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曲墨封
编者按:在大秦对抗马其顿、汉朝对抗罗马之类的网络热门话题后,西周军队跟同期的亚述帝国孰强孰弱,又成了网络史圈争论的热点。按照某西方历史爱好者群体的说法,中东在军事体系上一直完胜秦之前的朝代,华夏到了秦汉之际才慢慢追上来。事实真是如此吗?
从考古研究上看,亚述人确实有着很明确的兵种分工。他们比东方更早建立了成体系的骑兵部队,经过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改革,还建立了工兵和辎重兵队伍。他们也比周人更早开始使用铁器。由于亚述人喜欢用各种碑刻吹嘘其武功,他们的军事体系比较容易通过考古来研究。
▲亚述浮雕上的骑兵
然而,我们如果仔细探究就会发现,比起商周军队,亚述军队步兵的主体,竟然是弓箭手而非近战步兵!身着亚麻甲的重装弓箭手被视作亚述军队的精华。号称善战嗜血的亚述人,为何如此不重视近战呢?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储存的泥板图书
和很多人想象中的纯军国主义国家相反,亚述人实际上非常重视文化,亚述雄主亚述巴尼拔就兴建了著名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他曾说过:“我,亚述巴尼拔,受到纳布智慧神的启发,觉得有博览群书的必要。我可以从它学到射、御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读书不但可以扩充知识和技艺,而且还可养成一种高贵的气度。”当然,由于受到古埃及影响,当时的西亚强国普遍重视文化,其贵族阶层热衷于哲学和神学的研究。由于中东各邦贵族、祭祀、大地主阶层绵延数千年的盘根错节的势力,亚述人在征服的时候虽然也曾有残酷的杀戮,但更多是采取安抚的手段,尊重当地既得利益者的特权。这样一来,土地兼并问题就延续下来,帝国无法获得充足的自耕农兵源,而贵族们只愿意充当地位高的战车兵或骑兵(虽然由于优质马匹来源的限制等原因,所谓的亚述长矛骑兵后来面对斯基泰游牧骑兵不堪一击),不愿意充当步兵。
▲亚述著名君主亚述巴尼拔
贵族的奢靡享乐占用了帝国大部分的资源,限制了帝国冶铁和青铜产业的规模,因此即便弓兵是亚述帝国步兵的主体,他们仍大量使用石制、骨制的箭头,只有地位高的重装弓箭手能用上铜铁制的箭头。因为缺乏能够舍生忘死先登攻城的近战兵源,亚述人才更加重视攻城武器,他们在进攻要塞时经常让弓手站在攻城车上与敌人城头的弓箭手对射。
相比之下,西周军队又是怎么样的呢?其他方面且不论,我们来讨论作为国之柱石的重装步兵。西周时期车战中步兵和战车是分别配置的。就每乘战车言,配备有甲士十名。《孟子·尽心》言:“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吕氏春秋·简选》亦说:“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记载的就是每乘的甲士数。每乘十名甲士,故三百乘,有甲士三千人,战车五乘组成一队,二十五乘为正偏,一百乘为一师。另外有两倍于车兵的徒卒独立编组,一般在车战中协同战车作战。
▲曹刿论战即国人发挥其议政权力的例子
显然,西周是有充足的甲士来辅助战车部队的,这就是来源于西周的国人阶层。他们类似古希腊的公民,地位比野人高,属于特权阶层,但不能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一般处于富农阶层。通过战争,他们能够获得奴隶在内的战利品,因此对国家有很强的认同。
▲有人将国人暴动视作贵族政变,这是不合理的,国人更类似希腊罗马的公民
周厉王专断独裁,引发国人暴动,随后周公、召公、共伯和一同在国人的推戴下,建立了一段时间的共和政治,这就与西方古典时代的民主政治非常相似了,共伯和的地位就如同希腊罗马的执政官。可以看出,商周时期,君主的权力实际上还较为有限,必须与国人联合治政。
西周王朝仅仅是王畿就拥有宗周六师、成周八师,每师3000人,合计4.2万人,其中战车1400乘,甲士1.4万人,这还不算各诸侯国的力量。众所周知,在西周时期,齐、楚、晋都拥有千乘之国的水平。而牧野之战及周公东征之后,周王朝的武德主要通过各诸侯国体现,毕竟诸侯国也都采用与周王室类似的制度,包括国人制度。西周的分封,其实是武装殖民。诸夏在西周时期,逐步地把中原腹地的夷狄部落消化。到了春秋中后期,楚国向南,晋国向北,秦国向西,齐国向东,华夏族的基本盘基本奠定,这就显示出了以大量甲士为基础的,敢于肉搏死斗的国人军队的可怕扩张能力。而亚述帝国即便是巅峰时代,举国之兵也很难达到十万人。而且,亚述虽然在新亚述时代组织体系有所进步,不再是城邦联盟的性质,但由于境内民族众多,管理体系却跟不上来,对很多边区的控制力还比不上周王室对于诸侯国。即便不讨论动员能力的差距,以军队的组织而言,也很难想象亚述的弓手部队能够挡住西周的甲士冲锋。至于亚述人聊胜于无的骑兵优势,笔者只能说,骑兵在战争史上获得决定性地位时,亚述已经尸骨无存了。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