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解周易:
《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两书是在以“经传合观”的纲领下融合“经传分观”的理路。
李守力:
2009年—2015年,梳理历代易学著作1500多种,历时六年写作,总结三十年易学研究成果,独立完成230万字的《周易诠释》(三卷)和《周易密钥》(二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
轻松学《易经》
《周易诠释》:剥卦第二十三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剥卦上艮为手为果蓏(果蓏luǒ ,植物果实之统称),下坤为柄,剥卦象征手执把柄击落树上的果实。《庄子·内篇·人间世》“夫柤(楂)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曳)”,《国风·豳风·七月》“八月剥枣”,这两处的“剥”都是扑打击落果实的意思。○清·马国翰辑本《归藏易》:“仆,黄宗炎曰:剥为仆。”阜阳汉简《周易》剥作仆。今本《旅》之六二曰:“得童仆”,帛书《周易》作“得童剥”,剥、仆音近互通。尚秉和《周易尚氏学》曰:“《归藏》作仆,仆与扑通。”○《序卦传》:“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经过贲卦的文饰,亨通到了尽头,就应该有所剥蚀了,故受之以剥卦。剥是剥蚀,这是剥、扑的引申义。○剥卦卦爻之象,有阴气递增、阳气被剥蚀殆尽之象,象征剥落之意。亦是小人害于君子之象,故君子应暂时退避,不宜有所前往。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彖传说:剥,剥蚀,柔顺改变刚强。不适宜有所前往,因为小人的势力在增长。顺势而制止,是观其卦象的结果。君子重视消亡、生息、满盈、虚亏,因为那是上天的运行法则。○郑玄曰:“阴气侵阳,上至于五,万物零落,故谓之剥也。五阴一阳,小人极盛,君子不可有所之也,故不利有攸往也。”柔变刚,即阴气侵阳。小人长,即五阴一阳,阴代表小人,阳代表君子。○顺而止之:观剥卦之象,下坤顺而上艮止。王弼曰:“所以顺而止之,不敢以刚止者,以观其形象,坤顺而艮止也。”○消息盈虚,谓消亡、生息、满盈、虚亏。剥卦蕴含着大自然盛衰互转之哲理。象传说:山体委附在地面,是剥卦的象;君上由此领悟应当厚待百姓以保国家稳定。○山附于地,高山颓落而委附于地面,今谓之山体滑坡。当山体下面存在软弱地基时一旦逢大雨侵蚀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这正是山地剥卦的象。上卦代表国家上层建筑,下卦代表民众和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国家必须厚待百姓,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此才能保证上层建筑的稳定。○安宅,《诗·小雅·鸿雁》有“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安宅即安居,剥卦《大象传》引申为国家政权,今名之为“上层建筑”,仍与“安宅”用法相似。○易以初爻为足趾,又坤变震,震为足,故曰“剥床以足”。○阴小人剥蚀阳君子为蔑贞。蔑,帛书《周易》写法是(哉去掉口)下从目、巾,于豪亮《帛书周易》以为是幭之或体,幭miè ,古代车前横木上的覆盖物,幭有覆盖的意思。蔑、滅、幭均从戌,每到戌时太阳必没落,戌有没灭义。蔑,同滅,蚀灭、消灭。○床,原字为牀。帛书《周易》作“臧”,臧、牀,皆从爿,爿为牀的本字,臧、牀音近互通。臧通藏,晚上卧床睡眠为藏,动物冬眠皆隐藏也,故臧通牀。剥卦下坤,互体坤,《说卦传》“坤以藏之”,故坤为藏为牀。于省吾先生考证:“甲骨文偏旁中的
字,象牀形,故疒(疾)字从之。”卜辞“疒(疾)”字以人躺在牀上、旁有小点表示出汗来会意,本应作
,为书写方便而竖写作
。
甲骨文“爿”是有牀脚、牀面的象形,应契刻之便竖书作 “爿”,当为“牀”的本字;后于“爿”旁加“木”,以明示其制作材料为木头。《说文》:“牀,安身之坐也。从木,爿声。字亦作床。古闲居坐于牀,隐于几,不垂足,夜则寢,晨兴则敛枕簟。”甲骨文(“宀”下“爿”)字形表示屋子里有床,裘锡圭认为其字义当与“寢”字相近(“寐”也是“宀”下“爿”字形)。(“宀”下“爿”)字,同时画出俯视而见的长方形“牀面”和侧视而见的“牀足”之形:
正乙(《乙编》6491+6679)
《广博物志》:传说神农氏发明床;少昊始作箦床;吕望作榻。汉刘熙《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牀。牀,裝也,所以自裝载也。”《初学记》卷二十五引汉代服虔《通俗文》“床三尺五曰榻,板独坐曰枰,八尺曰床。”汉代的一尺23.1厘米,故汉代的床长约185厘米。中国最早的床的实物是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彩漆木床。该床长218厘米,宽139厘米,六足,足高19厘米,床面为活抽屉板,四面装配围栏,前后各留一缺口以便上下。床身通体髹漆、彩绘花纹,工艺精湛,装饰华丽,说明床当时已经普及。
湖北荆门包山还出土了战国可折叠的木床,床体由两个木框组成,中间用钩状栓钉结合。这种结构在古代家具中是很少见到的,当时民间只能用更简陋的竹床。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爰书封诊式》记有一则案例,勘察被盗现场时有以下记录:“内中有竹柖(竹床),柖在内东北,东、北去廦(墙壁)各四尺,高一尺。”早期的床,也是中国由席地坐卧的习俗走向高形家具的证明。
我们根据出土的床的实物结合甲骨文得出《周易》时期床的形状如下所示:
商周时期的床只有床足和床身两部分组成,因为床高不会超过战国时期的19厘米,所以只有床足而没有床腿,故《周易》剥卦六二“剥床以辨”只能是指床身(床板),由于不知西周床体的结构,古今易学大家对六二“剥床以辨”的解读各执一端:东汉郑玄曰:“足上称辨,谓近厀(膝)之下”,虞翻曰:“指间称'辨’”,崔憬曰:“辨当在笫足之间,是床梐也”,王弼:“辨者,足之上也”,唐孔颖达曰:“辨,谓床身之下,床足之上也,足与床身分辨之处也”,今人陈鼓应从之曰:“辨,当指床腿与床架衔接处的榫头”,宋程颐:“辨,分隔上下者,床之干也”,床干即床柱,朱熹也持此议,王夫之、来知德从之,今之学者刘大钧《周易古经白话解》初从之,后在《周易概论》增补本曰“'辨’字,似当为'徧’”。苏东坡:“'辨’,足之上也,床与足之间”,胡煦:“辨,床之面也,即平也。平辨通声,古原通用。”俞樾训辨为胖,又将胖解为肋侧的薄肉。尚秉和:“辨为端。端,首也。剥床以端,是剥及床头也”,黄寿祺、张善文、南怀瑾、徐芹庭从之。金景芳对“辨”语焉不详,只说“辨是床体的一个部件,床藉以分割上下”,今之学者廖名春释床为“壮”,释“辨”通半,半义为中,吕绍纲认同之。李镜池:“辨,王引之《经义述闻》借为蹁,声通。蹁,膝头也”。高亨:“辨读为牑,床板也”,唐明邦、余敦康从之。依据甲骨文和考古资料可证“辨”指床面。高亨释“辨”为牑(biān)即床板是正确的。辩、面、牑、板,四者音近义通。辩,《史记·五帝纪》“辨于羣神”,《尚书·舜典》“徧于羣神”,《礼记·曲礼》“然后辩肴”,《注》:“辩音徧,义同。又与蹁通。”《集韵》:“蹁或作徧。又与偏通。”《集韵》:“偏通作徧。”《史记·五帝纪》“辩秩东作,辩秩西成”,《尚书·尧典》作“平秩东作,平秩西成”,故“辩”通“平”。故此处释“辩”为牑十分得当,只有牑(床板)遍及全床,也是平面的。○前已论证,床辨即床牑,床板。六二阴柔虽然中正,但是上无应无承,故与初六面临同样的局面,相继为阴所剥,故曰“蔑贞凶”。○《周易》的作者使用“辨”这个字大有深意。初爻以足,象征国家的群众基础(民),二爻以辨,象征国家的干部基础(吏)。辨,《说文》“判也。”《周礼·天官》“弊群吏之治,六曰廉辨。”《注》:“辨,谓辨然于事分明,无有疑惑也。”可见“辨”与官吏对应。○未有与也:阴阳相应为有与。咸六爻皆应,彖曰“二气感应以相与”,艮六爻皆不应,彖曰“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汉熹平石经《周易》:“六三剥无(咎)六四剥床以簠”,无“之”字;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曰:“六三剥无咎(一本作'剥之无咎’非)”;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六三剥无咎”,也无“之”字。尚秉和从之曰:“'之’乃从《象》辞之衍。”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说:“无之字是对的。……如果有之字,之字作代词则必有所指,与整个文义相违。”○六三与上九相应,故只是止于本爻而无剥阳之势,此与初、二、四上下三个阴爻剥阳不同道也,故曰“失上下也”,六三无所剥,故剥后当无“之”字。○肤,繁体为“膚”,阜阳汉简《周易》作“父”,熹平石经《周易》作“簠”。父、簠fǔ,皆为同音假借,“膚”为本字。(笔者认为,古代圣贤传道重视口传心授以声取义,故常借用同音字,而传本《周易》大都是本字,故须以传本为准。)熹平石经《周易》用“簠”符合卦象,六四动,上卦艮变离,艮为果蓏、五谷,离“其于人也为大腹”。簠为西周盛放五谷的祭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上下形制对称扣合成一体。故簠外刚实而内空虚是离卦的象,与人的腹腔相似。肤,正体“膚”,从虍、胃。“虍”(hū)是虎文或虎皮,“胃”是消化五谷之脏(藏),《黄帝内经·灵枢》“胃者,五谷之府。”虍、胃相连即皮包五谷之脏,这与簠的性质十分相似。肤、簠都符合离卦的象。○古代的牀只有床足和床板两部分,初、二爻已将其剥蚀殆尽。故六四开始剥蚀床上的主人。《周易正义》王弼曰:“初二剥床,民所以安,未剥其身也。至四剥道浸长,床既剥尽,以及人身,小人遂盛,物将失身,岂唯削正,靡所不凶。”孔颖达疏曰:“四道浸长,剥床已尽,乃至人之肤体,物皆失身,所以凶也。”六五:象鱼之贯串成列统领众宫人受宠于君王,没有不利。○剥卦各爻始终不离剥的主题,六五亦然。六五与上九相承比,故不剥阳,而初至四全阴欲剥上九之阳必须都要经过六五,六五为天子位,柔爻居之必为后宫嫔妃也。故曰“以宫人宠”。○六五动,上卦艮变为巽,巽为鱼,又为绳直;下卦坤为众,把众鱼用绳穿在一起,故曰“贯鱼”(见《周易密钥》“周易卦爻辞里的'鱼’”),于此可见《周易》观象系辞之妙。○六五爻是君子应对群阴剥阳的最高化境,后宫有贤德之皇后,朝堂必有英明之君主。今谓之“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通常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上九:硕大的果实不会被吃掉,君子得到了车子,小人剥蚀房子。象传说:君子得到了车子,实为百姓所承载。小人剥蚀房子,最终不能施用。○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此三句皆是观象系辞所得,前两句言本卦系辞,后一句是之卦(变卦)系辞。硕果,帛书《周易》作“石果”,硕、石上古音同为禅母铎部。上卦艮为石为果蓏,艮卦主爻为上九,易以上爻为头,硕,从石从页,页即头(頭),可见“硕果”最贴近卦象。因上九与六五相比,与六三相应,象征君上与王后琴瑟和谐,且下有忠良辅佐,群阴无法剥阳矣,国家权力(硕果)不会被吞噬掉,故曰“硕果不食”。易以阳爻为君子,阴爻为小人。上九阳爻下临群阴,即下临坤卦,坤为舆,为众,为民,象征君主乘舆,舆就是民众,故象传说“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君主安危在于民众。《荀子·哀公》篇“孔子曰: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上两句言剥本卦。“小人剥庐”言剥变卦:上九爻动,上艮变坤。盖艮为门阙,引申为房庐,艮卦上刚爻象房顶,艮变坤,房顶被拆矣。此处“小人”并非指初至五的五个阴爻,而是指上九爻自变,象征君上自我剥蚀昏庸堕落,于是奸贼乘虚而入祸乱国家也。如果君上自守其刚健之德,绝无“剥庐”之患也。所以一个国家政权瓦解的根本原因一定是来自其内部的剥蚀,正如佛陀在《莲华面经》所说:“阿难!譬如狮子命绝…所有众生不噉食彼狮子身肉,唯狮子身自生诸虫,还自噉食狮子之肉。阿难!我之佛法非余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犹如毒刺,破我三阿僧祇劫积行勤苦所积佛法。”○朱熹《朱子语类·易十三章》曰:剥之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其象如此,谓一阳在上,如硕大之果,人不及食,而独留于其上;如君子在上,而小人皆载於下,则是君子之得舆也。然小人虽载君子,而乃欲自下而剥之,则是自剥其庐耳。盖唯君子乃能覆盖小人,小人必赖君子以保其身。今小人欲剥君子,则君子亡,而小人亦无所容其身,如自剥其庐也。且看自古小人欲害君子,到害得尽后,国破家亡,其小人曾有存活得者否?故圣人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若人占得此爻,则为君子之所为者必吉,而为小人之所为者必凶矣。其象如此,而理在其中矣。却不是因欲说道理而后说象也。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此言阴气剥蚀阳气之初,任何一个事物毁坏的内因都是根基不牢,故易曰“剥床以足,蔑贞凶”。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此言阴气已将阳气的基础剥蚀殆尽。因为古代的牀只有上下两部分,故初二两爻皆言“蔑贞凶”,以此象征国家的根基,根基毁坏上边也就歪了,故曰“蔑贞”,蔑贞即灭正。初爻以足,象征国家的群众基础(民),二爻以辨,象征国家的干部基础(吏)。六三:剥,无咎。——此言阴不能剥阳,何也?虽然根基被毁,然则君上(上九)与六三相应,象征君上重新得到民心,根基有所复兴也。六四:剥床以肤,凶。——此言阴气剥蚀阳气最危险时刻,灾难迫近之时。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此是君子应对群阴剥阳的最高化境。俗语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通常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明君忠臣必有贤妻,贤德之妻可避免君主剥蚀为昏君,如长孙皇后贤淑佐李世民,刘秀之妻阴丽华谦德可风,马皇后与朱元璋同甘共苦,她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坤载万物,德合无疆”(长孙皇后幼年卜命谶语)的伟大女性。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此言阳气本身守正则无忧也,守正体现在上九与六五相承比,与六三相应,此象征君上家有贤德之王后,下有忠臣辅佐,故国家政权(硕果)不会被吞噬。君主的安危系于百姓,百姓承载君主,此“君子得舆”也。“小人剥庐”言君主自剥蚀,奸贼遂乘虚而入祸国殃民,其自身也必将破国亡家而亡身,故曰“终不可用也”。以上系辞道理全部由卦象爻象得出,是象数自有其义理也,象数与义理本为一体两面,非为说道理而后说象也。先儒或偏执于象数,或偏执于义理,皆是不明象数义理本为一体故。数字卦最早一次发现,是北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中一件方鼎的铭文。铭文除数字符号外计五十五字,依据李学勤释文如次:
中作父乙方鼎
西周昭王十六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为公元前980年,邵雍《皇极经世》为公元前1037甲辰年)昭王南征伐楚荆,以中(人名)为先锋,中完成了使命。十八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为公元前978年,邵雍《皇极经世》为公元前1035丙午年)年末闰十三月庚寅日,昭王在寒地驻军并接见了中。昭王命令太史赐给中
(或为(裘鬲))地的领土。昭王对中说:“中啊!当时
人归入我朝,自献于武王做臣子。现在赐给你
土,作为你的采邑。”中为了报答昭王的赏赐,制作了肆祭父乙的尊鼎。太史通过揲蓍占筮预测中治理
的未来:
人希望(《尔雅注疏》:尚,庶几,心所希望也)能臣服于中,七八六六六六(按《周易》为剥卦),八七六六六六(按《周易》为比卦),即遇剥(本卦)之比(之卦),五、上二爻变。
《左传》、《国语》并无二爻变筮例。朱熹云:两爻变,则以本卦二变爻占,仍以上爻为主。经传无明文,以例推之当如此。我们看方鼎铭本卦是剥,两变爻是: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说:“方鼎铭载中受昭王恩宠,赐以采地,占问当地之人是否臣服,这用上述《周易》爻辞来占,再合适也没有了。剥六五爻辞云受宠得当,无所不利;剥上九爻辞又说君子居之,民赖以安,如得乘车舆,与命辞对照,也是大吉大利。中把这一占筮铸于彝器,是合乎情理的。”“当然,方鼎铭没有明言《周易》,无法绝对判定用的是《周易》,不过用《周易》解释竟如此合符,恐怕不是偶然的。由此看来,《周易》的经文确可能在周初业已存在。”观剥卦与比卦《大象传》,其与中方鼎的内容更是契合无间。剥卦象传说:山体委附在地面,是剥卦的象;君上由此领悟应当厚待百姓以保国家稳定。比卦象传说:地上有水,比卦;先王由此领悟以封建万国、亲近诸侯。中建立
之初要厚待
国的百姓,以保国家稳定,这与剥卦的《大象传》“厚下安宅”正对应。在中方鼎铭文中,昭王追述先王“兹
人入事,锡于武王作臣”,颂扬先王武王之盛功,当年武王克商,有六百五十二诸侯国归附周朝,这与比卦的《大象传》“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相应。
中方鼎铭文与剥、比二卦《大象传》的符合程度远胜于剥卦六五、上九爻辞,这说明《大象传》西周初年业已存在。《左传·鲁昭公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此处的晋侯是晋平公,他派遣韩起(谥号宣,史称韩宣子)聘鲁,一是此时鲁昭公刚刚即位,晋国作为盟主理应要去祝贺,二是韩起新官上任代替赵武管理晋国事务,也要到鲁国亮个相。根据《周礼·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大史有藏书之职,故韩起在大史处观书。从《左传》《国语》筮例看,《周易》古经当时为各诸侯国所具有,韩起没有必要到鲁大史处观览,更不会为之赞叹。由于孔子“述而不作”,故《易传》只是孔子所编辑,很可能《大象传》《彖传》《象传》的内容就是《易象》,因为《大象传》《彖传》、《象传》都是通过“观象”解析《周易》经文的,而且从其内容可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如剥卦、比卦“上以厚下安宅”、“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正是如此。神秘的《周易》经文是由《易象》得出的,故《易象》不在列国流传,鲁国为周公的封地,有保存《易象》之职。其他诸侯国仅有为《三易》通用的《说卦传》等文本,唯独没有《易象》,此韩起所以特意观览而赞叹也。鲁昭公二年为公元前 540 年,时孔子12岁。此类《易象》文献为鲁国所专藏,“周礼尽在鲁”为孔子成长为圣人提供了文化基础,晚年的孔子开始系统地研究周易,盖因《易象》之书而领悟《周易》真谛,于是与史巫之易“同途而殊归”,实现了象数与义理合一的《周易》圣人之道。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诠释》,最新修订日期为2019年9月25日 ,为文化传统平台(微信ID:wenhuact)原创发布,本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