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为周王室养马的秦人,为何能从西陲小国,成为统一天下的秦帝国

夏商周时期,华夏民族的生活空间,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地区,因而这块地区也就是我们古代常说的中原。特别是在东西周时期,华夏民族人口有8成都汇聚于此,这才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言论

古人云:“周代华夏之统一最终将源于中原之国”。而长江以南、黄河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基本上毫无一统的潜力,西周、东周诸子百家,最初一致认为,中原诸国才可诞生天下之主,而秦、蜀、楚、中山等国,因封地太过偏远,地缘政治优势不大,因此,这些国家极难出现天下霸主。

然而,取代周朝、统一春秋战国的国家,恰巧就是不被世人看好的秦国,那么,地处西北西陲的秦国,为何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最终一统天下呢?

我们先从大秦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大秦地处西陲,人口稀少,但是,四面地形环境优渥,易守难攻,相比较纷争不断的中原,大秦长年国家安全稳定。也就是说,华夏人所生存的区域,最优渥的土地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地区,被山东六国所占有。

而大秦的地理位置,在中原人眼中并不怎么好,许多中原人甚至认为,这里完全就是一块荒凉之地,耕种条件不好,并且与戎狄杂居,生产与文化水平也相对落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被派在这里,为周王室镇守西北防线,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养马。

大秦第一代统治者,秦非子就因为养马养得好,才得到了周天子的赏识,于是,周天子就直接把西陲这块荒地赏赐给了秦非子,这就是大秦国家建立的起源。然而,早期的秦国不仅国土狭小、而且人口数量也极少,相比较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大哥们,大秦就相当于弟弟一般的存在。

为此,秦人卑微、弱小还十分低调,不敢在诸侯面前太过表现,只能闷起头来养马,并且秦国的存在,对周王室来讲,就我为大周养育良马和提供战马,周天子并不指望他们能够击败西戎,只要维持现状就很足够了。

但是,秦人在长期的与戎狄的征战中,形成了特有的尚武精神,并且秦国的列侯们大都有忧患意识,他们明白自己的差距,也知晓自己的实力,他们需要做的就是默默地修炼自己,想尽办法一步步地自强。

秦人纵观自己的封地周围,中原的诸侯国们瞧不上自己这块荒凉土地,东部有函谷关作为屏障,使得秦国东出困难,但也使秦国可以免受诸侯的侵扰。除此之外,秦国还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西戎问题,西戎不解决,秦国还是时刻陷入危险之中。

另外,秦人和西戎比较,不管是单兵实力、还是联合作战实力,都不是一个等级的,因此,秦国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就极为不错了,吞并西戎,这完全是痴人说梦,秦人不敢想,因为按常理来讲,西戎还是太过强大了。

不过,秦人中偏偏就出了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诸侯——秦庄公,秦庄公是一个很有野心、也很有志气的统领,他看到秦地周边地域所蕴藏的发展潜力,特别是西戎所占领的关中平原是一块上佳的风水宝地,如果能够击败西戎夺取这些土地,那么,秦国就有机会一飞冲天。

但是,问题来了,击败西戎哪有那么容易,秦庄公心里明白,打败西戎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如果能够联合周边的势力一起围剿西戎,那么,击败西戎就不是一个太大的难题。特别是自己的父亲秦仲在与西戎的交战中,被西戎俘获并杀害,这导致此时的秦人面对西戎时,一时自信力不足。

而这个时期,当时的周天子周宣王看到西戎崛起的苗头,就下决心彻底地解决西戎问题。周宣王比较信任秦国,甚至在制定与西戎决战战略上,周宣王把战争的主导权也交给了秦人,因为他明白,秦人与西戎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战斗,只有他们才懂如何与西戎作战。

另外,从政治意义上看,秦国国君被杀,秦人极度愤恨西戎,有此深仇大恨,秦人是绝对不会投靠西戎,相反他们会牢牢地抱紧周王室的大腿,如果没有周王室的支持,秦国嬴氏是很难抵挡西戎的侵扰。因而,秦庄公继位之初,周宣王就决定发兵7000援助秦国灭西戎。

周朝年间,7000军队在当时是极高规模的兵团,而秦庄公得到7000大军后,再加上联合起西戎周边的大小部落,于是,一场围剿西戎的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秦庄公率领近万大军以及若干个部落联军从东、北、西路三面包围西戎主力,仅仅用了几个月,秦庄公所率领的联军就击败了西戎,夺得的领土,其中,关中平原皆入秦国国土之内,西戎北部一些地区则划给其他的一些部落,在这些部落中就有一个国家也顺势崛起,就是后来的义渠国。

在秦庄公时期,秦国的领土得到了第一次扩张,不过,取得大量土地后,却存在一个严峻的问题:土地有了,人口数量依旧是少得可怜,秦国甚至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个秦人就拥有十几块土地,土地太多了,秦人根本就无法顾及的过来。

为了缓解这种人少地多的窘况,秦庄公采取接纳西戎人的方式,来填补人口上的不足,另外,实行奴隶制制度,俘获大量的西戎奴隶,被直接派去种地,也因此,秦庄公时期的秦国,不仅国土外拓,人口也开始实行了大增长。

然而,此时的西戎并未完全灭绝,他们只是丧失了大量的国土,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机动性很强,南部领土被秦人夺走之后,他们的势力开始不断的向北拓展,因而,秦国北方的心腹大患依旧是西戎。

不过,由于民族大杂居政策的实施,以及秦国国君所采取的联姻政策,也算是减缓了西戎的野心,这也使得秦国北部的防务力量压力骤减。而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到秦穆公时期,当时的穆公率领大军再一次重创西戎,直到走到这一步,秦国才真正的实现称霸西陲

如果说秦非子建立秦国,秦庄公扩张秦国国土秦穆公称霸西陲那么,秦国又一个最重要时期就是商鞅变法。在秦孝公时期,秦国实力极度衰弱,整个国家屈缩在关中平原,丝毫不敢东出。

秦孝公看到国弱民疲的现状后,下令发布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为了强秦也是豁出去了,直接通过割土地来招募人才,于是,秦国招来了一个重要的人才——商鞅。

商鞅原本是卫国人,也叫卫鞅,擅长霸道之术,商鞅是秦国大臣百金从卫国招募过来的贤士,商鞅到达秦国后,并不直接面见秦孝公,只是要求把秦国近几年的赋税和人口信息调到他这里来。

然而,一国财政和户籍信息,这本属绝密,官员们不敢擅自主张,只能把商鞅的要求汇报给秦孝公;而秦孝公听说后,直接大手一挥让人把秦国的财政信息和户籍信息送到了商鞅手中。

商鞅获得这些资料后,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进行阅览,并且亲自来到乡间去调研。而在此期间,秦孝公一直在等待商鞅的答复,但是,他潜意识里认为这位卫先生绝非等闲之人。

商鞅在翻阅完秦国户籍、财政信息后,直接就入宫面见秦孝公,商鞅到达大殿的第一句就是:

秦可变法否?孝公回曰:“如何变?”

于是,商鞅就把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变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制定严苛的法律制度,第二部分急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第三部分就是改革人口户籍问题。

制定秦法是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商鞅一共提出几个变法论点:重农抑商、实行连坐之法、鼓励军功法,简单点来讲就是,秦国目前最需要发展的就是,扶持农业生产而抑制商业自由流通,因为,商人为了利益可以把本国的产品、货物都卖到其他国家去,这就导致了秦国的大量资源外泄。

另外诸侯国的一些残次品运到秦国,一卖就是天价,这又导致了秦国金钱的外泄,所以,重农抑商是解决秦国目前发展窘况的最好办法

而实行连坐之法,这一点就是为了杜绝和减少民间犯罪现象,规定几户人家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内的某人犯罪,那么,几户人家都得受到牵连;这种秦法虽然严苛,却能发挥群众性的监督作用,能够有效地解决秦国内犯罪率不断上升的现状。

而最后一个奖励军功法,就是规定战士杀敌可换取军功,这项政策一出,秦国很快就出现了招兵热,大批的秦人踊跃参军作战,并且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上升,秦锐兵异军突起。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就是改变秦国的官员结构,通过废掉世袭制,杜绝了一些没有真才实干的二世子入国为官,也为秦国的官场清明奠定了公平基础,这也是秦国最成功的一种人才政策。

而人口户籍问题主要就是鼓励人口增殖,编制户口;人口是国家根本,也是国家财政来源,如果户口问题不弄清楚,那么,国家到底有多少人口,政府不知道,国民也不知道。所以,编制户口是为了明确清晰人口户籍,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行耕战政策,实行集权统治。而鼓励人口增殖,秦国历来地多人少,发展了几百年了,人口还是有些稀少;为此,鼓励生育,促进人口,这才是秦国未来走向富强的根本道路。

商鞅变法使秦国开启“以法治国”的道路,虽然说,秦惠文王继位后,除掉了商鞅,但是,惠文王却并没有废除变法内容,也因为对变法的坚持,这才使得大秦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强大。“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变法所取得的成就,再加上后世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这才有了大秦的盛世。

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起来,拥有了与中原诸国相抗衡的能力,然而,秦国一统天下,最终靠的是历来君主的共同努力“奋六世之余烈”。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这六世君王为大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奋六世之余烈”指的就是这六世,秦惠文王坚持商法,使大秦持续强大;秦武王崇尚武功,使大秦行武风气浓烈,秦昭襄王超长待机,奠定大秦霸主地位;秦孝文王在位几日,却平稳过度,秦庄襄王按部就班,横扫中原;而最后的秦始皇励精图治,一统中原

秦国能够从一个边陲小国,一步步地发展成为战国末期的霸主,甚至到最后的天下之主,关键原因在于国君们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在思想上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并且一直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看到诸多问题,能够及时调整政策来解决问题。

在天下变法之风最盛行的时期,秦国也能够跟上节奏,并坚定变法的信心,秦国是诸国中,变法最彻底、改变最大的国家;在进入战国时代时,诸侯争霸, 合众连横 的过程中,秦国的六代君主还能够不忘初心,以一统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这才有了秦王扫六合,天下归一的结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