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识文物——今日洛阳实乃唐时西戎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深以为然,老马也不例外,几年前偶然的一次洛阳之行,最终促使我决定要写下这篇文章。
一、惊艳的“齐眉穗”人偶
当时,事情办完,离登机时间还有半天时间,便决定到洛阳博物馆去逛逛。
洛阳,号称N朝古都,文物众多,新馆也建得非常漂亮,气势宏伟。
进去之后,内心还是被里面众多的出土人偶给震撼了。
比如,想象当中,唐朝的女人是这样装扮的:
但博物馆里陈列的出土人偶,女人是这样装扮的:
想象中唐朝的文官,应该是名作《步辇图》中的装扮,戴着燕尾帽:
但博物馆里陈列的“文官俑”,装扮是这样的:
然后,是一堆的“大翻领”:
还有,一堆的“尖帽俑”:
还有, 一堆的“辫子俑”
这发型、这服饰、这帽子,怎么看都和传说中的唐朝人民不沾边呀!
恩,博物馆也是这样认为的,于是,人家在给人偶命名的时候,很多都称为“胡俑”。
胡俑?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仔细一想,也不对,这些人偶,可都是随葬品,难道当时的唐朝也存在崇洋媚外的风气?就好比今天有人为了摆阔,要弄一堆菲佣的人偶来随葬?
怀疑归怀疑,但是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咱也不好意思下结论,说今天洛阳这个地方不是唐朝时的洛阳。
但是,下面这个人偶的出现,让我的小心脏嘭嘭嘭嘭,一下子跳到120次/秒: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华夏文明传统的观念,发肤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乱剪的,所以清朝之前,人们的头发都是不修剪的,能长多长就长多长。
但是上面这个人偶,额前却有着整齐的刘海,明显是修剪过的。所以,这个人偶肯定不是唐朝人民的。
虽然唐朝人民不剪头发,但是唐朝以外的人民,可是不管那么多。《旧唐书 西戎传》里记载了一个国家,叫做“泥婆罗”,这个国家人们的风俗就是“剪发与眉齐”,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喜欢留“齐眉穗”。
因此,如果前面的怀疑都是猜测,那么这个人偶的出现,则让笔者认定,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朝时应该是西戎“泥婆罗”国!
二、”波棱菜“和洛阳大蒜
当然,这个人偶是有力证据,但并非是孤证。
比如,唐代有一本书,叫做《封氏闻见记》,里面记载说:“波罗拔藻,叶似红兰,实如蒺藜, 泥婆罗国 所献也。”
另一本记录唐代典章制度的书《唐会要》,里面记载说:““太宗时,泥婆罗国献波棱菜,类红兰,火熟之,能益食味。”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波罗拔藻和波棱菜是同一种菜,这种菜叶子象红兰,果实象蒺藜,烧熟了吃,能够增加食物的味道。这种菜究竟是什么呢?
先看红兰,是兰花的一种,又叫蕙兰
再看蒺藜,是一种带尖的植物
叶子象红兰,果实象蒺藜,烧熟了能够增加食物的味道,这种菜非大蒜莫属。
而今天的洛阳市,是传统大蒜主产区,宜阳县的水沟庙大蒜、九都大蒜历史悠久,名气在外,具有蒜头大、色泽白、瓣大、皮薄、易剥皮、耐储藏等特点, 驰名国内,并远销海外。
瞧瞧,洛阳的大蒜,从古自今都是优良的出口物资,下次再有机会去洛阳,必须要一带一麻袋了。
三、”泥婆罗“的龙脉
“齐眉穗”人偶的存在,和洛阳大蒜的出产,有力的证明今日的洛阳,很可能就是唐朝的西戎国家“泥婆罗”。
当然,这些都只是旁证,而真正的铁证,当然是“泥婆罗”的龙脉。
“泥婆罗”这个名字,听起来并不那么高雅,也不那么吉祥,所以,必然不是按照某种高大上的意义来取的。
有人说,“泥婆罗”是音译的。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史书上写的,可都是中文,你说音译的,原文是什么呢?说不上来。
真相其实很简单,和中国历朝历代国号一样,西戎国家”泥婆罗“的得名,也是由当地的地形轮廓而来,这个规则,在当时基本上就是国际惯例。
卫星地图上,北到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南到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东到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西到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其间的地形轮廓颇像“泥婆罗”三字,故名。
“泥婆罗”国,对应今日地图,包括了洛阳市的大部分,还包括了郑州市、平顶山市、南阳市的一部分。
四、不被了解的古代地理测绘
有人说,老马你用卫星地图来查看“泥婆罗”的地形轮廓,古人有卫星吗?
其实,地图测绘,自古有之,不过大多数人并不了解。
荆轲刺秦,以督亢两地地图为诱饵方得成行。
刘备取西川,因张松献上地图才有鼎立大业。
刘邦入咸阳,诸将皆抢金银珠宝,萧何独取府库图书,为刘邦建国获得关键情报。“图书”二字,图前书后,在兵家纷争、治理天下方面,地图比书籍更重要。
手绘地图和卫星地图相比,就像素描和照相、纸质书和电子书一样,殊途同归,效果有别,而本质一样。历朝历代,地图测绘成本高,数量少,所以异常珍贵,向来是国家高度机密,只有上层社会人士才有机会接触。
而今科技高度发达,卫星地图的民用化、普及化,让我等村野也有机会指点江山,按图索骥,一窥中国古代文化的真相。
某种意义上讲,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