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房记——就算猜得到开头,你也猜不到结局
对于天生睡渣,如果精心培养睡眠习惯,甚至可以看起来作息有规律、睡得非常好。
就好比饭渣娃就算养成了好好吃饭的习惯,但凡遇到芝麻点儿大的不舒服,第一反应肯定是没胃口。
我家,有两个大睡渣:昀儿,还有他妈。
欲速则不达(子还曰过:欲速则不达)。昀儿先是在几周的时间跨度里参与了各种布置,慢慢地习惯了“这个房间就是我的”这个概念。
然后在搬进去之前的几天,他还和我一起测试了几轮语音监视器(就是单向对讲机),确认了他在自己房间里哪怕轻轻哼一声,我在主卧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他表示此物甚好、甚好。
机智的我还考虑到了他半夜可能会起来找我,在房间角落装了一个感应灯(此处伏笔)。只要他下床往外走,灯就立刻亮起来。
总之,就是打消一切疑虑,扫清各种障碍,但又保持平常心,不强求结果。
我们说好了,想要妈妈或者爸爸陪睡,随时开口即可,半夜也没问题。陪整夜还是陪到睡着就走人,随你定。
五周来他一共喊我陪过两次。我每次都毫无二话。
正因为如此,他才觉得实在没啥必要非要耗着一个来回翻滚不好好睡觉的睡渣妈陪睡。反正随叫随到,有啥稀罕的。
说白了,分房睡觉这件事,与生活中其他的探索活动没有什么不同,就好比去一个新的活动场馆,或者去上幼儿园。
杯子理论是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装满爱的杯子,每过一会儿就会消耗掉一些爱。杯子快要空了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到紧张、焦虑、难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回到你身边,以期把“杯子”装满。
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杯子很少会完全空掉,即使偶尔空了,也会很快斟满;而如果杯子长期保持空空如也,孩子也许会从“无理取闹”中抽离出来,而接近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了。
换成人话来说,就是想要孩子去探索去尝试,基本只能从增加安全感这方面下手。
但是反过来并不总是成立,也就是说并不是提供安全感就一定能收获一个“勇于尝试”的娃。还是那句话,人不是电脑,并不是给定输入就一定能有指定输出的。
岂止不一定能有指定输出,还会有出其不意的输出。
我今晚是顶着黑眼圈写的稿,因为昀儿昨晚做噩梦惊醒不敢睡回去了。
你猜做了啥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