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亚玉:营业员学英语
上世纪80年代,宁波北仑港10万吨级码头建成,外宾招待所、迎宾路也先后落成。矿石中转启动,世界各国船员开始踏上北仑这块热土。那时北仑城区商业街还未形成,新碶老街、新大路上北仑商厦、明州路上明州商场是外宾喜欢光顾的地方。
外宾前来购物,语言不通,只能借助手势比划、指点,很费时,有时还闹笑话。有几个皮肤棕色的船员来到北仑商厦副食柜,营业员小刘笑脸相迎,船员说“tea”,小刘反问“添?”船员连声答“yes”、“yes”。小刘目瞪口呆了:“添”是什么呀?她还算机灵,很快从货架上拿来几罐啤酒,外宾摇头“No”。临柜的小李是高中生,听到后,对小刘说,快拿茶叶。
原来他们是要茶叶。在其他柜台类似的事情也不少。商厦领导认为举办营业员英语培训班非常必要,于是就聘请老师来上课,分班轮流学。
。
员工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好多员工是“文革”时上的学,读的书少之又少。26个字母也不认识。从字母教起太费时。老师提议就学几句日常用语,领导认为这方法好。开班时要求员工下点功夫,相互帮助,尽快学会。老师从“你好”、“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教起,再教“先生”、“女士”等称谓。在此基础上教“我能为你效劳吗”、“您想买什么”、“欢迎光临本柜台”“对不起,让您久等了”等句子。员工除了侧耳听,还用笔在讲义的每句英语下方注上中文。英语“I'm sorry”(对不起),有位员工注上“阿姆扫雷”,课间还将“经验”传授他人,笑翻一群人:你妈还会扫雷?老师教“second floor”(上楼),有位员工借鉴“经验”,音译为“三个跟斗翻落”,还加了个悟空翻跟斗动作,又赢得哄堂大笑。笑归笑,记还是要记。不会的请教会的,再回家向儿辈、孙辈学习,一时间,掀起学习英语热。
学了,要会用,迈出这一步也不容易。见到外宾,说一句礼貌用语,虽面红耳赤,但正是这句不熟练的问候语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有的外国船员也不会道地的英语,简单的英语单词倒能沟通。有位船员很喜欢商厦服装柜的女装,从货架的这头走到那头,这时有位营业员一句亲切的“Can I halp you ?”(我能为您效劳吗),让那位船员两眼放光,不住点头。她又接着问:woman?girl?揣摩顾客是为夫人还是为女儿购置。他回答“woman”。她很快展示衣服。那船员非常愉快地为夫人购得漂亮的衣服。第二天他又带朋友过来。他们非常喜欢我国的服装,竖起拇指夸“beautiful”(漂亮),夸商厦员工的服务态度“Very good”(非常好)。
老街商场的棉布柜上,绸缎被面深受外宾青睐。那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案让他们爱不释手。这时营业员从橱柜里不厌其烦地展示不同款式被面,并且用英语说非常漂亮。外宾往往咧开嘴笑:ok!有的还将被面围在身上摆姿态:good!美元兑换人民币只用阿拉伯数一写就明白如话。当时针织柜的内衣“三枪”、“宜而爽”也深受外宾欢迎。营业员只要问清是给男的还是女的,是给年轻人的还是年老的,是胖的还是瘦的,一个英语单词就可心领神会,他们买得满意,营业员开心。营业额提高了,员工尝到了英语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学习劲头就更足了。
商店的商品种类多,各柜有各柜特点,这就要求员工不仅掌握通用的礼貌用语亲近顾客,还须掌握顾客的喜好,及时调整商品。年轻员工做生意不如老员工经验丰富,讲英语老员工就须拜年轻人为师了。能者为师,通过学英语、用英语,柜台员工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营业员初学英语的方法虽笨拙,但他们坚持学的精神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在商业活动中大胆地运用,为外宾提供优质服务。以后的新大路“巾帼建功一条街”、东河路“商业文明一条街”,就是为外宾打开了一扇文明之窗。这也是北仑改革开放40周年中商业战线员工心中的一段难忘的往事。
作者简介:林亚玉,女,194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北仑。北仑作家协会会员。1969年2月插队当知青,曾种过田,当过代课教师、职工教育专职教师、商场营业员。喜欢文学,在老年大学文学欣赏班学习。偶有小文见于报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