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山:日本社会性的变迁
时间 |
社会性内涵 |
社会性背景(日本) |
社会对企业评价的标准 |
1945~1960 |
资本(股东)的社会性 |
日本战败后,受原子弹的轰炸和外部入侵,国内一片废墟,需要战后重建,需要资本的投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需要其提供战争物资,股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导致资本大量投入。 |
会赚钱的企业是好企业,买得起好车、洋房的是好经营者。关注股东利益。 |
1960~1965 |
企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性 |
朝鲜战争结束后,国民收入上升。1945年以后出生的人成为了劳动力,1946年后,更是出现了股东买车买房的热潮,国民都想得到物质享受。 |
将获取的利益不是为了对股东分红,而是进行扩大再生产,导致企业规模扩大,就业岗位增多。社会认为:扩大规模的企业是好企业。 |
1965~1975 |
劳务(员工)的社会性 |
战争结束20年了,社会有了很大发展,国民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1964年,承办了奥运会后,日本出现了5年的快速经济发展期,这给企业带来了大量订单,企业都竞相扩大再生产,忽略了员工的生活环境及收入改善,员工加班加点,工资不见增长,造成工人罢工此起彼伏。 |
将获取的利益用于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员工的福利和关注员工的成长上。社会对企业的评价是:劳动环境改善的是好企业。 |
1975~2011 |
顾客的社会性 (顾客的责任) |
1973年-1974年,连续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企业开始进军国外市场,这时候,欧美的生活信息传入日本,国民开始出现欧美旅游潮,学习西方生活习惯,注重商品服务水平。70年代初,又举办了大阪世博会,给国民带来了新产品,新梦想;战后30年,国民消费观念成熟,趋于理性,国民知道要什么不要什么,消费观念从“有就好”转变到“全就好”、“健康就好”、“合适就好”。 |
经营者不断去创造对应来满足顾客需求,将利益和投入到回馈顾客的商品开发中去,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因此,社会对企业的评价是:凡是将获取到的利益返还给顾客的企业就是好企业。 |
1980~现在 |
共生的社会性 (对供应商的责任) |
市场竞争加剧,多数企业借满足顾客需求为理由,开始对供应商提出苛刻要求,却没有对其进行协助指导,导致供应商裁员、破产,经营困难,新的社会性问题由此进一步扩大。 |
关注供应商企业的利益和发展,与供应商平等讨论问题,共同成长。社会对企业的评价是:能够协助供应商解决问题的就是好企业。比如丰田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