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概观

引言:逻辑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术数以先秦哲学为体,而术数是先秦哲学之用。为了说明这个“体、用”问题,我们以西方逻辑学为例,简要说明一下逻辑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从中学到大学,我们花了将近7年时间学习函数,但少人真正思考过:什么是函数?

几乎每一本数学教科书上会这样写:函数是符合某某条件的“映射”。但什么是“映射”?我个人认为“映射”这个词汇翻译的差强人意,遂引起了很多误解。英语数学教科书里解释函数用了map一词。翻译过来便是“地图”,逻辑指向现实的地图。

说到逻辑,无论如何是只存在于人脑中的“事物”,而自然世界里面则只有现象,花开花落,四季轮回,风雨雷电。但为我们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有时有规律,比如四季,每年似乎是如约而至。然而也有一些自然现象看似混乱,没有规律,比如地震,唐突而致。对于不确定的事物,人类感到恐惧,进而敬畏,期望有法对其进行归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找到其规律,从而尽可能的对未来作出较准确的预测。1+1=2,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数学定理。但是少有人思考过或者证明过1+1是否等于2。假如,我手上有一个水壶,里面不知道多少水,面前两个水杯,形状怪异,容量未知,我倒满一杯水,又倒满另一杯水。这个动作是否能够被理解为1+1=2?两杯容量未知的水,两个奇形怪状的杯子,我们进行加法运算的是杯子的数目还是水量?再假如,我手上有两块石头,前面有一块空地,我把大块的页岩丢在场地上,这是1,现在再来“加1”,我用力把另外一块石头丢过去,恰好另一块石头是花岗岩,这时候1+1的结果是什么?未必是2。

讲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能够体验到逻辑与现象之间的关系:逻辑是头脑之中的思想,现象是五感直接观测到的自然,而在这二者之间建立起来联系,我们能够用所谓的“规律”去理解这个世界。

可以说逻辑学是指导我们去观测世界的思想,它仅仅是思想,而不是某种存在于人脑之外的“事物”。术数便是在先秦哲学中生根发芽的中国逻辑学,通过它我们去观测未知世界,从中找到些许能够自欺的“规律”。

参考书目:《费曼物理学讲义》,理查德.费曼,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五行。

我个人看到过的,最早的,成系统的讲述五行的书籍是《尚书.洪范》。

根据考订,《尚书.洪范》内容多是汉朝的伪书(写书怕没人读,于是找人作旧,属上古代圣贤的名字,而流转至今的书籍称为伪书),原书中讲述五行语言直接而简练:

五行曰:金木水火土。金曰从革,木曰曲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土曰稼檣。

这实在是一段很朴素的描述,有一点古体诗的韵味,直接描写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抽象。《洪范》提到五行用于占卜,但未提及占卜的具体型式,或许其内容已失散,又或许其不存在。真实的具体情况难以考订。

古人用五元素的概念抽象了自然现象,然后加以利用,有点像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力”和“能量”。学科本身只能对自己的基本概念作出描述,而无法从逻辑系统内部对其进行定义。任何逻辑系统都需要一个外部“矛点”固定自身基础,这个“矛点”则必须在自身以外,因此矛点不是逻辑体系本身能够解释的。五行本身对于五行这个逻辑系统而言正是这样一种基本概念,正如多么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没法回答诸如“什么是力?”或“什么是能量”的问题。

先秦哲学中,提到五行生克的书很多,但我并未看到就其生、克顺序达成一致的现象。比如水火,到底应该是水克火,还是火克水呢?无论谁克谁似乎都有道理,水能灭火,火也能烧干水。先秦乃至西汉,五行生克的思想已经产生,但其中生、克顺序还为有约定。

到了北宋,出现一个大儒,邵雍。他自称是陈抟(音:tuan)得学生。陈抟是一个在无数的道教典籍、武侠小说、志怪小说里都出现过的传奇人物。陈抟留下一本著作,《河洛理数》,但据考这本书是邵雍写的伪书。

《河洛理数》很系统的讲解了五行生克,以及五行和八卦的逻辑体系。非常严谨的,不自我矛盾的建立起一个从五行到六十四卦,从概念到图像的函数。

在此且不细说这个函数关系,把重点拉回五行生克上。五行生克从宋朝开始逐渐约定、定型为以下顺序: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简单说一下相克的关系:斧头可以砍树,金克木;树木太过密集土壤沙化,木克土;土可以修大坝,可以挡水,土克水;水灭火,水克火;火炼金,火克金。

但是这个相克顺序又并非绝对。

金克木,斧头能够砍树,水果刀则否,金过弱,木太盛则木盛金辱。木克土,树多了,土地会沙化,但树木不多的情况下,土壤恰恰是树木能够成活的关键。土克水,土够多,能修成水坝,则能够挡水,但如果只有一泥丸,与水则泥菩萨过河矣。水克火,火小水大,则火灭,水少火大则水被蒸发。火克金,炉火纯青炼真金,而利剑反过来可以轻易斩断燃烧的单根木柴。

有人会问,五行既然是逻辑系统,那么为什么它自相矛盾?古代人是否知道它是自相矛盾的?如果知道,为什么不永别的逻辑体系提到它?接下来回答这个问题,提到一个西方20世纪伟大的逻辑学定理。

哥德尔定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逻辑学定理;哥德尔,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逻辑学家。爱因斯坦初到普林斯顿研究院曾经自谦的说:自己来到美国已过盛年,在科学上已经做不出来什么成就了,为的就是能够获得“和哥德尔一起散步回家的特权”。

哥德尔提出的定理大概说了这样一个事儿:任何逻辑体系只能在一致性与完备性之间做到其中一者。一致性说的是逻辑系统内,无自相矛盾的命题,比如1+1=2,不能又有1+1=3。

完备性说的是用逻辑系统本身的公理和推理体系可以穷尽自己逻辑系统内的一切定理。比如算术系统,用算术运算能够得到一切自然数,那我们就说算术系统是完备的,如果有的数用算术运算本身得不到,那么算术系统就是不完备的。

哥德尔证明了任何一致的逻辑系统都不完备。也就是说任何不自相矛盾的逻辑系统都无法穷尽自己系统内的所有定理。或者说在逻辑系统获得一致性的时候都放弃了一些定理。一致性和完备性不可兼得。

如上所述,五行系统不一致,古人发现了这种不一致系统,并利用它作思辨:金克木,木又能辱金。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继续用这种不一致的逻辑系统呢?先秦出现过两个大逻辑学家,施惠和公孙龙,他们的逻辑辩论是严谨而一致的,但几乎所有先秦诸子都贬抑了他们的体系,认为他们赢得了天下人的口,而没有赢的天下人的心。换言之,多数人认为施惠和公孙龙的体系虽然能够在任何情况下自圆其说,但是他们放弃了除了一致性之外的太多东西。也许正是如此,古代中国人没有放弃使用五行逻辑系统,或许为的就是保留那些一致性之外的“东西”。

关于五行系统的讲述告一段落,主要目的是要说明:1、五行的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是五行这个逻辑系统的基本概念。2、五行系统作为一个逻辑系统本身不一致,但并非非要一致的系统才能够叫做逻辑系统。3、古人之所以没有放弃使用五行作为指导自己思考和行为的逻辑系统,是不想放弃一致性之外的那些“东西”。

参考书目:《尚书正读》,曾运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河洛理数》,陈抟,海南出版社。《渊海子平》,徐升,海南出版社。

二、易,象。

《易经》是孔子编纂的前朝易学书籍。据言,商、周时期便有了关于易的很多古书,但其中大多没有流传到今天。孔子根据他生卒的那个年代所能收集到的,残存的前朝古书编纂了《易经》,而后写了十篇注解,合称《十翼》,这十篇的篇名分别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易经》和《十翼》开启了后世所有的易学研究。

到了西汉,出现一个叫做焦延寿的易学大师,是孔子的第六代弟子,他最得意的弟子叫做京房,这一对儿师徒在理论和人生观上都发生了很大分歧。后世易学学者,二者择其一,跟随了此二者的理论,成为派别。因此,自西汉,易学划分为两派:象家与数家。

焦延寿代表了象家,传承了中国上古传统的象形思维。而京房把焦延寿理论中的理论推理部分推到极限,把易学、五行、历法、天文结合起来,从而用易预测天变,进而干政。在当时京房的思维算是个新,革新派的易家算是数家。京房的学派在后世跟随着众多,而焦延寿几乎被人遗忘。

以施惠和公孙龙为代表的严谨逻辑在先秦几乎被搞臭,为什么继承了严谨逻辑,并将之发展为技术的京房在后世的影响力超越了老师焦延寿呢?我想这其中有两个理由:

其一是自秦开始,印度哲学逐步传入中原,影响着华人的思维;其二是人类对世界规律的探询,确实是有效的心灵安抚手段,严谨的具有一致性的逻辑系统,可以得到无可争辩以及比较精确的结论,形成了一种自我权威。学者期望这种权威,而当政者期望这种心灵安抚。

易学八卦又来如下,大家可以注意其中的象形思维以及逻辑的一致性。

首先从“无极”开始,无极是无,天地未始,无极生太极,太极是元始,所谓的元亨利贞,元便是太极。见下图,用单一颜色的笔划出一个圆圈,代表了太极。

太极生两仪,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气为阳,形为阴。我们用红色表示阳,用黑色表示阴,见下图:

阴阳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动、静,气、形,皆为相对关系,所谓否定之否定,这两对概念本身也互相植根于彼此之中:

没有静无以参照动,所谓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

气乃形的趋势,形乃观测的客体,无形则气无以观,无气则形无以变。

两仪生四象,少阴、少阳、太阴、太阳。见下图:

两重阴阳互根,形成阴阳、阳阴、阳阳、阴阴四种组合,分别取名为少阳、少阴、太阳、太阴,四象。这个系统很古老,孔子《十翼》中便有提及,并将四象对应6、7、8、9四个数字,并将之应用于占卜。

四象生八卦,乾、坤、坎、离、震、兑、艮、巽。见下图:

再次阴阳互根,产生了23=8种组合:阳阳阳、阴阴阴、阳阴阴、阴阳阴、阴阴阳、阳阳阴、阳阴阳、阴阳阳,分别冠以乾、坤、艮、坎、震、巽、离、兑之名,八卦。并把八卦对应到天、地、山、水、雷、风、火、泽八种自然现象。

卦的分、变,由无到有,由一分二,得思想,可以说是图形化的具有明确推理规则和明确起点的逻辑体系,看起来非常也一致。而卦名、卦象的出现则高度的体现了中国古代象形思维。

从金鼎文到甲骨文,从甲骨文到篆字体系,从篆字体系到现在的汉字,可以说中文本身便是一种象形文字。中华文明用于思考的基本单位可以说是抽象了的图形。根据生活体验,绘制出图形,代表客体,用于交流和记录。或许对于同一个客体不同的人或者部落会有不同的绘画,后人统一了对于统一课题的绘画形式,这便是秦始皇的大篆了。但是即便文字统一,还是会有通假字,两两字形相似的,能够构成广大认同的,便可以通用。

八卦从卦形到卦名再到卦象,遵从的便是这样一种象形思维。

首先以乾、坤为例:三阳为乾,阳为气,为动。就目力所及地观察,不难发现,大地静止,而天穹变化不拘;大地可触及,而天无穷尽,不可触及。天为动极,为纯气;地为静极,为纯形。因此以三阳画天,以三阴画地,可也。乾字象动,坤字象地,因此以乾为三阳的卦名,以坤为三阴的卦名。

然后简单看看巽,阳阳阴,巽是风。古人认为风是从地理面蒸腾出来的。中国是内陆国家,能观察到这个水气循环,不能说是错的。就是气温变化,水汽蒸腾,冷热对流,就是风,所以风巽最下面是地,有形的,静止的,阴。而升腾上去就看不见摸不到,流动不止了,便是风了。

卦与易从逻辑上看,最开始应该是象形的,日后为了形成占卜这项技术,才配了数。

知道了八卦的由来,六十四卦无非是两个八卦的叠加。有人说六十四卦比八卦更古老,从考古学和文献学上我都无法反驳这种说法。但从逻辑的先后上,我保留我质疑这种说法的权利。因为就考古学和文献学而言,留存至今的远比失散的少得多,或许八卦更古,但考古学证据和文献学证据都是散了,此也不失为一种可能。

八卦为卦形定名、配象,而先天、后天八卦为卦配了方位,八卦叠加,由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易,易有爻辞,爻辞赋予了每一爻逻辑之外的现实意义。相当于1+1=2是一个仅仅存在于大脑中的算术逻辑定理,而我们赋予它现实意义,1代表一块钱,你有了2个1块钱,就能够购买一件价值2块钱的东西。爻辞的便是对赋予卦形以现实意义的规定。

参考书目:《焦士易林注》,焦延寿,九州出版社。《焦氏易诂》,尚秉和。

三、易,数。

以京房为第一个高点的数家扎根于占卜。

是谁第一个把数字和五行联系起来已经不可考订,孔子在《十翼》这样写道: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又在《十翼》中将四象对应到6、7、8、9四个数字上。我们容易观察到:1+5=6,2+5=7,3+5=8,4+5=9,通过5,我们把五行中的四个和易学的四象联系起来了。5便属土,土为五行中的尊者。

1-4叫做生数,在这个体系里,万物生于水,而后有火、木、金,但生数所表达的五行皆是气,而未有形。简单说来便是已经具备了创造天地的条件和趋势,但天地未成。天地间第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有形物便是土,而后土结合了水、火、木、金四象,生成了有形的水、火、金、木四象,6-9叫做成数。古老的文王课便用成数占卜。

占卜之所以要用到数字,是因为无论数字是怎样得到的,但其无可争辩的对问题提供了精确的回答。例如对国家前程进行占卜,通过一套固定的占卜、计算法则,能够得到确切的一卦或者两卦。这样的法则,方便的消灭了这个阶段的辩证,对于同样一次占卜,无论谁总可以得到一样的答案,因此这个答案是无可争辩的。

我想这就是从逻辑体系,到具体技术的过程。逻辑体系可以不精确,甚至自相矛盾,不精确的点和自相矛盾的点,便是留给人们辩证的空间。而技术要解决具体问题,因此不能有太多辩证。在辩证的时候,人们难以快速达成共识,因此技术需要有效率的推断答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对于推断答案的辩证。

数家利用数字的精确性,把易学在技术的路上推得更远了一些。

文王课之外,在京房的体系里,通过“归宫”把六十四卦和五行联系起来;通过洛书(洛书把数字和方位结合了起来),把六十四卦、五行和方位联系起来;又通过甲子系统,把天文、历法和方位、六十四卦、五行系统结合了起来。自此以后,由京房的体系,便发展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术”,也就是古代的实用技术。最早被发扬光大的技术便是占卜,京房自己利用自己的逻辑体系,预测天文、天气,预测日月食,并把天文、天气、日月食现象和凶吉联系起来,从而影响政治,他自己也因自己的野心而丢掉了性命。

但无论如何,以京房为代表的数家,都为中华文明的“术”提供了一套相对严谨而确定性的推理体系。

参考书目:《冒鹤亭京氏易三种》,京房,巴蜀书社。《汉书.京房传》。

四、天干,地支,天文,地理。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戌、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本质上表达的是天、地的方位。天干除去戊己土,其余八干分布四维。地支则分布大地四隅,没有“中”的概念。见下图:

天干表示天穹的方位,以黄道为平面,以天穹中心为坐标,分列东西南北,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图中连线代表月生月落的轨迹,而黄道一周的星星被分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又按历法被分为十二星次,类似于希腊占星学的黄道十二宫。

十二地支表示阴历十二个月份,春月寅、卯、夏月巳、午、秋月申、酉、冬月亥、子,以辰、未、戌、丑为春夏秋冬的季月,也就是春去夏来,夏去秋来,秋去冬来,冬去春来的过渡月份。子月隆冬,隆冬时节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正北,因此地支以子配正北,以此类推卯正东,酉正西,午正南。自此十二地支配和了地上的方向。

天干表示天穹的运转,地支表示静止的地理方位,古人认为大地感应天气运行,才有风霜雪雨、花开花落的规律。因此古人把天干、地支配合起来,构成六十甲子系统,以记录农时,推定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大自然的变化规律。

天干、地支,地配合规则是阳配阳,阴配阴。甲、丙、戊、庚、壬,单数为阳,为阳天干;乙、丁、己、辛、癸,偶数为阴,为阴天干。子、寅、辰、午、申、戌,单数为阳,为阳地支;丑、卯、戌、未、酉、亥,数为阴,为阴地支。据此甲子配合也展现出六十种不同的变化,“一个甲子”也便是六十年了。古人用六十甲子系统寻找天气规律,也就是认为,没六十年经历一个天气周期,循环往复。后人又再次基础上发展出三元系统,以一个甲子为一元,三元一百八十年,为一个大周期,认为天气的循环是以一百八十年为单位的。

十天干、十二地支、甲子配合,三元甲子这四个系统又可以看作是一个复合进位制的系统:十天干,十进制;十二地支,十二进制;甲子配合,六十进制;三元,六十进制与三进制的复合。

五、天干、地支、五行与易的关系。

   干支与五行。

六十甲子与五行发生的联系是通过季节建立起来的,春天万物生长,属木,春天的时候北斗七星斗柄指东,因此东方天上的甲乙和地上的寅卯属木。夏天夏日炎炎,万物荣华,属火,夏天的时候北斗七星斗柄指南,因此南方天上的丙丁和地上的巳午属火。秋天万物成熟,是收获的季节,金曰从革,收割庄稼要用到金属的镰刀,因此秋天属金,秋日时节北斗七星斗柄指西,因此西方天上的庚辛和地上的申酉属金。冬天万物闭藏,寒冷冰封,水也给人凛冽的感觉,因此冬天属水,冬日时节北斗七星斗柄指北,因此北方天上的壬癸和地上的亥子属水。又五行以土为贵,因此天上以中央戊己为土,地上土则生发一切又承载一切,因此以每一个季节的季月为土,辰未戌丑属土。

六十四卦消息与月令。

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最下面一爻叫做“初”,往上依次叫做二、三、四、五、上。乾卦纯阳,坤卦纯阴,因此乾卦代表盛夏,坤卦代表阴气最盛的时节。坤卦最下面一爻开始,阴变阳,变为复卦,阳气开始复苏。古人认为从大雪节气开始的子月,虽仍处隆冬,但实则阳气潜伏,蓄势待发,因此子月纳复卦。二爻变则得临卦,丑月。以此类推,乾宫、坤宫刨去游魂、归魂二卦,余下十二卦分别代表十二个月的月卦。

六十四卦归宫,以及与五行的关系。

京房写下用八卦变化出六十四卦的方法,叫做归宫。他按八卦,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将六十四卦分成八宫,而后用类似月令的变化方式从八纯卦(六十四卦的乾、坤等八卦是把两个一样的卦上下叠加得到的,比如巽,上面一个巽,下面一个巽,得到的还叫做巽。这八卦叫做八纯卦。)变化出六十四卦,由特定一纯卦变化出的所有卦都叫做某宫卦。比如乾宫八卦依次为: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八卦。

京房按照象家学说约定乾、兑属金,震、巽属木,坎属水,离属火,艮、坤属土。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与洛书。

八卦存在两种常用的排列顺序,第一种叫做先天八卦:天地相对,山泽通气,风雷相簿,水火不相射。如下图:

第二种叫做后天八卦,传说是周文王囚于羑里的时候演化出来的,因此也叫做文王八卦。有学者考据文王八卦比先天八卦早,但易家认为在逻辑上先天八卦早于后天八卦,先天八卦描述的是自然界抽象元素的关系,天地相对,山泽通气,风雷相簿,水火不容;而后天八卦表达的是卦象与地理方位的配置,如北方寒冷配水,南方炎热配火,东方大海有风雷,西方荒漠,地势高企配泽、地、天。因此有一句话叫做“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后天八卦方位也是一切术的基础,非常重要。

洛书原本就是在一张纸上绘制的九组按一定方位排列的小圆点,后人以奇数为阳,以偶数为阴,用白点代表阳,用黑点代表阴,便有了下图。洛书把数字和方位结合起来,而后天八卦把八卦和方位结合起来,通过方位把数字表示在后天八卦上,便有了后天八卦图上的那些数字。

八卦消息与天干纳甲。

正如六十四卦六爻阴阳消息与月令的关系,八卦三爻在一个月中与月相的望晦也有着关系,如震为坤初爻变化为阳,表示初三日的新月,而初三黄昏时月出于西方庚地,因此震卦配庚方。兑为坤初、二爻变化为阳,表示初八日的上弦月,而初八黄昏时月出于南方丁地,因此兑卦配丁方。乾为坤初、二、上爻变化为阳,表示十五日的望月,而十五日黄昏时月出于东方甲地,因此乾卦配甲方。从初一到十五,月相从朔至望,阳从阴中生出,阳息阴消,为上半月。而十五以后月相从望至晦,阴从阳中生出,阴息阳消,为下半月。巽为乾初爻变化为阴,表示十六日的月转缺,而十六日平旦时月没于西方辛地,因此巽卦配辛方。艮为乾初爻、二变化为阴,表示二十三日的下弦月,而二十三日平旦时月没于南方丙地,因此艮卦配丙方。坤为乾初爻、二、上变化为阴,表示三十日的晦月,而三十日平旦时月没于东方乙地,因此艮卦配丙方。坎离二卦配戊己,居中央代表日月本位。

六十四卦消息表示的是太阳的运行规律,而八卦消息则表示的是月亮的运行规律。

在京房的易书中六十四卦每一卦都配合了特定的干支,但配合得规律和理由京房并未说明,上文八卦纳甲系后人总结。同样的,八卦纳支既是与地支的配合规律也是一个谜,理由未知,不过总结起来不难,具体规律在此不谈。

二十四山。

二十四山图如下:

二十四山图多用于风水术,由于人站在中央观测,因此不用代表天穹正中方为的戊己土,八个天干,十二地支,加上乾、坤、艮、巽,把地理圆周等分24份,配合起来,就是二十四山图。

参考书目:《三命通汇》,万民英,武陵出版社。

六、术。

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与纪年方法相关,按照古代历法,每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自然能够配合四组天干地支,而这四组天干地支正好是由八个字组成的,因此叫做生辰八字。比如有一个于2015年5月20日,11点30分出生于昆明市的人。由于古代没有北京时间这个概念,出生在昆明市,出生时间就要调早大约53分钟。这个人便是出生于2015年5月20日,10点37分了,按照古代历法纪年规则,此人的生辰八字便是乙未(年),辛巳(月),丙申(日),癸巳(时)。

生辰八字主要被应用于两方面:中医和占卜。

节、气,六部气。

阴历十二月的第一天叫做节气,而第十五天叫做中气,节气和中气系统合称节气系统。节气表示的是一气终结一气伊始的时点,比以节卦,比以关节。中气则是本气收尾,下一气生伏的时点,比以丰卦,日中见斗,是谓中气。十二个月对应的节气和中气分别如下:

寅月,立春、雨水;卯月,惊蛰、春分;辰月,清明,谷雨;巳月,立夏,小满;午月,芒种,夏至;未月,小暑,大暑;申月,立秋,处暑;酉月,白露,秋分;戌月,寒露,霜降;亥月,立冬,小雪;子月,大雪,冬至;丑月,小寒,大寒。

不论季月。春三月寅、卯、辰,夏三月,巳、午、未,秋三月,申、酉、戌,冬三月亥、子、丑。在春夏秋冬四季之外,古人还发明了六部气的气候系统,所谓初春厥阴风木,风木之气生伏于冬,却发于春,所谓水生木。春夏之交谓少阴君火,君火之气生伏于春,发于夏,木生火。盛夏谓太阴湿土,湿土之气生伏于初夏,成于盛夏,谓之火生土。初秋为少阳相火之气,相火伏于盛夏,成于初秋,此乃土湿之余热,非是真火之气。秋冬交界有阳明燥金之气,燥金伏于初秋土之余气,金气干燥土湿,万物成熟,以金利之。隆冬时节,太阳寒水之气,伏于初冬,成于隆冬,所谓金生水。

易见,从四象到六部气经历了一个“由二到三”的逻辑转换,少阴、太阴中间增加了一个厥阴,少阳、太阳中间增加了一个阳明。厥阴和阳明视为由阴转阳,和由阳转阴的枢纽。至于“由二到三”的用意,我猜想是古人观测到日月运行规律的不整齐,以二位基的系统不足以产生小数,因此加入一个除不尽的三,以增加逻辑计算的广度。

上文叙述的六部气叫做“主气”,也就是常年不变的六气循环规律,除了主气还有一个客气系统(“客气”这个口头语,也是自此引申而来),客气系统每两年轮转一次,十二年一个轮回,正好轮回完一个地支年周期。地支年的周期有人说代表了土星绕日的运行周期。无论如何,主、客六部气的系统是古人观测农时的重要手段。但自西汉,古人已经发现了节气系统、六部气系统和三元六十甲子仍然无法准确的预计农时,于是古人总结了每一个节气应有的自然现象,取名七十二候,例如小满后五日为“苦菜秀”,再五日为“糜草死”,再五日为“秋麦至”。古人观测候是否准时,判断节气和中气是否如约而至,比如2015年的昆明,小满当天有雨,苦菜肥美,那就说这个季节是风调雨顺了的,那么这一年农民便可以比较安心的按这些系统预测的农时耕种。如果到了小满,天气干旱,苦菜枯瘦,那么节气、中气、六部气系统是要进行调整的。

参考书目:《阴阳五要奇书》,海南出版社。

中医。

中医,把人体划分为藏、府系统、筋络系统和营、卫系统,通过五行和节、气系统把人体和自然界联系起来。中医的关注点是: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大自然是人体的延伸,人的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医只是让能活的,活得更好,当死的死得平顺。中医强调的是去调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黄帝内经素问》说“不治已病,治未病。”古代的名医期望通过调理作息、饮食,合理的锻炼,再加上良好的精神状况,人的内部生理周期能够与自然的整个系统保持一致。如果能达到这个境界,那便不需要医了。

中医大致分为望、闻、问、切,望气色,倾听病人的叙述,提出专业角度的问题,切脉。其中问得法门,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询问病人的生辰八字。通过生辰八字,医生能够判断病人的出生年月,并联系三元六十甲子以及节气系统大致判断病人出生时节的自然气候特征。中医认为人出生的时候受到自然界影响,例如一个在冬天出生的人,出生的时候非常寒冷,穷人家保暖措施不好,婴儿的身体感应时节,而感官也被阴郁的气候所影响。这个影响会持续医生,影响到人的天生体制特点和心理特点,从此出发去判断病人现时点的身体状况的诱因。治病急症者治标,缓症除根。中医非常看重对病因的根除,因此一个好的中医首先讨论的问题是病人体质的特点,这时要通过八字系统判断的。

中医把人体的脏器分成藏、府两个系统,五藏、六腑。五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为大肠、小肠、胃、胆、膀胱和三焦。分别对应五行和六气。此外,藏腑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心、大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肺、小肠属金,肾、膀胱属水,三焦特殊。如果说五藏六腑象是城市,那么营气、卫气系统便是运输队和保卫队。营气对应到现代医学便是血液系统,卫气对应到现代医学便是淋巴系统。血液系统为藏腑提供氧分,而淋巴系统保卫藏腑不受危险侵袭。除此以外,筋络便是道路,大大小小,无论好人坏人都走在上面。筋络沟通藏腑,而穴位可以看作筋络之上的驿站。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判断出病人五藏六腑的寒热、虚实、阴阳,再通过五行辩证,判断症状的成因。比如对于一个胃热的病人,要判断是什么引起的胃热?木克土,是肝火沿着筋络传入脾胃?火生土,还是心火太过,致使脾胃功能太过旺盛?前一种情况,脾胃系统被肝克制,这时候的胃火称为虚火;而后一种情况,脾胃系统被心生旺,这时候的微火称为实火。头一种情况需要平肝火,肝火平了,脾胃的虚火症状自然会缓解;后者则需要泄心火,心火泄去脾胃也自然就会宁静祥和。

我们所讲的第一部分涉及到病症的诊断,第二部分涉及到对于病因的分析,而这部分我们略为谈一下中医的治疗手段。在这部分伊始,我们提到一个中医的观念:顺从自然。因此《黄帝内经素问》里面提出一个观点:治未病,不治已病。张仲景曾经打过一个比喻,说所谓医只不过是扶一把,如果能起来的自然就起来了,起不来的,扶也没用。这话虽然有些许残酷,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出了一个道理:治在平时,而不是等大病山倒之后再临时抱佛脚。真正的山崩地裂,没有人可以阻挡。因此中医的治疗手段里面最为高妙的并非针、灸、药,而是调整作息和按摩。多数病症,通过辩证得出来的结论都是人的生活习惯违逆了自然规律,从而导致头疼脑热,这种情况需要做的只是调整生活规律,以及调整饮食结构。如果由于人的生活规律违背自然规律,自然之气伤害到了人体,如果这种伤害已经深入肌肤,到达肌肉、经络,这时候或许病人已经产生了一些比较急得病症,比如腰疼得直不起来,这种时候就需要按摩调理。同时中医认为按摩能够影响穴位,从而通过筋络调理整个五藏六腑的关系。灸的效力轻重和按摩差距不大,但灸一般要配合节、气进行,在特定的节、气灸特定的位置。灸有很多种,而不是只有现在广为人知的艾灸。原则上以火疗人,都可以叫做灸,拔火罐也算一种灸。比灸的效力重的是针,用针的目的是影响穴位。前文所述,穴位相当于驿站,通过对驿站的影响,快速的影响了道路的交通情况,从而影响五藏六腑的关系。比如有一对坏人,正沿着一条道路去往一个大城市搞破坏,那么最快阻截他们的办法便是在他们前方的驿站设置埋伏,阻截他们的去路。但针已经有了其危险性,第一影响驿站,如果动作太大会引起驿站的损坏,驿站一旦损坏,便会阻塞整条道路;其二,阻截驿站在阻截坏人的同时也会引起正常通行的不便。比针的效力更大的是药。《黄帝内经素问》用“毒”字指中药。针也不管用的时候,好比只好使用化学武器,毒死坏人。

占卜。

占卜问凶吉。还有一种风水造命的说法。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占卜呢?我想引用《荀子》里面的一句话:

君子以之为礼,小人以之为畏。

君子问凶吉,是在无法用理性决断的时候,找一个可以在哲学和伦理上指导自己行动的起点。

小人问凶吉,大多是为了预测未来或者改变自己的命运。

占卜术以“课”和“八字”为标志,分为两大类。

一大类以八字为出发点,“相主”,而后根据主人的命运特点,进行风水布局,或者取个吉祥的名字。

另一类则是应用占卜工具起卦,用易判断凶吉,并给出判词。这种占卜方法冠以“课”的名字。比如用蓍草作为占卜工具的,叫做文王课;使用钱币作为占卜工具的,叫做金钱课。

邵雍在《河洛理数》和《梅花易术》中发明一种数字方法,将两类方法结合起来,能够用八字起卦,再把八字转化为易,从而给出判词。

可以说八字是最基本的占卜术,除去“课”几乎所有占卜都要以“相主”为出发点,分析主人八字,之后再根据八字的分析结果,进行之后的步骤。

那么我们就首先来说一说八字分析。前文介绍甲子的时候,介绍过,所谓八字指的是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配和,正好八个汉字,称为八字。这是狭义的八字。广义的八字包括两个系统,一个叫做“命”,也就是前文说过的由出生年、月、日、时组成的八字。命代表一个人的先天禀赋,包括智能、自我认同、情感理解等,也包括家族先人的兴衰等。另一个叫做“运”,运又分成“大运”和“流年”,从起运开始每十年一个大运,流年又叫小运,每年轮换。运代表一个人的后天机遇。《红楼梦》里面有一对人物:香菱和娇杏。香菱出生高贵,且才情(诗社)、相貌出众,但自幼被拐卖,运很坎坷。香菱则是丫鬟命,但际遇贾雨村,做了夫人,命贱而运贵。但这里存在一个辩证,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决定了大运的算法,也决定了人的一生将要走过那些年份。也就是说运也先天包含在了命中,那么究竟运是前定的命呢?还是后天的际遇?我不想给出答案,而是希望留下一个广阔思考的空间。

分析八字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前文说过的五行平衡,另一种叫做“神煞”。五行平衡我讲的很清楚了,不再重复。神煞系统的来源是民间的祭祀、巫术和鬼神信仰,这方面的研究该属于宗教学的田野调查,不属于易的系统在此不提。

八字的五行分析以唐朝为界,在渊海子平以前注重年干支,而唐朝徐升在其著作《渊海子平》中确立了以日为提纲,以月为枢纽的体系。八字五行皆围绕日天干判断生克关系,生“我”者为“印”,克“我”为官,“我”克者为财,“我”生者为子。而又按阴阳异同分正、偏印,正、偏财,正、偏官以及食和伤。这八个元素出现在八字系统,其中每一个元素又要讲究自己的平衡。比如判定了大格局是:用官,忌伤,接下来还要判断官、伤以及命主(日天干)的生旺关系。日天干在整个八字系统中生“我”的和同五行属性的越多,则命主越旺,也就是常说的命厚。但命并非越厚越好,命太厚就成了老牛皮,官、财等用在体系里就无论如何都显得弱了。如果命厚(但不过厚),则用也要相应的厚,忌要薄;如果命薄,则用也要薄,忌也要薄。这是普通法则,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根据这个五行平衡法则的推论,但无论如何推论不可违背五行平衡的基本法则,否则不取。神煞亦然,不和易理的我个人而言不建议取用。

在八字的五行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分析每一个八字的五行平衡。旺、相、休、囚都要从不平衡中看,而不是看绝对的强弱。当然也有八字系统很不平衡的人,这样的人的命运会有大富贵,但也多半大坎坷,富贵、平顺兼得的八字系统是难得一见的。

完成了八字分析,也就可以说完成了风水术的第一步:相主。而后,根据主人的八字特点判断方位凶吉,在方位凶吉的基础上再进行布局和选时,这叫做“扶山”。风水造命的最高境界叫做“补龙”。常以龙、脉并称,但这其实是两个概念,山脊的走势叫做龙,而山坡叫做脉,山周围的事物叫做沙,人为影响龙、脉、沙的手段叫做补龙。但显见,补龙工程浩大,通常是难以实施的。

“课”则是通过蓍草、铜钱等手段起卦,用蓍草起卦叫做文王课,用铜钱起卦叫做金钱课,本质上邵雍的梅花易数也算是一种“课”,而《河洛理数》里的系统则是把八字系统也转化成了“课”的系统。那么课的系统和基于八字的五行分析系统有什么区别呢?

我想基于八字的五行分析更强调逻辑,而基于易的“课”更注重传承。可以近似认为,五行分析的术是数家的传承,而“课”则是象家的传承。通过课的占卜,会得到一系列卦,主卦,变卦,互卦等,通过对这一系列卦的分析,可以根据易写出判词。儒家认为判词是对君子的启示,而并非是预测了未来。君子得到了卦的启示,无论前运如何,总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怎么做了,无论之后的结果如何,作为君子而言,总会坦然了。

最后还是用《荀子》那句话作结尾:君子以之为礼,小人以之为畏。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君子当以易位礼,而小人则不自主以易为畏惧。第二层意思则是,君子要以礼用畏而治天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