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A146:茶香四溢风追雨,翠竹青青轻几许——读《大观茶论》
文/望月听雪
“枯桐已爨宁求识?弊帚当捐却自珍。桑苎家风君勿笑,它年犹得作茶神。”八十三岁的陆游在远离市井喧嚣的青山绿水间,面对满目春光,感叹着时光飞逝的同时,依然洁身自好,爱国之心拳拳,隐身于山野之间品茶论道,清贫惬意,好不逍遥。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璀璨若星辰的诸多古文化中,茶文化亦在宋朝发展至巅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一个独特的侧影见证了华夏的历史,泱泱大国的缩影。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茶文化,如点茶、蜡茶传统,从加工工艺到煮茶、品茶,南唐就已经形成了,宋代推到了极致。“千夫雷动撷银芽,”采茶需注重季节、时间、方式,茶的品级不同,采摘的时节不同。“必以晨兴,不以日出,”采茶需要赶在太阳出来前。嫩芽发育的时间节点很短,为了采摘的时效控制到最佳,只能靠人工来弥补,因此出现百人采茶的繁忙景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无论宫廷官宦,或是文人墨客,以及市井小民,无一不是在生活中留下了形形色色有关茶的话题。纵观我国茶史,这个看似平常却又浓缩了历史精华的饮品衍生出了诸多意味深长的生活情趣,而中国文人与茶之间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苏轼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苏轼茶香四溢的传奇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千丝万缕,丝丝相扣。从茶文化的故乡四川伊始,他走出大山,当官、饮茶、作诗、作画一路颠沛流离,以其才高八斗的诗文造诣,与其他宋代文人将茶文化推向了高峰。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苏轼为了饮一盏好茶,不惜在夜间摸着黑,踩着石头,临江取水。当他取水完毕回到家中,一边生炉煎茶,一边坐听松涛之声。煎好之后,不顾空腹,忍不住海饮三碗,却又造成了失眠,只好坐听打更之声以盼天明。爱茶之心,懂茶之心,日月可鉴。而其中有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亦有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之心。
在苏轼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之中,有幸游历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时候,许多品茶饮茶的趣事层出不穷。千古名对,“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传为一方美谈,广为流传。“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花香再浓,花色再艳,那“无关风月只存真”的品性,永无法与茶相媲美。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便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这是有关贡茶的一篇诗作,然究其缘由,为何宋朝成为茶文化的发展巅峰,与皇室的喜好密不可分。宋徽宗,史上最任性茶人,一个被隔绝在深宫大宛里的“孤家寡人”,其虽非治国之能君,却是一个充满才情的艺术家,古今一绝的瘦金体流传于后世,深有口碑,书、画、词、文皆有所精,尤且爱茶、嗜茶。徽宗爱茶,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更是写下了著名的《大观茶论》,不愧为古今第一“嗜茶天子”,《大观茶论》详细记述了团茶的采制工艺、点茶方法、点茶器具、斗茶风俗,极大地推动了宋代斗茶文化的发展。徽宗爱茶,甚至更胜于九五之尊,甚至亲自为臣下烹茗调茶。“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宋徽宗的无为之治,如同李煜一样,才能兴趣皆不适合作为一国之君,而应该在诗词歌赋之间,在茶香四溢之间,徜徉一生,岂不美哉,可惜生在帝王家,生不由己,终致郁郁而终,抱憾余生,“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如此良辰美茶,在我们怀古之时,一边颇生艳羡之意,一边为古人遗憾喟叹的同时,更应珍惜当下,继续蘸墨书写下去,延续华夏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将一缕茶魂发扬于今时今世。“茶香四溢风追雨,翠竹青青轻几许。凭栏望,不知山外炊烟一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