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沟穴

支沟穴(zhī ɡōu xue)出自《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手少陽三焦經。别名:飞虎穴,飞处穴,支在此指上肢,此穴在上肢尺橈骨間溝中,故名支溝。支,支持,又同肢,指上肢。溝,狹長之低洼處,通水之道路。本穴在前膊外側肉隙中,本經之氣循而上行,本穴在尺橈二骨夾隙中,喻猶上肢之溝渠也,故名支溝。又名飛虎,以取穴手法而得名也。以張手量物,由大指尖至中指尖,名曰“一虎(口)”以虎口中指向前跪屈,食指向前邁進一步,中指尖至食指尖,名為“一飛”。其處在腕節上3寸許,正當陽池穴向上一飛之處,因名“飛虎”。处则是指穴内阳气到达它所应去的处所。

【取穴位置】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位置】

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功能主治】

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瘰疬是指民间俗称的“疬子颈”或“老鼠疮”,中医称之为“瘰疬”,西医称它为颈淋巴结结核。“瘰疬”之名始见于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篇:“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其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因其互相串连,连贯如串珠状,故称之为瘰疬。

【穴位配伍】

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

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

配阳陵泉治胁痛。

配上巨虛、天樞,治習慣性便秘。

配足三里、三陰交,治產后血暈。

配外關、行間、期門、陽陵泉,治胸脅痛。

配足三里、膻中、乳根,治乳汁不足。

配章門、外關治脅肋痛。

配章門,有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脅肋痛。

配足三里、大橫透天樞治習慣性便秘。

配足三里,有通調腑氣的作用,主治便秘。

配關沖治肩臂酸重。

配陽池、八邪,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的作用,主治手指震顫。

【穴位治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按摩法:每天用指尖按压支沟穴1-3分钟,可以有效调理肠胃排便功能。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針灸甲乙經》:咳,面赤熱,支溝主之。馬刀腫瘺,目痛,肩不舉,心痛支滿,逆氣,汗出,口噤不可開,支溝主之。熱病汗不出,互引頸嗌外腫,肩臂酸重,脅腋急痛四肢不舉,痂疥,項不可顧,支溝主之。男子脊急,目赤,支溝主之。暴喑不能言,支溝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不開,暴啞不能言。

《針灸大成》:產后血暈不識人,支溝、三里、三陰交。

《類經圖翼》:凡三焦相火熾盛,及大便不通,脅肋疼痛者,俱宜瀉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