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徐伟老师有15年了,还是在2004年我下乡一年锻炼回来,初来首都博物馆乍到,得知徐老师是一位博物馆里的书法家。十余年共事,感触颇多,徐老师作为文博前辈,很多言行、为人处世,正如他一笔一划、端方守正、日臻完美的字迹,让我这晚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然而偶然得知徐老师的叔祖父、父亲是老北京的梨园中人,还是近一两年的事。更巧的是,在了解到徐老师叔祖父的姓名后,在我家的书柜里,竟然从《京剧老照片》一书里翻出了两张徐老师叔祖父与我国著名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同台搭戏的剧照,令我大为惊讶。于是,我起意动笔,想把徐老师这位当代文人和他的文化大家庭的故事写出来,讲讲这位从梨园世家走出的书法家。徐伟的叔祖父——徐和才(1919~1963),原名:广才,出生于北京,京剧演员, 1931年考入中华戏曲学校,工学小生,嗓子换声期间学习打鼓,之后嗓音恢复后又学青衣,后又唱小生。戏校学戏毕业后曾傍四小名旦(李世芳、宋德珠、毛世来、张君秋)演出,后加入荀慧生京剧团。常演出剧目《红娘》《红楼二尤》《荀灌娘》《勘玉钏》等。
徐和才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戏曲研究院所属京剧实验工作团(后转为中国京剧院)。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曾随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6年随中国艺术团赴南美、瑞士、苏联等国家进行访问演出。在京剧院期间,徐和才与李和曾、李慧芳、云燕铭、雪艳琴、李宗义、张云溪、张春华等艺术家合作,演出众多传统剧目,包括《白蛇传》《蝴蝶杯》《凤还巢》《红娘》《玉堂春》《临江驿》,以及《智斩鲁斋郎》《五侯宴》等新编剧目。20世纪60年代初,徐和才调入荀慧生京剧团,负责培养青年演员和从事党务工作。1963年调入梅兰芳京剧团负责党务及业务工作,于当年突发心脏病,44岁英年早逝。正如上文所提,在《京剧老照片》一书里还可以看到徐和才与荀慧生在《俏平儿》和《狮吼记》两出戏的剧照。
目前可以查到的徐和才常演出剧目《勘玉钏》,由陈墨香编剧,荀慧生演出。见明人《钗钏记》传奇,又疑本《聊斋志异·素秋》篇改编而成,情节不同。该戏由郎富润操琴,刘耀增司鼓,荀慧生分饰(前)俞素秋、(后)韩玉姐两个角色,徐和才饰演张少连。1960年,该戏曾留下实况全剧录音。徐和才唱小生,是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小生、著名京剧演员——姜妙香(1890年2月22日~1972年7月21日),京剧名家姜妙香通过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刻苦钻研,努力创新,呕心沥血创造了优美动听的小生唱腔及多种新颖别致的唱法,形成了京剧姜派艺术。姜妙香对小生唱腔的改革在京剧史上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他不但使小生演员的唱腔艺术得到了飞跃,同时也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千金一笑》梅兰芳饰晴雯(右)、姜妙香饰贾宝玉(中)、姚玉芙饰袭人(左)听徐老师回忆起叔祖父徐和才,感觉他似又回到了温馨快乐的童年时光:“我五六岁的时候就住在爷爷家里,在宣武门外的四合院。徐和才是我的四爷爷,我叫他'胖爷爷’。徐和才的艺术成就是被大家认可的,是姜妙香姜派的传人。另外小生行还有俞振飞和叶派。姜派是文生。胖爷爷小时候喜欢唱戏,被戏班的人听见了,领到科班。由于扮相好,学了几出戏以后,一登台就火了。到了60年代以后,建国初期,公私合营,私人剧团解散变成了国有,徐和才加入了荀慧生剧团,后来是荀慧生剧团的书记。在我的印象中,胖爷爷总是特别忙,做事也特别认真。由于是剧团领导,他演戏除了陪大角儿,龙套也上,哪缺哪补。当时胖爷爷做小生傍角儿,主要是张君秋、李世芳、宋德珠、毛世来,被称为当时的'四小名旦’。”
“我小时候乖巧听话,招人喜欢。住在胖爷爷家,胖爷爷晚上给学生说戏,每次三五个学生,加在一起有十几个吧,我就在旁边听着,看不懂、听不懂,但是喜欢听。胖爷爷演出,就带着我一起去。比如吉祥剧院,当时在北京的东安市场,冬天的时候,胖爷爷就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剧院。演出时,我就在幕条一坐,听一整出戏,不动换。这对我的熏陶很大,舞台、化妆、道具、服装、衣箱、靴箱……我都熟悉。胖爷爷的拜师宴,我也去。然而这段时间非常地短暂,在我9岁的时候,胖爷爷就去世了……”徐老师讲到这儿,停下来,饮了一口茶,仿佛饮下的是对“胖爷爷”悠悠的思念……徐伟的父亲——徐韵昌(1930~),北京人,京剧小生。8岁入中华戏校第五科学艺,排名:永字;名为:永向。先学武花脸,后跟沈杰林学武丑。1941年中华戏校解散后,转入“富连成”社科班七科继续学艺。初从王盛海学老生,后师肖莲芳学小生。1945年富社处于困境,离社后又受业于姜妙香、阎庆林及其叔父徐和才。1949年后,先后搭班啸声、燕声京剧团,1958年入燕鸣京剧团,曾与奚啸伯、赵燕侠、谭元寿、马长礼等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有《群英会》《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红娘》《盘夫索夫》《碧波仙子》《十道本》《十老安刘》《望江亭》等。1960年并入北京京剧团,后回到二队参加传统戏的演出。1978年9月曾随北京京剧团演出队赴延安慰问演出,与军民共度国庆,当地的报纸《延安通讯》做了大篇报道。1982年演出《管仲拜相》饰齐桓公,获得表演奖。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退休。本文还特别搜集到了徐韵昌的两张戏单,分别是1978北京京剧院一团演出的《赵氏孤儿》(马长礼饰程婴、阎韵喜饰卫灵公、谭元寿饰赵武、徐韵昌饰赵朔、杨淑蕊饰庄姬、小王玉荣饰卜凤);和1979年由北京京剧院一团演出的《群英会》(徐韵昌饰周瑜、谭元寿饰鲁肃、马长礼饰诸葛亮)。此外,本文还搜集到一些徐韵昌与赵燕侠、杨淑蕊、马长礼等京剧名家合作演出的珍贵剧照。
徐韵昌与赵燕侠在1959年3月12日广和剧场演出《十三妹·洞房》
徐韵昌与赵燕侠在1959年3月12日广和剧场演出《十三妹·说亲》
徐韵昌与马长礼在1983年10月30日于北京演出《苏武牧羊》徐老师讲述起父亲的故事,记忆非常清晰:“我父亲是1930年生人,8岁学戏,11岁入'富连成’社。当时学戏的,一方面是家传,一方面就是穷人家的孩子学戏,受苦,挨打,所以过去学戏不叫'学戏’,叫'打戏’。临近解放后,富连成不景气,没有出资人了,就解散了。于是父亲改行做了古玩玉器店,在前门廊房二条,做古玩行又做了十年。负责出口,跑天津港,经营瓷器、玉器等。十年以后公私合营的时候,父亲又回去找爷爷学戏,爷爷说戏,父亲私下练功,坚持了两年。等成熟了以后搭上了剧团,演出时请来了古玩行的老板,老板到剧院一看,惊呆了。于是辞去了古玩玉器店的伙计,开始搭戏班演出。在北京,大剧团、小剧团、外地都唱,受到了特别好的锻炼,于是在石家庄搭上了奚啸伯的剧团。家人说北京见世面,好角儿、好团都在北京,父亲就回北京,又搭上了赵燕侠的京剧团。几年后,北京剧团合并,几大名家合并成了北京京剧团。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是北京京剧团四大头牌。后来赵燕侠的剧团也合并进来,成为五大头牌。
赵燕侠带着自己的配角,于是我父亲便被带进了剧团,也形成了剧团里的四大小生之一,是年龄最小的一个。”“时近'文革’,小生行在现代戏里是没有的,父亲演过《南方来信》里的'公民事务部’便衣特务长阮金;《沙家浜》里的翻译官等,改行唱老生。后来又经历了下放五七干校参加劳动,非常艰苦。由于样板团也需要样板戏演员,又把我父亲调回了剧团担任财务出纳一职,管剧团的保险柜和钥匙,这一干又是十年。'文革’结束,传统戏恢复,撤团建院,父亲进了北京京剧院二团。刚恢复传统戏时,以演出折子戏为主,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出演了《断桥》里的许仙,后来开始演整出的大戏了。我那时候已经参加工作了,白天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印刷厂刻字,晚上就去剧团,在后台为父亲端茶、递毛巾,行话叫'跟包’。这样过了七八年。我父亲的妹妹,也就是我姑姑,是甘肃省京剧团的旦角演员徐蓉;姑父也是甘肃省京剧团的老生演员毕宝书,一家子都唱戏。”如今2019年的徐韵昌已是89岁高寿,国家一级演员。徐韵昌退休后,被邀请到北京市戏曲学校、中央戏剧学院(留学生)、台湾复兴剧校执教。2009年4月1日,庆祝北京京剧院建院30周年之际,徐韵昌获得了“突出艺术成就奖”。徐韵昌受业于姜妙香亲传弟子阎庆林及叔父徐和才,继承了姜派小生,唱、念等小生用嗓,大、小嗓结合,都是姜派风格,与众不同。今年,已是北京京剧院建院40周年,北京京剧院在今年的6月推出了一系列新生代京剧演员的展演展示,而89岁高龄的徐韵昌,平时还给学生讲讲戏,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代代传承……“无才学戏,无志念书,偏偏酷爱写字”,这是徐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然而一句简简单单地平实话语,却浓缩着徐老师一生将心注入到中国书法当中。徐伟,别署伟翰,斋号寄墨簃,195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第一届书法研究生班,早年师从书法家、书法教育家赵家熹先生,后师从欧阳中石先生。民进中央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东城区和朝阳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民进书画院副院长,首都博物馆艺术总监,从事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展览策划三十余年。书法作品以行楷书、楷书、行草书为主。行楷书兼收并蓄,草书灵动秀逸,篆书、隶书追求涵养,兼工篆刻。书法作品在国内外大型展览中展出;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家多有收藏。曾多次应邀赴日本、韩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考察、书法交流。曾有多部专著出版,发表论文数篇。北京师范大学、雍和宫佛学院、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徐伟出生于北京宣南地区,叔祖父徐和才与父亲徐韵昌都是梨园中人,喜以书翰自娱,与众多的书界名流交往深厚。受文化大家庭的影响,徐伟自幼迷恋戏曲并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宣南地区自清代以来即人才荟萃,少长贤集,大批的诗人、学者、政治家、艺术家多居住于此。会馆、庙宇、戏楼、书肆、园林中书法作品触目皆是,所以徐伟从小就耳濡目染,用徐老师自己的话说,他“无才学戏,无志念书,偏偏酷爱写字”,而且他认为“中国人血液中就有书法审美的遗传,我也一样,不仅是爱书法,而且每天都吸吮着书法中的营养。”徐伟的人生和书法有不解之缘。“我童年住在北京胡同里面,非常典型的中式小阁楼,两层小楼,两层小楼下面有一间小房子,是小阁楼的耳房,9平米,是我童年看书、写字、睡觉的地方。寄墨簃的'簃’字,就是一个高楼旁边小屋的意思。”徐伟20多岁的时候开始用这个斋号。'寄墨’本意上是美术大师刘海粟有一句话讲:“艺术上甘于寂寞的人,永远不会寂寞。”徐伟取了寄情笔墨的意思,便有了“寄墨簃”这个斋号。“书法要甘于寂寞”,徐老师说起他走上书法道路的经历,“年幼经历'文革’,只有样板戏,戏校也关了,没有学戏的地方,也没有学戏的机会了。叔祖父、父亲在那个时候也离开了舞台,这是历史背景造成的。但家里有笔、墨、纸、砚,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写字,同学们、邻居都在外面玩,我就在家里写字,也没有老师教,自己找来字帖看。然后一坚持就是几十年。”20世纪70年代末,徐伟结识了著名书法家赵家熹先生。赵家熹为解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京城书法艺术家、书法教育家,其书根植唐楷,主攻颜、欧,书法古清神秀,法度谨严,行书标榜二王,参宋人米芾、黄庭坚笔意,笃嗜赵孟頫、文徵明,精通声乐。赵先生的艺术才华深深地打动了他,自此,徐伟对书法更加痴迷。跟着启蒙老师,学习了十几年。徐伟在书法艺术上真正开窍,可以说就是从赵家熹先生开始的。遂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有幸成为了欧阳中石先生的弟子,他因此戏称自己为“黄埔一期”。而且徐伟还和欧阳中石先生有着一丝潜在渊源。徐伟之父与欧阳中石先生的老师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奚啸伯先生旧时曾同台表演,是奚派老生的传人。奚啸伯是京剧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欧阳中石先生是得到了奚啸伯的真传,唱得非常好。徐伟做学生时与欧阳中石先生见面,一般先谈的话题是京剧,然后再谈书法,这是其他学生没有的话题,并有着不同寻常的交往。因此,欧阳中石先生对徐伟书法的指导更加严格。徐老师时常说,“欧阳先生给我们讲过书品与人品、学书与读书、功夫与学问……书法使我的灵魂升华。”从欧阳中石先生开始,书法就按照一个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还根据书法的特点,包括了大学的中文、历史、教育等学科。对于徐伟最大的帮助,就是学书法可以经过一个正规的大学教育,让书法的学习里,包含了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也有一些现代艺术,和现代的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欧阳中石先生给予中国书法界的贡献,是他不仅仅培养了众多弟子,也包括他把书法教育成体系延展成中国文化教育”徐老师说。徐伟从老一辈书法艺术家身上汲取的,除了书法,还有读书。徐伟年轻时曾在国家语委工作,是文字改革委员会。后来由于首都博物馆需要一个搞书法的人,徐伟便来到了首都博物馆。初入首都博物馆的徐伟,如鱼得水,他刚刚在欧阳中石那的书法学业告一段落,正想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而进入首都博物馆恰恰给了徐伟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机会,“因为在博物馆工作,有一个不在博物馆的人所得不到的机会,就是看博物馆馆藏的真迹。博物馆馆藏真迹,对一个搞书法的人的滋养是非常大”徐老师说。熟悉徐伟的博物馆工作人员都知道,只要工作闲暇,就能看到徐伟在展厅,背着手,在书法作品展柜前一站就是很久很久。徐老师谈到:“'书法’在《辞海》上的解释叫'书写的法则’,自古以来,既然叫法,就要有法则,离开了法,就不叫书法。博物馆的真迹,给予我最大的收获,其实是一个'保守’,恪守传统,不敢胡写乱写,不敢违背书法的原则,这是博物馆的真迹给我在书法道路上一个最大的好处。”对于如何学好书法,徐伟主张广泛吸纳,但要浅尝辄止:“广泛吸纳指的是要在书学上视野宽阔,不拘泥于一家一派的书法风格。浅尝辄止则是在一段时间要专心临习一种字帖、一种字体,取其要素,营养自己,多种书风泛览也可。”徐伟书法艺术的成功得益于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及自身刻苦勤奋、不懈努力的求学精神。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被他谦逊文雅、内敛外张的文人情怀所打动。正像他的叔祖父、父亲带学生说戏一样,徐伟做书法教学多年,从小朋友到大学生,他培养的学生有两三千人,得全国书法奖的学生也达到了几百人。一个北京的文化大家庭,三代人不仅从事文化事业,也如接力一般一代一代在各自的领域传播着中国文化。现在,徐伟的书法作品,也作为国礼送给各国领导人,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示,成为了一张国家的文化名片。
要问起徐老师,写字到底有什么魅力?到底是什么让您坚持下来?徐老师只说一句:“爱,爱了就是一辈子。”首都博物馆,自1953年北京市提出筹备建设事宜;到1981年10月1日,改革开放后,位于北京孔庙的老首博正式开馆。徐伟在20世纪80年代来到首都博物馆,最初的主要工作就是凭着一手好字书写展览的说明文字,那时不管展览大标题还是说明牌都是手写,写了好几年。徐伟的书法专长得到了发挥,也为老首博作出了贡献。后来随着时代进步,科技的兴起,计算机开始运用到展览里,这时候徐伟开始在展览的陈列设计上用心,从展览文字逐渐发展到设计、制作,直到后来主持展工部部门工作。老首博的《北京历史文化展》是徐伟主持展工部工作时,第一次为首博拿下了“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提名奖”。
在20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首博人新的“首博梦”再次启程,北京市要为市民建设一座新首博。2005年位于北京西长安街的首都博物馆新馆的开馆已如离弦之箭!2005年夏,我得到通知,调入刚刚成立的新馆建设艺术组,正式进驻新馆,恰是配合徐老师一起完成新馆7个精品陈列厅的布展工作。首都博物馆7个文物精品陈列厅,将陈列着具有北京古都文化艺术特色的古代陶瓷艺术、古代佛造像艺术、古代绘画艺术、古代书法艺术、燕地青铜艺术、古代玉器艺术、书房珍玩艺术等,1000余组件珍贵的文物精品,是首都博物馆新馆11个固定陈列展厅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艺术的设计制作与文物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是向北京市民展示首都博物馆馆藏品的舞台和艺术殿堂。在7个精品厅陈列设计的阶段,经过了概念设计招标,中标设计提出基本方案,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历时一年的磨合期,北京市领导、北京市文物局领导多次对设计方案审查、研究、定调,并给予明确指示。首都博物馆领导同志全面主持设计方案的修改,协调制作施工的展开。紧张的布展工作开始后,我和徐老师有幸共同见证了博物馆新馆第一件文物——北魏太和造像的上展。北魏太和造像是一尊北魏时期的石雕佛像,原供奉于北京凤凰岭风景区的层峦迭翠之中,后来曾一度被盗并破碎成几块,案件侦破后,佛像经修复安置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如今,它来到了新馆的古代佛造像艺术精品厅。由于体量大,佛像的布展工作由起重队、保管部、陈列部、展陈设计公司的同事们通力合作完成。在佛造像厅烘托的神秘而凝重,略带宗教奇幻色彩,以棕黄色为基调的氛围中,北魏太和造像稳稳入位,面部慈祥、斜披袈裟、两耳垂肩,流畅的线条和质朴的彩绘清晰可辨。大家奉上三柱佛香(因博物馆防火要求,故未点燃),一一拜过。
此后,布展工作逐步展开,包括《古代佛造像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书房珍玩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精品展》《燕地青铜精品展》《古代书法精品展》《古代玉器精品展》。在博物馆陈列经验丰富的徐老师的带领下,从展厅开荒,到展柜保洁;展厅文字、图版、多媒体入位;场景制作安装;柜内背板文字、图片入位;展托安放;大型器物进场;文物进场入柜;固定文物;安放说明牌;清扫封柜;展厅交接……七个精品厅全部布展工作在我们马不停蹄,连续作业,克服各种困难的努力下,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准时无误地完成了。记不清,有多少个秋凉的深夜,在我们从首博新馆收工各自回家的时候,还有《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的同事们和我们并肩作战。空暇的时候,从办公区窗户向外望去,一棵身姿婆娑的大树,已经在不知不觉间由一树金黄褪变为落尽所有,整整一个美丽的季节就这样,在我和徐老师忙忙碌碌地布展中度过了。
2005年12月16日,是全体首博人的节日,首都博物馆新馆正式投入试运行,对外开放,完成了对北京市民的承诺。这座首都博物馆新馆的建成,实在是经过了几代文博人的努力,也圆了几代文博人的梦想。如果说一起完成新馆7个精品陈列厅的布展,是我参加工作之初,作为一个小年轻,留下的与老同志徐老师合作共事的记忆,那么十年后,当我作为成熟的博物馆临时展览责任人,接手首都博物馆自主创办的“博物馆里过大年”品牌系列展览,我想深深地对徐老师道一声:“谢谢!”“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生肖文化展是首都博物馆创办的一个文化品牌。自2008年鼠年春节,第一次举办原创性展览《北京传统节令风情展》开始,首都博物馆以生肖为题材,馆藏文物为依托,已经到今年春节连续举办了12年,圆满地画上了12生肖历史文化展的句号。这一春节系列展览引起了北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受到老年朋友和家长的欢迎、热捧,12年来,到博物馆里过大年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春节活动。而首都博物馆每年举办这一系列展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在首都博物馆的大堂“景德街”牌楼两侧,装饰悬挂新春对联。谁来写这个对联?首都博物馆面朝西长安街,是北京市的文化窗口,游客如潮,首博大堂的对联就是首博的门面!2015年,花甲之年的徐老师正式退休,而他心系首博,以他扎实的功底、毫无争议的书法,慷慨承接了2015年《博物馆里过大年——大美吉羊展》;2017年《博物馆里过大年——金鸡唱晓展》;2018年《博物馆里过大年——瑞犬望春风展》;2019年《家和年丰——猪年生肖文化展》春节大堂对联的书写。用首博同事们的话说:“徐老师的字,值钱!”然而我作为展览责任人看在眼里,因为徐老师从未因写大堂对联,问过名,提过钱,甚至没有吃过一顿“请客”。每年一到小年,就是无偿提供,献墨文博。
2015年4月29日—5月29日,在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约礼博文——徐伟书法作品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展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是古代至圣先贤的箴言,至今仍有益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徐伟的书法作品展以这句箴言为题,体现了他数十年书法艺术生涯的精神感悟。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即在首都博物馆辛勤工作、钻研学问,从事展览设计工作30余年,曾任首都博物馆艺术总监。工作之余,徐伟临池不辍,研究书史、碑帖,创作出大量精湛的书法作品。展览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字榜书作品,用书法特有的庄严厚重的楷书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内容的二十四个字写得饱满坚定。用多种书体写成的“爱国、敬业、文明、友善”首都博物馆馆训表现了博物馆人的道德规范和敬业精神,书卷之气溢于行间。国学诗文或磅礴、或优雅,滋心养人。展览的书法作品先叙“礼”而后学“文”,讲究文明、礼仪、规矩的美好民风。这一次展览,是徐伟在首都博物馆30余年工作生涯的退休之际,献墨文博。今年2019年4月28日,《初心·写心》书画展在四川省广安市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展研中心开幕,展品90余件。展览的作品是书法家徐伟与共事多年的工作同仁、画家杨宝杰联袂献上,两位来自首都博物馆的退休名家将文博人对艺术的独特视角和学习轨迹充分展现在书画作品中,为观众带来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开展当日上午,前去邓小平故居旅游景区游玩的近百名观众在展览现场,欣赏书画作品并拍照留念。看到展墙上笔力遒劲的书法作品,在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进修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李汶馨说:“这些作品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广安市这样的名家作品展览应该多一点。”展览由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和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展览期间连续两次延期,总共展了两个半月,有52万人次参观了展览,上展展品中的10件作品留在了广安,这是徐伟为伟人故里奉上的一份文化厚礼。
回首往事,徐伟老师恳切地说:“我想是京剧文化滋养了我,京剧艺术感染了我,父辈从艺的敬业精神和几十年的不断追求教育了我,使我将毕生献给书法艺术,献给陈列艺术。”三代文化人的故事,讲到这里,跋涉了整整一百年。然而三代人的曲曲折折,在文化道路上付出的努力、艰辛和坚韧不拔、不懈追求的精神,又怎是这一篇文章可以涵盖。这样一个北京文化大家庭,浓缩着国家的历史、时代和变迁,三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及默默奉献,让我们感慨,让我们感动!中国文化,生生不息!在这里,让我们把祝福送给徐伟老师,送给这位从梨园世家走出的书法家……(《
三代文化人的故事,讲到这里,跋涉了整整一百年。然而三代人的曲曲折折,在文化道路上付出的努力、艰辛和坚韧不拔、不懈追求的精神,又怎是这一篇文章可以涵盖。这样一个北京文化大家庭,浓缩着国家的历史、时代和变迁,三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及默默奉献,让我们感慨,让我们感动!中国文化,生生不息!在这里,让我们把祝福送给徐伟老师,送给这位从梨园世家走出的书法家……(《从梨园世家走出的书法家》 作者: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魏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