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儿子
上图为本文作者左家燕老师
大 山 的 儿 子(人物纪实)
左家燕
多年不提笔写了,近来不知为什么总有一种提笔写点什么的冲动。这种冲动来自于多年来对一位退休教师的景仰。
他是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荆州师范学校毕业后走上了教育这一神圣的殿堂,先后担任过教师、乡镇教育组长、中小学校长等职,在教育战线耕耘了近40年,为教育事业奉献了美好的青春年华。他就是刘家场小学退休教师廖大明。
他为人的耿直磊落,处事的高风亮节,在人们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他有两个儿子,大学相继毕业后都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当时他是刘家场小学的副校长,虽不居高位,但有曾经的同学、同事身居一些行政部门的要职,只要出面拉拉关系,走走后门,在教育或其他部门谋个职位应该不是难事,儿子巴望过,妻子央求过,同事们也附和过:廖校长,你就走走关系帮帮孩子吧!他回顾了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当老师也好,当领导也好,都是两袖清风。他认为为孩子的事去拉关系、走后门有辱自己的人格。在这个年代,拉关系走后门谋私利太普遍,虽自己无力改变这些,但洁身自好还是能做到的。于是,他拒绝了。因此孩子们责怪过他,妻子埋怨过他,但他很坦然。后来孩子们在他的影响下有了自己的事业,也理解了父亲。
他和妻子可以说是患难夫妻。他们结婚成家的那个年代是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他在家是老大,家里还有弟妹多人,妻子嫁过来就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孩子,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他的妻子从未抱怨过,和她一起走过了艰难的岁月。他在很多单位和学校工作过,担任过乡镇教育组长和几个学校的校长,地位高了,也遇到过很多诱惑,但他从未嫌弃过自己的糟糠之妻。结婚多年,他们虽也闹过别扭,但从未动口骂过、动手打过,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不离不弃,相濡以沫。这在同行中,在社会上被传为佳话。他的人格魅力和浩然正气赢得了人们的普遍敬重。
2002年他退休了,可有一种情怀一直萦绕在心中:是这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浑浑噩噩、抱老终生,还是应该有所作为呢?朦胧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归来吧,归来哟……于是他做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放弃安逸生活,携妻回到了大山中的老家——仙楼香村,耕耘起了几亩责任田。
回到大山中,乡亲们也有过许多议论:好好的日子不过回到这穷山里干啥?一月几千元的退休金过日子够了,还想回这穷山沟发财不成?
大山中有他三间土坯房,三、四亩薄地。回家后,他把按分家时协议由老弟赡养的老母接到了家中。老母亲八十多岁了,因弟弟、弟媳的离异而老无所依。他没和老弟计较什么,因为他知道老弟的日子过得也挺难。他侍奉着老母一日三餐、饮食起居,使母亲又感受到了儿子小时承欢膝下的欢乐。母亲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她感受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的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乡村的老年人,他们每每看到他母亲总要说一句:老姐姐,好福气啊,有这么孝顺的儿子!他母亲还未回话,脸上已乐成了一朵花。他的这一举动也影响了村里的年轻人,每当谁有不孝的言行时,总有人在旁说:你看人家廖校长六十多岁了还这样侍奉着自己的老母亲。他的这一举动更教育了自己的孩子,使他们懂得了做人要厚道,不必太计较,要有爱心,有孝心。他的两个儿子相处得非常和睦,谁有什么困难相互帮助,对父母也很有孝心。他们虽都在外地,每有空闲或是节假日总要回家看看,看看他们的父母,也看看他们的老奶奶。每当这时全家人坐在一起(冬天里围坐在火炉旁)有说有笑地舔啖着农家的饭菜,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其乐融融,其福盈盈。
他的家庭和睦,夫妻感情甚笃,在山村中堪称表率,影响了山村里许多家庭。以前山村里夫妻间拌个嘴,吵个架,甚至大打出手也是常有的事。现在人们总要拿他做比较来劝说闹矛盾的夫妻:你看人家老廖当过校长,当过教育组长,但人家从未嫌弃过自己的农村妻子。有哪家闹了矛盾也总是来找他们诉说,他们有时候也主动上门劝和。有一天,乡邻周华平夫妇在家打了架,还打得很恶,他和老伴听到打骂声急忙赶过去既劝架、又劝和,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让小夫妻懂得了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从此周华平夫妇俩重归于好,而且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回乡这么多年,他和乡亲们和睦亲善,乡亲们也把他当知己,当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影响下,村里那些对老人不孝的人有了太多转变,对老人由不管到善管,到孝顺;在他们的影响下,村里的那些夫妻关系很恶化的也有了很大转变,夫妻间由常打骂到不再打骂,直至和睦相处。
回乡后,他除了侍弄几亩责任地外,还搞起了家庭养殖。常年养有七、八头猪,十多只羊,几十只鸡,每年地理能收获玉米5000多斤、黄豆400多斤、油菜籽400多斤。每年出售粮、肉猪、羊、鸡、鸡蛋等获得的的收入。比他的退休工资少不了多少。乡亲们看他这个每个月拿2000多元退休工资的人还这样勤耕苦挣,一个个都竖起了大拇指,在他的带动下也变得勤劳起来了。
邻居伊绪元劳动能力有些差,又缺乏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虽也种有好几亩地,但疏于管理,每年只收七、八百斤玉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勤劳耕作,勤俭持家,今年光地里的玉米就收了3500多斤,还喂起了猪,不光解决了自己吃肉的问题, 每年还有肉猪出售,小日子渐渐过得滋润起来了。还有些乡亲暗中卯足了劲和他搞起了竞争。乡邻张珂强在他回乡的头年,过年杀的年猪还不到一百斤,在他的影响下也发展起了家庭养殖,2011年不但自家杀了一头三百多斤的大年猪,还另卖了四头大肉猪,小日子也滋润起来了。
他回乡后从不吝啬在经济上帮助乡亲们,近邻10多户人家没有一家他没在经济上帮衬过。乡邻张茂芝接儿媳缺钱他借给5000元,周文涛建房缺钱他借给7000元,其他什么买种子、农药、化肥缺钱,借个三、五百上千元是常事,只要乡亲们有困难,只要他能做到的,几乎是有求必应。这几年由于国家的农村政策好,他的这些乡亲们也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他打心眼里乐。当乡亲们对他给予的这些帮助表达真诚感激时,他感到了幸福、满足!
他是真的老有所为,他的“为”在哪里?也许就在散落着晨曦,弥漫着清新空气,赶羊群上山的山间小道上;也许就在乡邻们为农事、为家事把他当做知己的一声声诉说里;也许就在长着绿油油的禾苗,沐浴着晨光的田垅间,也许……
他是真的老有所乐。他的“乐”在哪里?也许就在早上碰到乡亲时他们的一声赞许里:老廖啊,你让我们改变了很多!也许就在侍奉于母亲前老母亲的一声叹息里:儿啊,你也老了!也许就在耕耘收获后的一声自言自语里:只要有耕耘总会有收获!也许……
有一天他赶着羊群爬上屋后的山岭,站立于一块岩石上,侧耳倾听,耳旁响起小鸟清脆的叫声;环顾四周,一只只白羊点缀于青山翠绿中;眺望着远方,一缕缕阳光尽染于群山峻岭之间;徐风拂过,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鼻而来。他顿觉心旷神怡,思绪万千!他仿佛回到了儿时放羊时寻野果充饥的情景。羊母奶子(一种带刺的小树上的果实,形色似羊奶头)的滑润,地绊果子(一种匍匐长在地上的植物的地下茎)的鲜嫩,野草莓(一种刺藤植物上形似草莓的果实)的甜美,乌拉子(一种山葡萄,粒小色黑红)的酸甜,茶果子(一种荆棘树的果实)的哽涩……这些都让他回味无穷。他又想起了少年时徒步于家和荆州之间完成学业的艰辛!此时他深悟道:是大山养育了他,是大山锤炼了他硬朗坚实的体魄,他是大山的儿子!
我敬重他,有大山一样厚重坚韧的风骨、正直刚毅的品格、勤劳朴实的本质、伟岸挺拔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