服.戴口罩,想尽一切办法对付严寒.我也赶紧找羽绒服.棉裤.皮靴.手套.耳帽等严冬中必须的衣物, ...

  • 赵成现 | 香椿头儿

    清明前后,万物复苏,各种树木憋足了一个冬季积攒的力量,尽情地吐出自己那绿枝嫩叶,在微风中自由自在地显摆着.香椿树这时候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地在枝头安上鹅黄色的嫩叶,家乡人把这鲜嫩的香椿芽称作香椿头儿, ...

  • 赵成现 | 三月三

    三月三,去登山. 在家乡,有一句延续了千年的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并且把三月三称为上巳节,因为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人们为了纪念黄帝,就在三月三这一天举行一些 ...

  • 赵成现 | 手机时代

    手机出现在老百姓身边应该是在十五年前,之前就是小领导也只能配个传呼机(有人戏称"拴驴器").如果有人找就先到固定电话上拨通传呼机,配备传呼机的人收到信息后,就赶紧找个固定电话回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