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房记——就算猜得到开头,你也猜不到结局

对于天生睡渣,如果精心培养睡眠习惯,甚至可以看起来作息有规律、睡得非常好。

但其最大的特点不会变:睡眠质量极易受影响,一点儿不对劲都没法入睡,一点儿动静就得醒。

就好比饭渣娃就算养成了好好吃饭的习惯,但凡遇到芝麻点儿大的不舒服,第一反应肯定是没胃口。

我家,有两个大睡渣:昀儿,还有他妈。

以前两个大睡渣共享一个193.04米宽的King床。
平心而论,还是有点挤。每晚我入睡前翻身吵醒昀儿五六次,他凌晨翻滚踢醒我十五六次。这还没说半夜他时不时要上厕所、我也时不时上厕所的事。
大约三四个月前,我开始琢磨给他分出去。迄今为止,他在自己小屋睡觉五个礼拜了。

欲速则不达(子还曰过:欲速则不达)。昀儿先是在几周的时间跨度里参与了各种布置,慢慢地习惯了“这个房间就是我的”这个概念。

然后在搬进去之前的几天,他还和我一起测试了几轮语音监视器(就是单向对讲机),确认了他在自己房间里哪怕轻轻哼一声,我在主卧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他表示此物甚好、甚好。

机智的我还考虑到了他半夜可能会起来找我,在房间角落装了一个感应灯(此处伏笔)。只要他下床往外走,灯就立刻亮起来。

我还改动了一下他的枕头。原本的状态过于饱满,我拆开了一个小口,掏掉了几乎一半的填充物。缝合后,又在中心缝了两个小短横,形成中间略微凹陷的状态(如下图)。样子粗糙了些,但是套上枕套就看不出来了。大脑袋娃表示这枕头契合度满分,十分满意。

总之,就是打消一切疑虑,扫清各种障碍,但又保持平常心,不强求结果。

我们说好了,想要妈妈或者爸爸陪睡,随时开口即可,半夜也没问题。陪整夜还是陪到睡着就走人,随你定。

五周来他一共喊我陪过两次。我每次都毫无二话。

正因为如此,他才觉得实在没啥必要非要耗着一个来回翻滚不好好睡觉的睡渣妈陪睡。反正随叫随到,有啥稀罕的。

说白了,分房睡觉这件事,与生活中其他的探索活动没有什么不同,就好比去一个新的活动场馆,或者去上幼儿园。

大脑天生喜欢安全,小娃总要先确保岁月静好、爸妈仍然爱我,才能放心地开始探索。有一个心理学模型,名为“安全圈”(下图出自《教养安全圈》),与各大育儿书常提到的“杯子理论”乃是同源之水。

杯子理论是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装满爱的杯子,每过一会儿就会消耗掉一些爱。杯子快要空了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到紧张、焦虑、难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回到你身边,以期把“杯子”装满。

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杯子很少会完全空掉,即使偶尔空了,也会很快斟满;而如果杯子长期保持空空如也,孩子也许会从“无理取闹”中抽离出来,而接近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了。

换成人话来说,就是想要孩子去探索去尝试,基本只能从增加安全感这方面下手。

但是反过来并不总是成立,也就是说并不是提供安全感就一定能收获一个“勇于尝试”的娃。还是那句话,人不是电脑,并不是给定输入就一定能有指定输出的。

岂止不一定能有指定输出,还会有出其不意的输出。

我今晚是顶着黑眼圈写的稿,因为昀儿昨晚做噩梦惊醒不敢睡回去了。

你猜做了啥噩梦?

家里的灯都变成了感应灯(前文有伏笔)。它们会自己突然熄灭,真是太吓人了!呜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