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概念的方法论李笑来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账号:xiaolai-xuexi;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2·《关于概念的方法论》
任何概念,都应该足够简洁、朴素、有效、准确、具体。它的描述要足够简洁,因此可以易被理解,不易被误解;它要朴素,因此足够直观,有利于沟通;它要有效,因此能够用来解决问题;它一定要准确,否则就是不合格的概念;它一定要具体,否则就无法区分不同的应用场景……
简洁、朴素、有效、准确、具体。
这也应该是所有文字都应该遵循的使用规范,只可惜,绝大多数人跑偏了,喜欢的是繁复华丽,也恰恰因此,有效与准确甚至都完全顾不上了。
参考阅读:《十分钟重修语文》
O2O,互联网+,之类的概念,在我眼里是没用的。因为这些概念除了所谓的“新”之外,根本就没用人知道它们的准确、具体的定义,所以其实完全没办法有效应用。
有些概念初看起来复杂,但它之所以显得复杂,是因为它是由很多简洁、朴素、有效、准确、具体的基础概念构成的,之所以难以理解,只不过是因为基础差造成的。
人们普遍对保存在自己脑中、因此也每天使用的概念并不认真——从小就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是什么?
学习就是研究、习得、应用新的概念。
面对一个新的概念,我们要学的、问的,无非就这么几个问题:
·它是什么
·它不是什么
·它跟什么很像?像的地方是哪里?不像的地方是哪里?
·它在应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更高级一点的研究其实只不过是:
·它什么时候才出现的?
·它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意义?
就这么几个简单的、朴素的问题,贯穿了我们一生的学习——学习其实真的就是这么简单……
所谓的达成共识,基础上是概念上的统一。
有些概念毫无用处
有效概念早已无意义
有些概念有待商榷
有些概念只不过是玩闹
概念有应用场景,不是放在哪里都可以直接使用的。
每个领域里都有最重要的概念——这是学习的窍门。
基础很重要,就是这个原因
不断升级概念。
比如,到了2015年,我才忽然意识到,我应该升级我脑子中“软件”的概念了。微信啊、微博啊,甚至win啊之类的东西,对我来说其实不是软件,它们其实甚至是硬件——它们对它们的开发者来说才是软件,对我来说,不是,因为最重要的部分我作为用户都改不了……后来我开始研究社群,然后意识到,在社群里,我所制定的对我来说才是软件,这就好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宪法才是真正的软件,当然,对于国民来说,宪法是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