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了50个微信群,我才明白这4个人生真相

带你解读职场,与我一起成长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被微信群聊“绑架”的经历:

每天起床掏出手机,微信图标右上角的消息提示红点,一定是三位数;

作为资深强迫症患者,每天光是翻阅未读消息,就耗干心力;

再一看到群里@自己,几乎光速打开,生怕手慢错过一个亿;

结果点进去:

“请群友们,帮忙给5号宝宝投一票……”

“集满88个赞,就可以免费领一辆脚踏车,请大家帮我点个赞……”

“我在拼多多参加一个团购,一箱卫生纸只要9.99元,是真的,麻烦帮我砍一刀……”

不是漫天的小广告,就是“票票都是真情”的拉票喊话,又是自作多情;

一整天里,已经数不清地手滑打开群聊,却在刷完后一次次陷进光阴虚度的焦虑中。

这些躁郁的经历,你都有吗?

我都有。

2020年中,打着“给自己解绑”的名义,我“斗胆”退了50个群。

没想到,这一别江湖,更加体味到了江湖的滋味。1

你强大了,你就是人脉

50个群聊里,有几个是“学术大佬群”。

当初入群,也是诚惶诚恐,群里偶尔露个脸,也是再三组织语言,生怕说错了话留下纰漏。

没过多久,看“大佬”们也有一搭没一搭,就索性“潜水”。

后来,群组里逐渐划分为鲜明的三派:

一派“至尊大佬”,人狠话不多,一出场就千呼百应;

一派“优秀课代表”,学术加持,马屁拍得精而准,;

一派“跪舔粉丝”,捧场给力,一波波地刷起存在感。

相比之下,自己学术不精,又笨嘴笨舌,只能无人问津,“泯然众人矣”。

果不其然,退群后,并无两样。

江湖依然精彩,波澜不惊,逗哏捧哏,自得其乐。

残酷的是,世界竟然从未发现,原来你曾来过。

是很残酷,但也真切。

有句话说得好,“你把人家当人脉,人家把你当头像”。

李嘉诚也曾这样告诫年轻人:

在你还没有足够强大、足够优秀时,先别花太多宝贵的时间去社交。

像《非你莫属》“90后”小伙自称认识董明珠、俞敏洪一众大佬,现场打电话却无人接听,也是啪啪打脸。

所以一切的前提是,你不能太差,你对别人有对等交换价值。

不然,所有的人脉,不过是弱者的海市蜃楼罢了。

2

在乎你的,要么爱你,要么爱你的价值

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先发现我退群的是商场导购 。

先前买买买“失心疯”,被不少导购拖进了“优质客户群”,定期发送新款,线上订购也是图个方便。

打算销声匿迹后的第三天,打开微信:

“好久不见,看你不在群里,这一季适合您的新款,我单独发图给你哦!”

“亲爱的,夏季促销就这几天,看我朋友圈,有喜欢的给您留着!”

那一刻,真不知道是欣慰还是心酸。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霍曼斯,在他的“社会交换理论”中这么说道:

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成年人的时间那么宝贵,没人会在没有价值的人和事上白费功夫。

你对别人多“有用”,别人才会对你多“用心”。

退群一个月,私聊我的,还有一个之前并不熟络的朋友小米。

“看你不在群里了,没事吧?”

就一句简单的问候,不知怎的,却特别触动。

和小米其实也不过几面之缘,没想到,倒是被记挂着。

退群之后,少了一群人热闹的狂欢,反而能静下心神,慢慢看清周遭的虚与实,真与假。

就像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所说:“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一定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反倒并不显得像朋友。”

认清之后,对朋友的定义,比原本宽泛包容了不少。3

人,真的不需要相互理解

私下里,和朋友苏苏聊起过退群的事。

她也苦不堪言:

“被干微商的同学拉进了个带货群,天天发,天天@,烦都烦死了!”

我打趣地提醒她,可以“删人退群,落得清净”。

苏苏却一言难尽的脸色,“那多不好,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每次聚会,苏苏都会跟蹦豆子似的数落群组的奇葩事,但也纯属发泄。

第二天,她该点的赞,该追的评论,一个也不会少。

起初,我也劝她何必如此劳心,后来渐渐悟出来,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何况是两个人的想法。

看过这样一句话:

真正的理解,是建立在经历相同的基础上的。

来自完全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的人,又怎么能做到感同身受呢?

正如《我的前半生》一对好闺蜜罗子君和唐晶。

一个家庭主妇,一个职场精英,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

子君未必能懂唐晶为何一心拼搏事业当女强人;

唐晶也未必能懂子君为何安心在家“洗手作羹汤”;

可她们却能彼此尊重,相互体谅。

如果“人生悲欢并不相通”,那不如静静陪伴,不吵不闹,不加干涉。

后来,苏苏继续吐槽。

我也继续听,却不再唠叨了。

成熟之后,允许他人存异,不再勉强求同。4

人生的路是多选,但你只能单选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的原话: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两者之间,必有取舍。

曾经也是一度奢望看尽世界繁华,渐渐才发现,做人心不能太贪,欲不能太满。

人生一世,浮浮沉沉,带着使命而来,随着这烟火而去。

到最后,无非都是在做“减法”,在岁月洗礼中寻得内心一处清明。

有很长一段时间,阴差阳错成了几个大群的群主,成日呼朋唤友,也是好不热闹。

偶然一次,和老师闲聊。

他随口一问,“最近都看了些什么书?译了什么稿子?”

心猛地一颤,应声不了。

这才晃过神,原来,大半年的时间,疲于奔命地张罗着组局活动,内心世界一片荒芜。

那个时候,才猛然懂得杨绛先生的话: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退群后的日子,少了些觥筹交错,少了些虚情客套,倒是换来了不少独处思考的时光。

闲时泡壶茶,养养花,看看书,写写字,离喧嚣的人群越来越远,离真实的内心越来越近。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懂得取舍,方能从容。

尝遍百味后,不妄求不妄做,但求心安。

退群一个月,感觉世界果真清净了不少。

也发现,有些恐惧,只是无谓的担心。

挂记你的,依旧挂记你;

不在意的,依旧不在意。

江湖还在,你只是选择不在江湖而已。

很庆幸,就这样认清了自己,也很意外地更接近了生活的真相。

或许,这就是“壮烈”退群背后,最大的意义吧。

文 | 毒哥&喻子墨

在这里,毒哥和你聊聊职场那些事,一起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