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疫情随记|竟然一星期没吃上鸡蛋!
疫情蔓延速度之快,超乎想像。一个月前还在担心大洋彼岸的亲朋好友在疫情下的安危,突然轮到自己了。瘟疫可无视国界呢,转眼间就到了家门口。
人们的紧张情绪往往先于实际情况的发生。也许人心都一样,常言到“防患于未然”。人人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而无患也”。于是,就出现了前几天还在网上看到大批人在CostCo排队抢购货物,囤积居奇。当时,我还在想,我们小区居民也不多,有那个Walmart (沃尔玛) 大型超市就在身边,不必太过虑了吧。
象往常一样,周五下午去超市购物。那天没出门前,心里在想:这里是大学城,大概不会有大城市里看到的那种紧张氛围吧。
驱车去了小区的Walmart超市,开车仅四分钟。门口不见异常,进了大门,看见顾客比往常大概多了2成。一眼扫去食品货架,却见几乎三分之一空空如也。顾客忙着不停往自己的购物车里装东西,而超市搬运工推着载货小车不断地来回穿梭,往货架上填货; 可一转眼,货架又空了。好家伙,这一来把这个大型超市的库存都快腾空了。怪不得Walmart的股票近来一路飙升。
随着周围顾客的节奏,我们也往自己的购物车里装东西。平时我们早餐除了主食(面包或百吉饼)之外,必吃的还有五样:牛奶、鸡蛋、苹果、奶酪,花生果。差不多都齐了,就缺鸡蛋。鸡蛋是蛋白质食物,在防病毒期间,可不能缺少呢。问了服务员,她显得无奈地说,明天下午有货车来,你可以过来看看有没有。
为了以备明天还不到货,我决定去周围其他二家小型超市看看,或许那里顾客少,鸡蛋可能有存货呢。于是开车几分钟去了其他两家,泊好车后,进了大门后,推上小车,直奔鸡蛋货架。不料发现货架上也空无一物。比Walmart更惨, 不仅鸡蛋没货,其他乳制品等都不见踪影了,只能扫兴而归。
借助微信群好友提供网购的信息:“想在家呆着,又不出门,买菜利器来了”。上网查了所有的网页,提供的信息显示要不就是没货,要不就是你所在小区,没有列入寄送的地址。
总算查到离家15分钟车程的另一家大型Walmart超市,有鸡蛋和其他一些食品,可是没有Delivery(送货上门服务),但是可以Pick Up(来店提货)。于是在网上预订好了次日去提货。想着这回可以放心了吧。
可临开车前,收到网店的电子邮件,告知预订的食品已经备好取货,可鸡蛋和牛油果暂时无货。心里想,除了鸡蛋,其他食品在自家门口的超市都有买呀,何必开车去那里呢,于是打电话 Cancel (放弃)了。
无奈,我继续网上搜索。看来鸡蛋还真是缺货了。于是在自家门口的Walmart网上订货,查到一些类似鸡蛋营养的替代食品,包括植物蛋白食品,诸如牛油果等其他所需要的食品。订好了下午去提货。
按预订的时间开车去Walmart 侧面专门的提货区。停车后,按停车位前的指示牌的信息,在手机上输入信息以及车位号。不消几分钟,送货员便推着装好了食品的小车来到我车前,问我贵姓?核对后,我打开车后盖,服务员把预订的货物装入车箱内,便盖上车后盖。向我示意,已完成装货,可以离开了。
我开了车窗,挥手向她表示感谢。顺便问了一下:我已经一周没吃上鸡蛋了。鸡蛋什么时候有货呀?她笑笑说,你来得正是时候,早上有货车来的,只能店堂里买,不能网订。或许现在还有一些呢。我急忙问:"Are you sure?" 她笑着说: "Just try it"。
于是,我赶紧开车离开提货车位,在附近的另一车位上泊车。进入超市后直奔主题,径直去了鸡蛋货架。果然还有大约十来盒鸡蛋。终于看到了我一个星期没有吃到了的鸡蛋,满心欢喜。货架上提示:“每人限购一盒”,共18个鸡蛋。好了,总算可以暂时缓解蛋白质缺失的顾虑了,哈哈。
此情此景,是我在美生活期间从未碰到过的。鸡蛋是再便宜不过的基本食品。平时都是应有尽有,价格便宜到12个鸡蛋只要79美分。这回居然成了紧俏食品。这让我想起了社会学理论中的“托马斯定理” (Thomas theorem,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定理)。“If men define situations as real, they are real in their consequences” (翻译成:“如果人们将情况定义为真实的话,那么后果就是真实的”)。
“托马斯定理” 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换句话说,人们对情况的主观解释会导致人们的行动。尽管这种解释是不客观的,然而其跟进的动作受主观感知影响,进而指导个人的行为。于是无论这种解释是否客观上正确则显得不重要了。好比有人造谣说,某家银行将在一个月内破产,于是存户纷纷去那家银行取出存款。不出所料,一个月内这家银行真的破产了。
1923年,托马斯 (W.I.Thomas) 对该假设进行了更加确切地阐述:人们的主观印象和理解可以反射到生活中,成为真实生活的投影机。该假设向人们展示,情境的社会定义尽管是主观的,但却有其客观的结果。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说得更具体,提出了“自我达成的预言”的论点: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在中国老百姓的谚语中也早有体现: 所谓的“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次世纪瘟疫来临前,类似匪夷所思的还有“卫生纸恐慌”。人们大量抢购卫生纸,于是“卫生纸”真的也就缺货了。显然这又是一次历史的重现。(美国1973年的石油危机导致了所谓的“卫生纸恐慌” ,即 “Toilet paper panic”。后来证实只是个谣言引起的)。
不是吗?如果大家都平静、不过于亢奋地对待此次瘟疫的来临,不盲目跟风,不囤货居奇,也许鸡蛋还是可以每天吃上吧!
《域外亲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