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世来谈四功五法之“字正腔圆”

京剧旦角的“四功五法”

毛世来

我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是指“唱、念、做、打”;所谓“五法”是指“口、眼、手、身、步”。京剧的旦角演员尤其讲究“四功五法”。下面,我就结合着自己的演出实践,谈谈旦角的“四功五法”。

字 正 腔 圆

在“四功”当中,“唱功”居首位,这说明在戏曲表演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京剧的旦角表演中,青衣是以唱功为主的。青衣一般代表着少年和中年的妇女,多半表现她们庄重和善良的性格特点,以穿黑褶子为主,有时也分贵族,穿蟒或者穿帔。比如,王宝钏、王春娥和李艳妃一类的人物就是如此。她们都是唱功多于做功。

京剧旦角的唱功讲究“字正腔圆”。“字正”就是要求演员吐字清晰真切准确。“腔圆”就是要求演员在处理唱词中字与字之间过渡和转换时,应该棱角全无,不露丝毫痕迹,并且行腔要适度,连绵不绝。俗语所说的:“善歌者要字中有声,声中无字。”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演员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般说演员要想做到“字正”,在演唱时,每发出一个字音,必须辨明“五音”,念准“四呼”和“四声”。“五音”即“唇、齿、喉、舌、牙”。它是指在拼音的时候声母的五种不同的分类。演员如果掌握了“五音”的运用方法,在演唱时能注意适当地突出字的“声母”,就会把字音唱得有力而清晰。“四呼”指的是“开、齐、合、撮”。它是指韵母的分类,实际上主要是指口腔形状的变化程度。演员懂得了“四呼”,在演唱时就能把握口腔变化的形态而正确地发出字音来,不会产生“字韵不正”的毛病。“四声”就是指汉字声调的“阴、阳、上、去”。一般来说,京剧的演唱对“四声”的要求,阴声总是比阳声高,上声总是比去声高。如果演员不掌握“四声”,在演唱时就会出现“倒字飘音”的现象。比如,《玉堂春》中,苏三被判刑后下场时,唱的【散板】:“我看他把我怎样执刑。”这句里边的“我”字如果唱成“wō”,“他”字如果唱成“tǎ”,就是“倒字”了。字不正,腔就不圆,全句的意思也就很难让人听懂了。

关于“字正”和“腔圆”的关系如何处理得问题,我的体会是,演唱应该以字就腔,而不是应该以腔就子,也就是说,腔格必须要求字音准确。演员在演唱时必须以唱正字音为主要条件,同时,还要注意“腔圆”的问题。“腔圆”就是要求演员在演唱时,尽量使唱腔圆润大方,自然流畅。既不过于雕刻呆板,也不矫揉造作,或者见棱见角,越是遇到唱腔变化繁杂的地方,就越要韵味醇浓,既要注意不能因为行腔而忘记了每个字发音的准确,也要注意使唱腔俏俐流畅,真正达到悠扬婉转,玉润珠圆的地步。此外,经验丰富的琴师往往能够帮助演员做到“腔圆”。因为演唱艺术也是演员和琴师合作得艺术,演员和琴师在演唱中是难以分开的。优秀的演员,他的优美的演唱和琴师精彩的伴奏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所以说,成功的演员大都是和自己的琴师长期密切合作得结果。

毛世来便装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