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曼妮:老年人寄人篱下的辛酸
一个人当进入老年后,应当对自己的“余生”作个通盘的考虑和规划,以便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安度晚年。人到六十,慢慢就进入老年生活了。很多人都退休了,生活更闲了,感情更真了。同时,很多事情,也该该放下了,人生的时光,都开始做“减法”了,就别太计较了。人啊,总要为自己活着,多关心一下自己,总是没错。
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儿女都成家立业了,你也应该多为自己的日子考虑,就是半路夫妻都要珍惜,如果是原配,那就更要珍惜。 再说说“老窝”的问题。“老窝”是老年人栖息的场所,只有安居,才能乐业。老年人风风雨雨几十年,为了生存,为了生计,含辛茹苦,奔波劳碌,直到老了连一处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未得确立,居无定所,请问,这样的老人有何幸福之言?又谈何快乐?君不见,有多少老人当儿女大了之后,为给儿女提供方便,自己腾出正房进偏房,甚至搬到破败房中去遮挡风寒。抚养子女和防止老人的思想已经被老人自己推翻了。他们不选择与子女同住,而是选择独自生活。
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每个人都要尽可能的做到尊敬老人,理解老人。老人和他们的孩子是两代人。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交流会受到阻碍。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消费观念,卫生习惯等都大不相同。长期生活在一起会引起冲突。父母和孩子都不开心。只要您能照顾好自己,就不要与孩子生活在一起。
老年人有许多舒适的生活方式。您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您不会感到无聊和孤独。您的心情平稳健康。为什么不和孩子一起生活?大部分老人之所以不喜欢到子女家轮流居住,还是因为不习惯。本身自己在自己家生活了几十年,不管是家里的陈设还是附近的邻居都是比较熟悉的,而突然间换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管是吃住还是其它,都跟之前不一样,老人自然不太习惯。
近10年到未来的20年到30年的这一代老人,他们上孝敬父母下养儿女,最惨的还要给儿子带下一代。看上去子孙满堂。然而这一代人背负的是最沉重的。年轻的时候他们要为国家出力孝敬老人,把子女养大老了,以后儿女大了,他们退休了,就成了免费的保姆。
如果说养儿防老,那么他们这一代人以及往上的,基本上这一代人都能做到,把自己的老人伺候好,伺候老了伺候走了,但是再往下的这一代人,该怎么说呢?他们赶上了好时候很幸福,和平年代工资高了,收入多了,可以做的事情也多了,压力也大了,但是对于老人他们做的却少了。所以有一件事情想说的是珍惜自己身边的人,那毕竟是生你生你养你的父母,即使再难还能难到哪去呢?连自己的父母养老都做不到的人,即使他再成功,他也不能称之为一个人。因为他不配。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那么一个人为什么又做不到呢?你们有吃吃喝喝在外面玩乐享受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多想想父母呢?
想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前提条件就是要身体好,要想身体好,就必须从年轻的时候开始重视。不过可惜的是,人在年轻身体好的时候,从没想过有一天它会罢工,吃肉、喝酒、熬夜、狂欢,把爱情、孩子当作至爱,把金钱名利当作奋斗目标,唯独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即使身体敲响了警钟也不当回事,只等到病倒才后悔莫及。
小马子的姑姑去世了,死在儿子家。当小马给她表弟打电话的时候,她的表弟没有半点悲痛感,只是一个劲地抱怨:“我妈生病,我耽误了一年的工作,我少挣多少钱?”二人大吵起来,小马问:“你妈养你耽误了几十年,你若不好好为我姑姑发丧,我回去。”人老了,拥有一个温暖的家,非常重要。人老了,最怕自己无家可归,或者有家难归。人老了,子女都长大了,如果碰到公公婆婆和媳妇关系不好,那么,难免会产生矛盾。
同时,如果因为彼此夫妻关系不好,那么,就会不想回家,那么,再好的家,也不像家了。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疾病缠身,没有乐趣,没有希望,各种药往肚里装。当我们渐渐老去的时候,我们总想拥有一个安逸的家,拥有一直能够安度晚年的生活条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这些可以笑看夕阳红的条件的。
有的人,进入老年状态,就变得非常的封闭。他们变得封闭,是因为身边朋友的一个个离去,或者因为自己熟悉的人一个个不在了。于是,他们就会变得自我封闭,陷在自己创造的心灵世界里,独孤求败,变得找不到朋友的了。养老院也就是看起来不错,其实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没有养老金的且不说,即使有养老金,那点钱也不够交的。就算儿女补贴着去了养老院,那儿的人员是否尽力?设施是否齐全?饭菜是否可口?医疗能否跟得上?曾看到几起虐待老人的报道,令人胆战心惊。
更何况养老院也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求大于供,还得预约,还得等。悲伤才念情,寂寞才说爱。将老年人与外界隔绝开来,而隔绝恰恰是老年人最大的悲哀,不但是对身心健康的最大摧残,有时甚至比死亡更可怕.等电话成了老人的惟一乐趣.去年老伴去世后,家里就剩下老李一个人空守着这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现在出国留学的儿子以及有关儿子的一切消息,就成了支撑他活下去的全部动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