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笔记:济南全国图书交易会观察
梁东方
在济南举行的全国图书交易会,具体地点是济南西部郊外的山东国际会展中心。
在一片高楼大厦之间,这一处占地面积硕大的“低矮”建筑拥有流线型的现代化外观,在如今全国各地的城市公共建筑中,并不是很突出。比较意外的是,上午一开门,从城里不断涌来的人流就将自大院门口通向展馆建筑门口的广场占得密密麻麻。
这些人男女老幼都有,稍微观察一下就可以判断出来大部分,绝大部分都不是所谓业内人士,都是普通读者,都是来看书展,甚至是来买书的。
这和其他地方举行的大型书展相比,的确是让人有点意外。以举办书展很多的北京为例,出来进去的人不可谓不多,但是出版从业人员的占比却一直很高,纯粹的普通读者,尤其是本地居民读者貌似不及济南。
人们普遍生活无忧,社会风气正道,愿意在物质生活之外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大约是有意愿买书读书的基础。而气候上的适宜也是购书兴致的一个重要条件,生活在好山好水没有雾霾的地方的人们,生活的兴致自然不差……
与北京书展相比,济南的展馆也有诸多人性化的考虑:共享单车可以骑到门口的便道上,不断有单车公司的转运三轮来将一车车的单车拉走;进门不必拿身份证换票,只需出示手机上的健康码即可;也没有过于密集的保安和管理人员,给每一位读者的压力都较小。这自然是自感拥有地位的俯视管理思维,与踏踏实实的服务思维之间的区别,也是济南这座位于传统文化发育之地的城市,古老的儒家教养与现代文明无缝对接的闪光之处。
各个展馆在内部互联互通,不必出来到户外才能进入进另一个,而这种互联互通的前厅位置,则有面积巨大的展馆外空间,可以休息,可以饮食,可以买卖相关的文化商品,还是备用的疏散之地;展馆内部的布展设计、摆列格式也相对舒朗,使逛展的读者可以相对从容地从一家走到另一家,心态平稳,不挤不争不局促。
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可以慢慢地走,一点点地看,很能看得进去,以至让人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饮食。完全没有以前逛展的时候因为展柜过于密集,空间过于狭促而出现的眼花缭乱、很容易疲劳的状态。
此次图书交易会,主题出版物依旧是当然的主角,各个展位主体位置飘红一片,相关民营展台也走了红色路线,红色经典配套齐全,备货充分。出版物配合了总体的社会气氛,总体的社会气氛又促成了出版选题明显地转向,这应该是这几年里一个很明显的变化。
因为主要关注文艺出版,所以文艺社科类的书籍看得多些。总体感觉是长篇小说比前些年的数量品种似乎有所下降,散文诗歌和纪实类的有所增长,引进版权的域外文学作品减少;另外就是一些由学术书的底子走了市场书的路径的历史知识和研究类作品总体繁荣。旅游和美食的书最多,花鸟虫鱼的作品不少,描绘自然和季节的也不在少数。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吃和玩,贴近实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融入作者的审美,成为读者和作家双方都能接受的普遍选题倾向,这其实也是各个不同时代里类似舆论氛围下近乎相同的出版物特点。
一方面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实用与审美的结合,另一方面纯文学围着成名作家转的出版倾向也并未改变,旧作重排也好,老人新作也好,大多都是数得上来的读者耳熟的作家,而不可否认,也正是其中相当数量的所谓名家将文学的名声降低,恰好成就了手机阅读夺走读者的机会。连带着,就让新人新作的出现和被接受的过程变得愈发步履维艰。以至于多少年来数得上来的好作家作品依旧是鲁迅孙犁等几人而已。
过于功利,过于浮躁,不肯下功夫,不肯潜下心来,老生常谈,无法超越既有的创作,更不能拥有超越普通人的灵魂高度,依然是相当一批作家们的普遍问题。
当然重印重制、炒冷饭的作品占比还是很大,公版书和所谓经典书成排成片,也成了半价销售大厅里的图书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书价较高,虽然打折以后还有会场优惠券30元,但是总购书款需要到58元以上才有效;所以人们选择图书普遍谨慎,但也有些用小推车买书的大户,抓住机会大批买进,成为引人注目的一景。有关书展的小视频中,这一类拉着一包一包的书向外走的景象,经常可见。
此次书展,很多展台都有专门的直播室,利用网络直播的力量售书;也不乏网络自媒体作者坐直接在地上进行直播的景象,她们一般都出现在童书展台附近——儿童读物依然是书市销售的至关重要的大类。
与之相应的则是现场讲座,包括发布会见面会研讨会,几乎每个省区、每个出版社都举办着自己的现场“座谈”,一一走过,就会形成一种很是缤纷热闹的效果。随便找一家还有座位的坐下来,听进去以后都多多少少会有收获。
比如这一家正在讲经过调研,全国现在的成年人肥胖率是百分之五十一;不用说他们在宣传一本减肥的书。那一家在说没有《西游记》的暑假是不完整的,还有一家正在将“发现时节之美”另外一个是《探险家学院》……
而一家美术出版社,邀请了补画连环画套书《西游记》的作者进行座谈,讲述其作为新一代连环画家如何精益求精,追拟画连环画《西游记》的前辈名家的经历……
以上记述不过是浮光掠影的一点点观感,至于具体的出版社出版物的褒贬因为不便直书,故而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