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切割 恶---推动历史前进
1、“切割”或“分割”是认识的方法论,早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开始了…一种是“时间上的回溯”,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就以时间回溯方式把世界起源定位于“水”或“火”;另一种是像恩培多克勒等放弃了这种起源的一元论的回溯,而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四个最基本元素…“水火土气”构成的。如此就从时间回溯转向对空间的“分割”。实际上就是现代“分类学”一种朴素描述。这个比起“回溯”更具有逼近精确的优先性,现代的“类别”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观察、科学实验。无论祖国中医的“五脏六腑”还是其它学科的“划分”,都是从某个特定系统中做出种类不同的“切割”,再从被“切割”的各子系统探索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这种“切割”,世界就是混沌的,畛域不清的。
“切割”必然伴随着“量化”,因为,被切割。各部分还要进一步明晰。没有了量,就无法对“质”的定性。这方面康德在“纯粹知性的4大原理体系”中作出详尽探索…
“量的原理…直观的公理”说的就是对切割后的几何学的量、空间的量或时间的量的“直观”;“质的预测”,不是直接对“质”的预测,而是预测对知觉的程度,从零到完全饱和之间的那些“阶梯”不就是“量化”吗?科学就是对现象对整体分割后变成一种可以预测的“质”。所以,切割实际上是对量的一种追求,没有量化不到科学、就连日常生活都不可能。
从宏观的宇宙空间,但微观的原子世界,都是被切割后又被加以量化的结果。把社会成员切割成不同阶级;把生产空间切割成轻工重工信息电子业;把智力切割为上智下愚;把人切割成三六九等…,再加以量化。想一想,如果如果没有这些“切割…量化”,我们必然处在蛮荒时代,还都是猴子…
2、黑格尔的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意义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是相反的。后者是在人性没有得到证明之前,就先天预设了人性善的性质,既没有经验证实,也没有科学数据支持,它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道德哲学而虚构的一种逻辑断定。
恶与善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其“兄”就是“恶”,先于“善”而生。在恶没有出现之前,没有善这回事。我们常说自然经济下的农村村民…“淡泊名利,相互礼让,和睦相处,世风纯朴”,甚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样一种“清平”社会…。但这些都不是善,而是一种“不得而为之”的生存方式。这样的社会形态没有时间,只能长期停滞在凝固的同质性共同体中…
康德对这类所谓充满“善良”社会的“人”有这样一个形象描述:这是一种和谐、安逸、满足各彼此友爱的“阿伽底亚的牧歌式生活世界,人们如果像他们所畜牧的羊群那样的好脾气,就不会比畜类更高的价值…”。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恶的存在,不但无法达到善良,而是长期停滞在这种类似的“畜类社会”…
人类毕竟是从动物界进化而来,只是后天的文化培育或熏陶才早就了“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这样一种“怪物”。在“觅食、寻偶”等本能的强烈驱动下,唤醒他们的全部能力,驱使他们克服懒惰,通过渴望荣誉,权力和财富去追求地位。这些“恶”表现出的“形式”…就是贪婪欲望,无情的追逐名利,疯狂的占有财富和权力。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人类一切优秀自然才能将永远沉睡,得不到发展。康德又举例说:
树木,只有在茂密森林中,各为争取阳光而竞相生长,才能长的高大笔直。如果孤零零的生长在空旷土地上,让它任意生枝,就反而生长的低矮弯曲…。
这就“恶”推动历史发展动力的人性原理。所以,人类的历史必然是从“恶”的开始,它的表现形式就是无情的竞争,实现利益最大化。虽然人类这些“恶”的表现形式是贪欲,攫取,互损,但正是从这里起步,通过制度,文化(包括道德,司法,审美)逐步克服这类“恶”的泛滥,逐步走向法治,自由,平等和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