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一下,马上加价:这样的网约车真是我们需要的吗?
切身感受:年根临近车难叫。以往只是在早晚高峰出现打车难情况,最近成了普遍现象,用“滴滴出行”打车,不仅成本动辄翻番,而且接单等待时间明显变成,甚至时常周边无车。
由于本人居住的小区离最近的地铁站有4公里的距离,虽然有小区班车,但僧多粥少,而公交只有一趟,所以经常选择滴滴快车来解决小区到地铁站之间这个路程。平时通过滴滴叫车大约10元车资,而近期价格波动较大。
也不是没考虑过当下很火的共享单车,可是大冬天的、4公里路程,加之早上时间如金,骑车出行也绝非易事。
1月20日早上从家里选择乘坐滴滴快车到地铁站,在并没有选择加钱的情况下,结账时发现车费显示加价一倍,到地铁站总共花费21.2元,当日晚上返家再次选择滴滴快车,约莫19点30多,已显示要溢价2倍,接受后还是无车接单,于是选择在附近餐馆吃完饭再回家,等候一个小时还是没有降价,加价到30多才能有人接单,达到平时价格3倍,而且司机远在5公里外,最后还是取消订单,搭上碰巧遇到的空驶出租车,车资15元。
当年的心情真是日了狗了:需要网约车平台做什么呢?还不直接上街拦车碰运气!
于是这两天出行再选择滴滴叫车,都要先看一下价钱,价格翻倍就不会搭乘滴滴。
从家到地铁站只是上班征途的第一步,家离公司40公里,地面交通路况隐患大开车不现实,搭上了地铁后又还需1个多小时才能到公司,而且地铁上人非常挤,本身已是很辛苦,所以一旦家与地铁站之间的上下班通勤体验太差,会严重影响一天的心情和战斗力。
其实在2016年用滴滴叫车最便宜的时候家和地铁之间只要7、8块钱,而且订单几乎随时秒接,滴滴和优步合并之后,涨到10、11块钱,到了2017年,快车的价格已经跟出租车持平甚至超过,最高时达到23块钱。
本人曾经在车上和滴滴司机聊天中得知,其实滴滴涨价,司机几无得利,比如原先车资8元的单司机得6元,车资涨到10元后司机仍还是得6元,只是平台的抽成提高了。而且“原先是早晚高峰会出现车费加价的情况,最近每天70%~80%单都是加价”,其实春节里加价很合理,司机放弃团圆和休假仍在出工,就应该多拿钱,大众也基本都接受,但还没到过年就打车难,究竟是哪个环节“堵”了?
滴滴司机们普遍也都是有怨言的,所以很愿意“爆料”。有个司机说,原先的任务奖励早就没有了,很多滴滴司机因为挣不到钱都不干了,现在任务奖励变成价格加倍奖励,只有通过这种涨价才能让滴滴司机挣点钱。
媒体也援引业内人士的分析指出,去年十月陆续出台的网约车新政导致车辆减少,返乡潮催化司机离开网约车平台也导致了节前“打车难”出现。
可是本人还是有点不理解,司机过年回家年年都如此,不是因为出现了网约车平台之后这一现象才出现。如果说年年春节前后都会出现打车难,那么现在有了网约车平台之后不仅打车难了,同时还得承受高价。按说,网约车、出租车改革应该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改革红利,可现在却越改越贵,且打车难重现,这显然不是人们需要的和期待的结果。
在滴滴和快的合并,日后滴滴又和优步中国合并,等于说现在的网约车平台其实是一家独大,而这热议滋生“垄断思维”。听到有媒体揭秘,最近打车难与打车贵还与“派单逻辑”密不可分,在滴滴派单逻辑下,接入滴滴的司机按兵不动、坐等乘客不断提高小费的心态比较普遍,最终结果是乘客反复加价才能叫到车。
“加价”增加叫车成功率,这个多出的钱叫作“调度费”,可是“调度费”的标准如何,并没有统一的口径,这笔钱的去向也不明朗,叫车人并不清楚,恐怕连网约车司机也不甚明了,尤其是司机若并没从中得利,不会助长他们服务的积极性,不顾法理的“加价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变相涨价”。
去年12月,北京市发布了《网约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细则》,除了“京车京人”的规定,还规定网约车司机的驾驶证件需为北京市核发,而且车辆的排量(5座三厢小客车排气量不小于1.8L)、轴距(不小于2650毫米,含新能源车)也做了明确规定。由于现在还处于5个月的政策缓冲期内,大规模的网约车司机离职潮尚未出现,将落实后势必使得网约车数量锐减,届时才是最严峻的时候。
宝宝心里苦,宝宝住得离公司远,宝宝是不是换个离家近的公司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