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陈氏老拳论指出:“丹田就是太极,练丹田就是练太极,所以斯拳以练丹田为必要事”。“裆为会阴,会阴为丹田之府”,这充分说明了“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不过只知道它的重要性还不够,更关键的是知道“裆”在练太极拳时的具体要求和运行轨迹,才能在实际中练习与运用。“裆”有“前裆”和“后裆”之分,“前裆”又有“左裆”和“右裆”之别。“会阴穴”前为“前裆”,“会阴穴”后为“后裆”,“前裆”的左侧为“左裆”,“前裆”的右侧为“右裆”。
有人说:“'裆’在太极拳中的运行轨迹就是'吊裆’,'吊裆’就是提'会阴’或提'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将“会阴”或“肛”上提,还怎样做到“气沉丹田”呢?陈式太极拳大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开裆”;陈式太极拳小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圆裆”;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杨式太极拳相同;武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裹裆”;孙式太极拳是从武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武式太极拳相同。尽管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对“裆部”有四种不同的要求,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是相同的。陈家沟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有3大忌:1是不能“摇裆”,2是不能“涮裆”,3是不能“翘裆”。所谓“摇裆”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S”型,使裆扭来扭去;所谓“涮裆”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U”型,两端高,中间低;所谓“翘裆”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像翘翘板一样,一头高,一头低。陈式太极拳对“裆部”的运行轨迹要求是平行运动,走后弧。杨式、武式太极拳发祥地永年老城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形象的比喻为“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所谓“靠墙根”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身体不要扭来扭去;所谓“坐板凳”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不能忽高忽低,像坐在长条板凳上来回平行移动;所谓“磨缸沿”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要走弧度,像转“缸沿”的弧度一样,不能走直线。不管是陈家沟的不能“摇裆”、“涮裆”、“翘裆”还是永年老城的要做到“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总而言之,都是要求“裆”在运行过程中要保持平行,走后弧。“裆”部的运行轨迹,在太极拳练习和运用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简而言之,不懂“裆”部的运行轨迹,就不懂得太极拳。
太极拳技击要求“力由脊发”。怎样力由脊发呢?练拳时要做到:虚灵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塌腰落胯,开裆合裆。完成此理,脊椎骨自然垂直,脊轴从上到下。头部百会穴上顶,劲领意浓,中间命门穴后撑确定主弓,裆内会阴穴上托照应,形成躯干整体劲,沉着松静,专注一方。若要技击定向,裆口似舵手,就能确定方向,腰裆的转运是有规律的,根据技击目的而定。击发时,利用轮轴加速,从切线抛出,曲中求直,直射击点。裆的开合,圆转是稳定重心的关键。裆开即胯开,胯间坐骨之上的耻骨平行伸展。不论是实步,还是虚步,特别前后的弓步,要求两足踩在川字两端,要使裆部有横向开合,胯与肩应同宽为佳。这样上肢的重量,通过圆裆的转盘缠丝旋转,内气导入两腿,屈膝,劲贯实足,与大地吸合,这样桩步更加稳固。注意下裆劲和气沉丹田的动作协调一致。通过收臀、提裆、合裆之作用,小腹部更加充实,经过裆的虚实变换,圆转裆部,巧妙地移换重心,使小腿肩负体重,另一腿为弥补面积而用。这样就形成太极活面积,即随平隅面积。进攻与防御,能充分发挥腿的技能,技击立于不败之地。裆的松活圆转是下肢进攻的轴根。裆有力的圆转,可以破坏对方的桩步,配合上肢可以用胯打,臀击。或用脚跟为轴指尖的外撇里扣,打动对方的桩步,其作用就是拧裆。合裆提膝,既能用膝顶克对方的裆部,也可以用膝护裆之法。下肢轴心在裆,扫堂腿,摆莲脚,踢脚,蹬踹都是裆的作用。合裆逆缠勾挂,沉裆劲贯足底,用跺踩进攻技击对方关节与脚面。太极拳讲的技击全凭腰裆劲,实际是靠裆部的快速旋转作用。裆是上下肢的重要枢纽。它起到活轮盘功能。技击时,圆转出方,利用圆转加速,击时走切线,可以像连珠炮似的发劲。裆的旋转是在沉肩垂肘,塌腰落胯,内气蓄丹,劲力存放在实腿的裆部之上,这是技击前的准备动作,击时转裆,下肢缠丝屈膝扎根,借大地的反作用力,劲起足跟,逆行气上行,拧裆,腰脊发力,全身紧合一体,内气充满在武器之内,然后从气头直射冲出,击到对方背向及要害部位,这样的力度,能击倒击伤对方。裆的引化技能,技击家们有共同认识,引化力全凭裆的轮盘巧转,解化擒拿,借力捋拽靠的裆部变化。引化时腰部松活塌下,气沉丹田,体重巧妙地移放到不受力的膀裆之上,接触点掤劲不丢并有吸合功能。拧腰裆要疾速,既能稳定自身的重心,又能蓄力拉弓,既能改变对方进攻方向,又能使对方背空。这就是推手中“引进落空合即出”的裆的转换作用。裆部的引化,要先于胸手的引化。久练裆功,就可以具备“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