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德
“德”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左边是“彳”(chì斥),它在古文字中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部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总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金文②的会意就更为全面了,“目”下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③是小篆的写法,仍然是会意:其右部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所以在古代“德”字也可以写为“悳”(惪)。④是楷书的写法。
“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如《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这就是说:一个人要作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大意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至于“臣不德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的“德”字,由名词变为动词,是“感激”的意思,也就是说:我并不感激您。当然,这个“感激”之义也是从恩德变来的。
“德配”一词,在古书中常用,本指“德行可与匹配”,后来则引申为对别人妻子的尊称,如旧时给朋友写信则常说:“德配康福?”也就是说:你的妻子好吗?
请注意:有人把“德”写为“徳”,中间丢了一横就错了。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形声字。从彳,
声。或从行、从辵,古文字中彳、行、辵常通。又或从言。甲骨文德从彳,直声(目上一竖,为古“直”字。金文中竖上加了一点,点又逐渐变为一横)。金文多在直下加了一个“心”字,德遂以
为声。㥁字从直从心,也是古“德”字。德本义为登、升。《说文》:“德,升也。”也常用以指道德、品德。《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孔颖达疏:“德,谓德行,业,谓功业。”引申指有道德的贤明之士。《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孔传:“惟有道者则佑之。”又引申有恩惠、感恩、德政、客观规律等意义。德通“直”。《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又通“植”。《礼记·玉藻》:“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德还与“得”通。《墨子·节用上》:“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师玉梅)
——李学勤《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