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超 | 在那东岗上

清明节前,我急急赶往西峡,再次回西峡祭奠母亲。母亲已于八年前长眠在那东岗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樊川居士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写活了天下孝子此时此刻的心境。诗吟未毕,我已泪眼模糊。

缓缓来到母亲的坟前,坟上芳草萋萋,母亲下葬时栽下的柏树苗已经胳膊粗细,挂在上面的白纸条随风起舞。老人家静静地躺在这里,已经整整八年。八年来世事纷扰,许多事已经淡忘,但母亲的音容笑貌依然宛在眼前。

每个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人总是天然地与母亲更加连心。一个人肃立坟前,母子间的一幕幕划过脑海……

童年时更早的事情,大多已模糊记不得。最早的印象是一九五九年吃食堂的时候,我三岁。生活已经很困难,从公社食堂打来的饭就是干薯叶面汤,稀得照见人影。母亲把上面的稀菜汤倒在自己碗里,把沉淀在罐子底的一点米粒大小的面疙瘩倒在我的小碗里。二弟一岁多,还在吃奶。记得当时母亲像其他社员一样,很瘦,可后来竟有些黄胖了,小腿上一按一个小坑,已经浮肿,不知道她是怎么度过那段苦难的岁月。

再早的画面就是母亲送我入小学。她把自己亲手缝的小书包斜挎在我肩上,牵着我的小手去村里的小学校报名,亲自把我交到那位女老师手里,临走时又千叮咛万嘱咐。还记得母亲教我唱第一首歌《东方红》,也记得母亲手把手教我写“日月水火山石田土",还有从母亲手里接过一个鸡蛋蹦蹦跳跳去供销社换铅笔的情景。小时候读书很上心,有时候为写作业没按时回家吃饭,母亲就用一个瓦罐亲自把饭给我送到学校。母亲那暖暖的手温,至今还仿佛感受得到;虽是粗茶淡饭,至今颊齿留香,那里面有我熟悉的母亲的味道。

后来我们弟兄们越来越多,家里负担越来越大。尽管父亲是我们远近闻名的好木匠,母亲的茶饭和缝纫手艺都很好,都非常吃苦耐劳,也难以改变家里的困窘。记得那时候社员们经常是没年没月的干活,甚至大年初一还上工,仍然还是缺吃少烧。父亲不得已找借口出门搞点副业,母亲则成年累月地加班纺棉织布。冬夜,四面出稍的草房里,滴水成冰,我们常常是伴着母亲纺纱车有节奏的嗡嗡声钻入被窝,一会儿就睡着了;清早,我们又是在母亲纺棉花的嗡嗡声中醒来。看着我们醒了,她常常高兴地说:"又纺了一个穗娃儿(纱锭)!"

十二岁时我已挑起为家里打柴的重担。那年寒假,我第一次和队里的一个哥哥奎明一块去十几里外的马坊沟拾硬柴。谁知柴挑子绑得太重,又舍不得扔掉,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干粮也吃完了,又饿又冷,那段二里多远的十八盘险路,几乎是一步步挪下来的。下来山到老鹳河边,日头已落山,夜幕降临,河对面袁家庄农户已经上灯,昏黄的灯光在凛冽的寒风中影影绰绰地闪烁着。我们咬牙又艰难地走三里多才到石龙堰闸房。转过闸房旁那狭窄的通道,就听见有人在一声接一声呼唤我的小名“超……超……”,声音在昏暗而空旷的山谷里引起巨大而幽远的回响。原来母亲收工后不见我回来,就赶忙步行十来里来接我,我一下子扑在母亲怀里哭了起来,母亲也心疼地擦着眼泪。

小时候的我特别调皮,惹事生非自然少不了,每当有人来告状,母亲也从不护短,挨她的打骂自然也是家常便饭。但在大事上,母亲既讲原则又有担当。

还是我在担任民办教师的时候,和大队支书发生了点矛盾。当时我不满二十,没经过大事,感觉就像得罪了老天爷,又委屈又害怕,不知所措,关键时刻还是母亲替我出头。母亲本来也想息事宁人,一直说好话;但对方却仗势欺人,上纲上线,说我是搞“阶级报复”,威胁说要撤我的民师,还要法办我。一听他给我戴这么大的帽子,平时老实巴交的母亲不知哪来的勇气,一字一板地回奉道:“支书啊,你不讲咱们老同学的情分就算了,我们也攀不上你这高枝儿。可咱们都是贫下中农,有事说事,该咋办咋办,可俺们咋就成了阶级报复了?难道说你能连俺们成份都给改了?不中了咱们找个地方说说去……” 一下子把对方驳得无话可说。对方看俺们也不是好捏的,整下去对自己也没啥好处,也就慢慢地熄火了。这是我经历的第一次人生危机,关键时刻,替儿子遮风挡雨的还是母亲啊!

印象深的还有一件事:有一次,我被一个骑自行车的陌生叔叔不小心给撞了,腿上破了点皮,那人给我掏了两毛钱,让去卫生所包扎。结果医生说没事,只涂了点红药水,我拿着钱就回家了。我把这事给母亲讲后,没想到她很生气,还骂了我:“咋,肠子碰流出来了?搁住接人家钱?”当时挺委屈,后来才明白,她是教我要宽容别人,不要占别人小便宜。

母亲虽然只上过四年初小,但脑子也特别清楚。日常生活中离不了个加减乘除,她从来都是心口算,比我打算盘还快。有一年队里年终决算时俺家又成了“缺粮户”,母亲感觉不对,就找队里的会计对账。结果母亲用口算,会计用算盘,把一家几个人的工分一笔笔相加,折算成钱款,再和俺家总工分值相对照,结果发现家里卖给队里的一头老母猪会计没给上账。会计很不好意思,连忙道歉,母亲说:“没有啥,人都有三浑三迷,好账算不折(she)。”

母亲和父亲的天份都很好,小时候却都因家境穷困和当时人们观念的落后,中途被迫辍学。母亲每每说起小时候的闺密和同学,这个在这儿工作,那个在那儿上班,脸上就充满羡慕又忧伤,为此,她绝不会让后代重复自己的痛苦,就算累折老腰,也要支持孩子上学。有的大人很早就让孩子辍学挣工分,母亲和父亲却从来没有因为家庭困难让俺弟兄五个中断学业,而且还去劝说别人不要这么做。"知识改变命运",母亲永远说不出这么经典的话,但她有切肤之痛,深谙其中的道理,并且坚持把它变成现实。在父母的支持下,我们弟兄五个,最低都读到高中毕业,其中三个上了大学,一个还读了硕士研究生。三弟当年参加高考,成绩列全县外语类第一名,遗憾的是因为腿伤未通过体检。这个大家庭里已养成刻苦读书的家风,孙辈中已有三个本科毕业,一个中专生,其中有两个拿到了硕士学位。大侄女志远已通过国考,不久就要到国税单位上班。这些孩子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谋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不论体制内公干还是体制外创业,都敬业乐群,知书达礼,遵纪守法,自食其力。读书,虽不能直接让人一步登天,但却能提升人的基本素质,为就业打下知识基础。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读书一定难以改变命运。他们几个都是母亲从小看着长大的,老人家九泉有知,一定也会宽慰和高兴的。

母亲在孝道方面也被乡亲们交口称道。奶奶过世很早,爷爷一直在邓县罗庄老家单过。六零年饥荒,爷爷已经饿得不行了,托人捎来信,母亲就带着幼年的我和二弟回去照顾爷爷的生活。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爷爷终于闯过那道鬼门关,要知道,那可是个令人恐惧的大饥荒年代啊!后来每到腊月,就尽量接爷爷来西峡过年。一九七二年爷爷病重,母亲再向生产队请假回罗庄伺候他几个月。最后爷爷排便困难,都是母亲亲自帮他,爷爷感动地说:“玉钦(母亲小名)啊,你真比我闺女都强啊!"

扶危济困,人之美德。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每年春天,操着不同口音的外地逃荒要饭者特别多,他们携家带口,衣衫褴褛,面带菜色。有时一起接着一起,前脚的刚走,后脚的就来了。我和弟弟们就不想打发了,说话也不好听,母亲立即正色道:“不兴这样说,在家能过得去,谁愿意远天远地跑出来逃荒要饭?谁都有遭难的时候,舍一碗饭半碗米也穷不了咱……”

母亲的针线活好,记得小时候村里找她剪鞋样和小孩衣服的小媳妇很多,母亲都热情帮忙。那时候,一家人穿衣服不但要自己织布,还要自己手工缝纫,很慢,穿出来大针小线的,不匀实也不结实更不好看,做衣服成为妇女们的一个大负担。我们家有台飞人牌缝纫机,那时候在农村可是稀罕物,每到腊月间上门求做衣服的或借用缝纫机的简直络绎不绝。尽管自己的家务很忙,母亲总是尽量满足邻居们的要求。后来队里成立了缝纫组,母亲带着机器一块进去,腊月间经常加班到很晚,那时候队里每家孩子差不多都穿过我母亲做的衣服。平辈们都亲切地称呼她黄姐,晚辈们都称呼她黄姑或黄姨。母亲重病期间和过世时,不少邻居和老姐妹们过来探望和吊唁。

因为年轻时身体亏损严重,积劳成疾,九零年母亲就罹患严重的冠心病,以后几乎三年两头住院,最后又检查出脑瘤,晚年受尽了疾病的折磨,在和病魔抗争了近二十年后还是离我们而去。零八年我们把老院的厢房翻盖成两层小楼,就是想让二位老人家安度晚年。可惜刚装修好,母亲就卧病不起了。每每想起,都是深深的遗憾!

母亲的一生,像中国当时许多普通的劳动妇女一样,生长在旧社会,成家在红旗下。新社会解放妇女,农村妇女的政治地位也有所提高,但也迎来了繁重的集体劳动,多子女的家庭,低标准的生活。周而复始的高强度劳动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使她们的体力过度地透支,精神几近麻木,她们的青春都过早地凋谢了。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开始改善,她们却已进入病痛交加的老年,很多都过早地离世。她们为国家经济建设同样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却未能像城镇离退休女职工那样有政府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有谁真正关心过这一代农村妇女的命运呢?

母亲的一生,作为儿媳,她恪尽孝道,堪称楷模;作为妻子,她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作为长辈,她严慈相济,爱而不溺;作为社员,她诚实劳动,爱护集体;对待邻里,她乐于助人,友善处世。母亲虽然没有给儿孙留下万贯家产,却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继承和传递先辈的美德和品格,使他们的精神在后代身上延续,使一个家族永远保持向上的能量,形成孝悌谦恭、忠厚友善、克己自律、刚健进取的家风,才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告慰和纪念。

烧纸钱,酹美酒,燃鞭炮,拜别母亲。起身四望,初春的东岗上,春暖乍寒,春风习习……(2017.4.4 清明节)

                        (图片来自于作者)

作者简介:

        张廷超,西峡人,生于1956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任民办教师。高考恢复考入河南大学(原开封师院),先后在西峡一高、南阳一(高)中任教。爱好文学,闲暇时间信笔作文,活跃思维,以文交友。

(0)

相关推荐

  • 岁月如歌:黄烟生产

    黄烟生产 黄烟是传统的经济作物,生产队的时候,黄烟生产是一个队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到年底社员们开支的钱主要就是靠黄烟换来的钱.我们县种植黄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品质优良,色泽好,香气浓,油性足,组织 ...

  • 散文||再忆山芋那些事

    再忆山芋那些事 记忆深处,童年时正处于人民公社后期.那个年代,村组不叫村组,而被喊成某某大队第几生产队:那时的土地也不是每家每户的,而是生产队集体所有.当年的生产队,虽然只是最小的农村组织,却是一个拥 ...

  • 【散文】王卫权/童年拾春

    vvvvv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六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王卫权 在我童年记忆中,六十 ...

  • 【广州诗歌】No.81396期B版||钱塘潮之思念 文/黄自力

    广 州 诗 歌 欢迎阅读 <广州诗歌>平台自创建以来旨在发展平民文学!大众化阅读,大众化创作,展示平凡心灵最美好的一面.我们努力为华语文学贡献力量.欢迎您的阅读!愿您记录自己奋斗历程中的点 ...

  • 当年的生产队长

    原创 田欣 在大集体的年代,村里的生产队长的权利仅次于村支书,大到安排生产.登记工分,小到社员请假.分粮分菜,可以说是队里的大小事务,队长一个人说了算.谁要违法规定,就罚你干又脏又累的活儿或出工不记工 ...

  • 京畿旧事:爷爷是个好社员

         "社员"一词,40岁以下的人是比较陌生的. "社"本是古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尽清明".但此"社"是古代祭 ...

  • ​【西散原创】夏永军作品 | 月娥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母亲说月娥嫁到夏家湾时,还好好的,一点 ...

  • 【金小说】张行健丨泪洗七月天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行健,山西临汾人,1959年出生,大学文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作品多次各种奖项. 文学 泪洗七月天 张行健 在我的记 ...

  • 家 (五、六)/ 文 : 林承金

    家 林承金 (五) 高中毕业后,我收拾铺盖回老家,心里整天忐忑不安,生怕别人问起我是否被某某院校录取.怕啥偏有啥,好心的亲戚,朋友,同学一见面就关心询问,我羞愧中自然感激不尽.但不相干的捡笑话的也不在 ...

  • 张廷超 | 家乡的槲叶粽

    端阳快到了,又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想起了家乡西峡那独特的槲叶粽子. 小时候每逢端阳节.大端午(农历五月十五)和六月六,母亲总要忙碌着包槲叶粽子,那种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头一天要泡酒米(糯米),并要提 ...

  • 冷军、刘向东、袁宗宝、张青——超写实油画静物大比拼

    交易担保 马良时代绘画商城精选 614课全套美院素描直播教程,可下载寄送或在线学习,送6次一对一辅导 小程序 全国寻找创业合伙人,画师合作人 合作微信咨询:15335204518 诚邀您入驻画家圈子平 ...

  • 张廷模:漫谈附子

    附子和前面祛风湿散寒药当中的川乌或者乌头,是来源于同一种植物.川乌头是种下去的母根,依附在母根旁边长出来的就叫做附子,依附在母根旁边,如子之附母,属于同一种植物.它的整个块根称为附子,但是在商品药材当 ...

  • 河北区张廷谔故居

    一 张廷谔 1890年生人 字直卿 .河北省丰润人 早年毕业于遵化学堂.1911年考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毕业后在大沽造船所任机械师.他非常机灵乖巧,口才也好.交际能力强,故很快o在天津内河轮船局任总稽 ...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65 牛黄 钩藤 地龙 天麻 僵蚕 全蝎

    65 息风止痉药:牛黄.钩藤.地龙.天麻.僵蚕.全蝎.蜈蚣 牛黄: 下面开始介绍第二味息风止痉的药--牛黄,牛黄这个药材它是来源于黄牛.水牛以及其它的比如说西藏高原的牦牛,甚至于野生的牛类,它的胆囊或 ...

  • 张廷模:《中药学》化痰药:半夏

    半夏 不管寒热虚实都可以配伍使用.比如说有胃寒的,配伍温胃止呕的药,比如说生姜或者丁香这一类:有热的配伍清胃止呕的,前面的芦根或者黄连,我们今后要学的比如说枇杷叶.竹茹,既能够清胃热又能止呕的,当然更 ...

  • 璞玉浑金 —— 篆刻名家张志超

     人   物 张志超 简介 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 哈尔滨市青年画院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名家工作室讲师 作品40余次参与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并有获 ...

  • 杨艳超:黔东南行

    烟雨蒙蒙雾华浓,山川巍巍稻香清. 五湖四海同一地,万户千村道心声. 把盏推杯观世界,青龙飞瀑一钟情. 长亭挥手自兹去,古道黔南几时行.

  • 张廷模:《中药学》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

    天南星 下面第二味化痰药,天南星.天南星是天南星科的代表植物,和半夏是同类的,是属于同科的.天南星也是用的地下的块茎,但是个头比较大,它一般的直径可能都有三公分的左右. 天南星作为一个化痰药,基本的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