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才是明朝灭亡的根源,或许我们高估了这门学问的地位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明朝官员臣属的帮助下,顺利地进入北京,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此处指大一统的天下)崇祯吊死煤山,至此,一统天下276年的大明王朝寿终正寝,宣告灭亡。
明朝的灭亡是三百几十年前华夏文明的一曲哀歌,此后几百年都不断有人在痛惜这一个最后的汉族封建王朝的离去,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在1944年就写下了那一篇传诵至今的经典文章--《甲申三百年祭》。
明朝灭亡的话题应该是所持有朝代中争论最多的了。(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不仅郭沫若先生,从1644年到今天,对于明朝灭亡的反思都从来没有停止过,明朝为什么会灭亡?拥有富庶丰饶的汉地十八省绝对控制权的大明王朝,怎么会赢不了蜗居东北一隅的满清?为什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天下灾害再多江南仍然富裕的明朝最后居然会没钱……。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后人对于明朝灭亡原因的莫大疑惑,也有很多很多人给出了答案,但这里面究竟什么才是明朝灭亡的根源呢?
个人认为是当时火爆一时,后来一度销声匿迹,最终享誉中外的“阳明心学”的出现,这才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我们先来看明朝灭亡时,明朝总体的社会经济情况。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的是明朝灭亡于小冰河时期导致的自然灾害。说那个时期天气寒冷,气候异常,灾荒不断,这些既导致了满蒙联盟冒险南下抢掠,同时也导致了西北中原各省的起义不断。
可是,我们要来总体的看一下明朝版图上的情况。当时的西北、中原一带确实灾荒很多,这导致出现了数量极其庞大的流民。然而,在大明王朝的东南沿海、西南各省以及广大的中国南方,灾荒不是说没有,但还不至于影响到更大层面的国计民生,如果能够货通天下,用这几个地区的物资去支援受灾严重的北方和中原地带,至少是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内外两方面的压力的。
我们再来看明朝灭亡时,崇祯皇帝所面临的困境。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所有贫困家庭的直接原因就是没钱,而一个国家也是一样,“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明朝那个勤政的崇祯皇帝,面对明朝末年的极乱之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肯定特别特别多,但极其棘手、极难解决、最为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没钱。
国家快亡了,皇帝从富裕的大臣手里居然募集不了几个钱,可不可悲?(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史载,在李自成东进北京期间,苦于无钱组织军队抵抗的崇祯曾经面向北京城里的权贵和富豪们集资,他当时可能在想,这些权贵富豪所有的机会和地位都是明朝政府给的,他这个天子亲自要钱,大家应该是会出血的。可是,事实给了他一记最响亮的耳光。那些后来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榨出无数钱财的权贵和富豪们,几乎无人慷慨解囊,很多人还直接哭穷,问皇帝要利益,就连皇帝的岳父周奎都遮遮掩掩,最后只捐出区区一万两银子,其中还有五千两是女儿周皇后给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据说,最后李自成在他们家搜出了白银52万两之多,其他珍宝无算(可能夸张了,但也说明了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阳明心学”和“心学”的区别。
我们现在说“阳明心学”,很多人以为就是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其实不然,王阳明只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是“心学”这个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但他真还不是祖师爷。
“心学”的思想祖师爷人们已经追溯到了张天师(俗名张继先,字闻嘉,号翛然子,承袭天师教法,序列天师第三十代,为宋徽宗时期的人),但由于这个人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又是宗教界人士,所以这种说法还是有人不太愿意认可。真正认可的“心学”祖师爷是南宋著名的学者,象山先生陆九渊,他的代表名言就是:“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在实践中,陆九渊才是“心学”的开山祖师。(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到了明朝,先后有陈献章、湛若水等学者补充完善“心学”。到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开始璀璨的崛起,他继承了先人的智慧,与陆九渊等先贤进行了隔空对话,最终创立了“阳明心学”,在“心学”前加上“阳明”二字,意在将王阳明的“心学”与之前的“心学”做一个基本的区分。
“阳明心学”的积极之处在于,他在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践,他不但强调人的主观意识的重要性,还要求“心学”必须要“致良知”,要“知行合一”,光想不做、光说不做是不行的,必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种400多年前的超前思想,哪怕对我们现代人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我们再来看“阳明心学”在明末的传播状况。
从宋朝至明朝乃至后来的清朝,显性学科一直都是“理学”,这种学说融洽了神权和皇权的关系,迎合了王权及贵族阶层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又设置了道德伦理标准,符合了广大人民的内心期盼,因此从程氏二兄弟和朱熹之后,这种学说一直被官方认证并推崇。
理学才是封建王朝的显学和主导。(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明朝建立后,明朝统治阶层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曾经严苛的管制社会思想,“理学”就更加被固化起来,于是就有了“片板不得下海”和严格的职业阶层划分(匠户、军户等等)这种违背社会理性的事情出现。民间则不断出现从事外贸(海盗、倭寇等)的人员,后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开始带来人口流动,一股活跃的风气开始自下而上在明朝版图中传播。于是,明朝的一些开明的学者,开始在其中寻求新的突破口,陈献章、湛若水等就是杰出的代表。
到了明朝后期,东南沿海一带的资本主义萌芽现象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不少蚕桑和纺织业方面的巨富(资本家),他们雇佣工人,启动规模生产,已初步具备近现代初级水平的工业模式。适当规模的工业生产带来的肯定就是相较于封建王朝更显自由的意识,更为主动的愿望以及更加自我的追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阳明心学”就喷薄而出。
但这种思想的出现,明显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当时的统治思想依然是“理学”,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这种强调“我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的自由、散漫极具自我意识的“心学”,显然不能够为统治阶层所接受。
事实上也是如此。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他徒弟王艮的弟子何心隐曾在万历初年火爆一时,他讲学、研讨“心学”的活动足迹遍布大明王朝的大江南北,在民间形成了一股可以影响张居正“一条鞭法”实施的力量。这就直接动了统治阶层的奶酪,最后的结果是张居正和万历皇帝祭出了屠刀,何心隐被杖毙于张居正的老家湖北,“心学”一度被压制到销声匿迹。
那么,“阳明心学”是怎么影响明朝并最终使其死亡的呢?
从上面几段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崇祯皇帝治下的明朝并非没有实力与农民起义军、满清抗衡,不说彻底慑服,最起码,这个王朝是有维持平衡的能力的。且不说明朝末年的文臣武将有很多可用之才,汉地十八省的财富总额也足够明朝玩久一点时间。
明朝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其实国力是不差的。(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可是,崇祯皇帝面对的是个什么局面呢?文臣纷纷跪拜敌酋,武将逐一拥兵自重,天下有钱却用不了几分,长城高耸却被屡屡攻破,为什么?还是孟老夫子说的那句话点中了根本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简而言之就是,明末崇祯皇帝手下的那帮臣僚和子民都不好带了,人心已经散了。
远点的我们不去比,就比较一下近点的。北宋灭亡后,南宋为何能够续命一百五十余年?无他,人心齐啊,程朱理学主导下的知识分子和天下苍生,一个个忠君爱国、奋起反抗,岳飞被害死也阻止不了人们护卫大宋之心,哪怕武将没用了,前线犒军的书生虞允文都能逼退金军,直接导致对方皇帝自杀身亡。即使到了南宋灭亡,钓鱼城还有孤军抗衡元军,文天祥还能留下浩然正气,崖山海战还有十万军民为大宋蹈海赴死。在明朝,你何曾见过这样的场面?不错,确实也有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但是要和宋末比起来,我说有多远差多远应该没多大问题。
崖山海战十万人同心为大宋而死,明朝是没有的。(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根源其实就在于“阳明心学”,这是导致崇祯皇帝手下的人心散尽的根本原因。“我心即是宇宙”,那你皇帝算哪门子天子,我自己也是天啊;“宇宙便是我心”,所以这天下也不是你皇帝的天下,我也有份,我愿意尊谁就尊谁,实在不行我自己来也行;“心即理”,那么“君臣父子”的可笑言论就可以休了,我自己做我自己的主,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天下!爱谁谁!“致良知”,那结合“心即理”的说法,这个良知不是你说了算,而是我说了算,要我打仗流血为了你,没门儿;“知行合一”,那就行了,我知道是以上的那些道理了,那么我就该逃避逃避,该投降投降,一切以自我、自由为主,也就是我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阳明心学”这样的思想,放在如今这工业和商业至上的社会,自然是利大于弊,其有百利可能还凑不齐几个“祸害”。但是,这种思想要是放在曾经思想禁锢、封闭艰涩、阶级和等级制度森严且分明的古代封建社会,先不说其适应程度和速度,单单就其冲击力和破坏力(因为还没有摸索出合理的设置标准)而言,都是封建王朝所无法承受之重。
于是,东南富庶而中央捉襟见肘;皇亲国戚、臣属和富豪有钱,而对朝廷却会一毛不拔;各地军阀林立而勤王之兵要么不去要么不使力气;镇压农民起义军也只是把他们赶来赶去,不来祸害我管辖的区域就可以,我还可以养寇自重;如果不是清廷强行剃发,激发东南一带人民对固有文化传承进行坚守的信念,清廷一檄而定天下并非没有可能;位高权重的洪承畴、吴三桂等一大票“贰臣”才会“光荣”地列于后世……。
应该也是感受到了“阳明心学”的可怕,继承明朝体制和文化的大清王朝才会将这门学问束之高阁,尽管有人给与了高度评价,也大多只是感佩王阳明的个人魅力,而并没有将其列为国家显学,终大清一朝,理学依旧是治国之根本,268年间从无更改。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曾对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直言是“阳明心学”是造成明末大乱的原因,诚如斯言!
只是,到了近现代,当工业革命兴起之后,“阳明心学”对解放思想、促进创新、提倡个人自由等方面均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所以才重新被重视,以至于到了后来享誉中外的程度,这才有了东乡平八郎那一句使“阳明心学”名声大振的“一生俯首拜阳明”。
所以说啊,这个文化和思想,无论多么先进,多么有创造力,还是得和当时的社会相适应,否则,也可能是祸乱之由,徒留遗憾了。
现在强调“与时俱进”,就是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思想学说更应该“与时俱进”。(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