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案例五则
今天
中医书友会第282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鼻炎一症,临床常见。患者基础体质不同,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并不相同,有寒有热、有虚有实,辨证论治方可收治愈之效。同时,嘱患者进行生活习惯的调理,必不可少!(编辑/千诚)
鼻炎案例五则
作者/王孔波
案例一:男,10岁,就诊时间2021-5-6。
感冒后残留鼻炎症状久久不愈,服用鼻渊通窍颗粒无效,就诊时见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头痛、手脚凉、二便基本正常,脉弦紧,尺脉偏沉,舌质淡,苔薄白微腻。
分析:
①鼻塞、喷嚏、头痛、脉紧:寒邪客表之麻黄汤证;
②患病日久,尺脉偏沉,手脚凉,肾阳已损: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③头痛、苔腻,浊饮上逆:吴茱萸汤证;
④头疼已久,久病多瘀,加川芎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麻黄8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8g,细辛3g,制附子8g(先煎30分钟),吴茱萸5g,党参10g,川芎10g,生姜10g,大枣10g。
上方予5剂,药后症状大减。继予5剂,上述症状消失。后微信回访无复发。
案例二:男,40岁。
主诉:鼻炎一年余。
一般情况:身体状况良好。1年前一次感冒后遗留鼻炎症状,遇冷打喷嚏、流白涕、轻微鼻塞。夏天吹空调会加重,秋冬季节每天早晨需要反复擤鼻涕才能舒服,严重时喷嚏、鼻涕不断。轻微怕冷,日常少汗。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脉弦。
腹诊:腹力中度,无明显异常。
初诊予小青龙汤,次诊予小青龙加附子,有微效,连续服药2~3周,鼻涕喷嚏有所减少,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后重新分析病情,患者症状以寒湿困表为主,与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证似是而非,应重在解表散寒除湿,遂转投麻杏苡甘汤。
方:麻黄10g,杏仁15g,薏苡仁30g,甘草10g。服药约2周,痊愈。
案例三:
妹妹打电话说,3岁的小外甥慢性鼻炎,曾经打过一段时间吊瓶,很快又复发,想试试中药效果。询问得知:鼻塞、黄涕、咳嗽、有痰音、食欲好、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腻,脉缺。
分析:
①鼻塞、便干,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加大黄证;
②咳嗽、痰音、苔黄腻,肺热壅盛,兼有痰湿,麻杏甘石汤证;
③黄涕,加桔梗,合排脓汤之意,加黄芩、蒲公英强化清热燥湿之效。
遂予葛根汤、麻杏甘石汤加味,3剂,药后效果甚佳,诸症消失。
组方:葛根20g,麻黄8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10g,桔梗15g,石膏30g(先煎),黄芩6g,蒲公英15g,大黄3g。
案例四:女,31岁,初诊2021-4-19。
主诉:慢性鼻炎5年。
一般情况:体形中等,精神状态一般,近5年遇凉风即打喷嚏,伴大量清涕,有时清涕自动流出,鼻痒、双眼痒,怕风,怕冷,头昏胀不清,疲劳乏力,周身关节疼,夜间因鼻塞流涕入睡困难,多梦。不敢进食生冷食物,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舌体大,边有齿痕,脉沉紧。
分析: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此为典型外寒内饮小青龙汤证。寒邪困表日久,肾阳、脾阳皆已受损,故症见脉沉、畏寒肢冷、精神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加附子温补元阳。梦寐不安,加牡蛎。
处方:小青龙汤加附子、牡蛎。
麻黄8g,白芍15g,干姜10g,醋五味子10g,甘草10g,细辛6g,姜半夏10g,桂枝15g,附子8g(先煎),牡蛎20g(先煎)。
次诊(4月25日):药后怕风怕冷、打喷嚏、流清涕、鼻痒等症状明显缓解,头部清爽,可以正常工作了。夜间鼻子通气了,不用盖大棉被了,可以正常入睡。舌脉同前。原方不变,继予5剂。
三诊(4月30日):诸症持续减轻,晨起1~2个喷嚏。最后1剂时出现右眼发红、痒、流泪、心慌。
腹诊:腹部中度弹力偏弱,心下胃脘部振水音,脐上悸动。
分析:患者出现眼红痒、流泪、心慌等症状,结合腹诊心下振水音、悸动感,此为水饮协热冲逆所致,仿汉方明朗饮,于前方合用苓桂术甘汤加黄连,5剂。
药后反馈,服完半剂,眼红痒、流泪症状消失。药尽诸症基本消失。因备孕,停止服药。
案例五:女,38岁,微信问诊时间5月17日。
有些时候,鼻炎是做为患者求诊的兼证存在,主证好转了,鼻炎也会随之治愈。
主诉:阴道不规则流血2周。
既往月经不规律,月经色暗量多,伴有血块,末次月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已2周,西医予黄体酮口服治疗,效果不明显。日常遇冷头疼,眠差,唇口干燥,手脚发凉,有慢性鼻炎病史,每天晨起稍遇冷则打喷嚏、流清涕,舌质淡红,苔薄黄。脉诊缺。
分析:遇冷头疼、慢性鼻炎、月经色暗,皆为寒凝之象;寒凝致瘀,瘀血阻滞则血不循经,故月经不规律、淋漓不止,瘀阻血脉,则手脚发凉,瘀血化热则唇口干燥、失眠。
处方:温经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5剂。
桂枝10g,白芍10g,党参10g,阿胶6g(冲),炙甘草10g,牡丹皮6g,川芎6g,姜半夏10g,生姜10g,吴茱萸8g,麦冬20g,当归12g,细辛3g,麻黄6g,制附子8g(先煎半小时)。
药后第二天,流血停止。药尽头疼、鼻炎症状基本消失。唯睡眠欠佳,前方加牡蛎30g,继予7剂巩固疗效。
I 版权声明
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王孔波,编辑/千诚,校对/马斯琪、安华。
中医书友会已取得相应授权。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