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文明呈满天星斗系误判
近年来,考古学家们尽力宣扬中华文明的起源所呈的是“满天星斗”之势,而其前居主流的观点“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直是古代文明的中心”已经被彻底否定。并认为中原周边地区“前仰韶”文化的发现更表明中国史前各文化区有自己相对独立、基本平行的发展道路。不论作者论点的最终落脚何处,他的基本论点和结论都是虚妄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所谓“前仰韶”指什么?裴李岗文化吗?还是其它什么文化?特征是什么?分布在什么地方?考古学界公认,裴李岗文化只在河南中部有发现,此外就是河北人还不太愿意同意的磁山。如果说距今8000年前后的都算,那就加上蒙东的兴隆洼,湖南的彭头山与八十垱,湖北的城背溪,山东的后李,安徽的双墩,浙江的跨湖桥和下孙。当然还可以加上徐水南庄头、桂林甑皮岩、湖南仙人洞和浙江上山。各地早期的这些遗址文化中,除了河南和山东是一直连续发展的考古学文化外,其它都没有后续文化,都被各种原因所中断。不知道中国史前各文化区是如何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的,更不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取得与中原、山东等地基本平行的发展的。
事实上,中国从距今大约7500年前后都进入大范围持续降雨气候,南方长江沿线形成以云梦泽为首的巨大湖泊,断断续续一直相连至太湖。河南与山东之间的广大平原被四溢的洪水连番冲击而不适宜人类活动。就连大家一直以来印象中的干旱之地蒙东、辽西,也受低温和暴雨的持续蹂躏。距今6000年前后开始降雨减少,大海侵也逐步退去,山东与河南以及皖北成陆面积扩大,杭嘉湖平原也开始适合人类活动,但是,距今5000年时又发生了规模较大的二次海侵,长江洪水泄海遇堵后,经由芜湖一线直接进入太湖,给这一带造成巨大洪灾。所以,在全国所有的低洼和平原地区,自7500年前到6000年之间,人类都无法生存。所以,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平原没有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这种局面在杭嘉湖和宁绍平原要一直持续到距今4500年左右。
专家们判断“满天星斗”的主要依据是发现了牛河梁、良渚、陶寺、石家河等遗址。但是这一判断全部是建立在对远古遗址文化误读的基础之上。整个考古学界能错到如此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
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为红山文化的祭祀圣地吗?这里的大型石砌祭坛、数处积石冢和一座“女神庙”是怎么回事?出土大量精美玉器和神像又是怎么回事呢?浙江余杭良渚反山是高等级墓地?反山和瑶山出土的琮、璜、璧、钺的玉器组合的实质是什么?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发现的是高规格大型墓葬?彩绘蟠龙纹陶盘、玉器、鼍鼓等是礼器随葬品?这里与帝尧能有关系?
对于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认识,在考古界也曾被质疑,周围怎么没有发现居住点和生活设施?人都没有,是谁祭祀谁?遗迹散布在海拔落差大约100多米的山顶或山坡上,又是为什么?远古人类逐水而居的习俗在此不灵了?第一地点海拔高度最高668米,第十六地点最低地点海拔555.5米,人类活动总是在水边,这里的人也逐水而居不会错,是这里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他们活动地海拔不断降低。“女神庙”实际上是一人,最多两人,在狭窄的避寒地穴内无所事事,想起了心中难忘的异性,索性用泥巴塑了一个人形。与社会宗教性建筑有着实质性差别。那几个石砌的祭坛,实际上是某人为自己修筑的居所。圆形石铺地面是为了雨季活动的便利,也为提醒他人这里是他的领地。地下深深的地穴,是冬季避寒的栖息地,不幸的是本人也被流失的泥土所掩埋。那些玉器就是他们为了在漫长的冬季不寂寞而耐心雕刻的作品。发掘者既没有理解远古气候和地理地貌,也没有理解人类生活和行为方式。
浙江良渚瑶山遗址,只因为地穴里出土了玉器就被认定为“贵族墓葬”,居然忽视地穴中根本没有骨骸存在的事实。十几座地穴,只提供了一座地穴的填土堆积,仅此一例就足以说明这里的“墓葬”不曾有人专门掩埋过,而是为自然降尘所掩埋。这里的主人都是活着离开的,其中有人出现在反山,也有人死在了反山遗址。只有理解了太湖地区曾经被长江洪水和二次海侵同时夹击的气候环境,才能理解瑶山遗址时代人们被大水所困,只能在瑶山暂栖身,才能理解这时一共只有这十几个人,所谓的高台不过是山体之上又被洪水披上了各方的泥土。那几重大坝,全部是山区堰塞湖垮溃的冲下来的泥土堆积,人都没有,谁来建坝?谁来建城?现今的苕溪的走向,完全是自然形成,与人工构筑没有一点关系。反山墓地是水落之后人们由瑶山下来开始在较低的地方生存的遗迹,但是,却被山洪所吞噬。玉器是他们排遣寂寞的产物,他们并没有太重视,离开时全部都遗留原处。安徽含山凌家滩也是一样。
山西陶寺遗址也被严重误读。在遗址下部曾出现少量庙底沟文化特征的遗迹,但是后来被大水所淹没,再后来才来了一些具有豫鲁皖一带文化特征的人群,那些所谓的墓地只是他们的栖息地,他们每一个人都独立生活,没有社会组织,后来人越来越多,水越来越少,食物日益匮乏,最后由于干旱陶寺遗址而告终。他们大概都是豫鲁皖一带迫于人口压力而沿黄河北岸上溯到陶寺,最后由于汾河归槽而迁离。据历史记载帝尧曾经与鲧、禹先后治水,他们当然治的不是洪水,而是饥民。当时饥民影响的区域主要在郑州一线,最远抵达登封,应该没有影响到汾河一线,所以,帝尧不应该出现在陶寺。
至于石家河古城,那是个更荒唐的误判。看上去象似城墙的堆积是洪水裹挟泥土的堆积,那里只适合小人口短期逗留,不具稳定的安全性和充足的食物产出环境。那里也是东、北方溢出人口的承接地。
更简单地说,专家们认识中的群星,都是不同时期游离出母文化的少量个人或群体,根本没有机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在讨论远古文化时,必须先弄清人口来自何处。各地出现遗址的时间顺序就说明了一切!如果一定要说满天星斗,那也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在讨论远古文明时,一个重要的尺度,什么是文明清楚了吗?把石器、玉器、铜器称文明,把国家的诞生称文明,试图以寻找古国、古都城的遗迹来证明文明的存在本身就是错误的,是不可能获得历史真相的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