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和南宋的对峙
金朝在短短的13 年中,俘辽天祚皇帝和北宋徽、钦二帝,灭辽并迫使宋朝南迁,成为当时我国境内幅员最广、实力最强的政权。与南宋划淮为界,同西夏建立宗藩关系。我国历史继辽与北宋对峙后,又进入了金与南宋对峙时期。国内三政权间存在着友好与争战等错综复杂的关系。
天会五年(1127年),金将宗翰、宗望挟制北宋群臣立张邦昌为帝,建立大楚为金朝藩辅,统治黄河以南地区,北宋灭亡。四月,押解宋二帝、宗室、百官撤出汴京北归,并贬二帝为庶人。五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遗臣拥戴下即位于归德,重建赵宋政权。六年,宋二庶人至上京,素服见太祖庙后,太宗召见,封赵佶为昏德公,赵桓为重昏侯,安置于韩州(今辽宁梨树镇北偏脸城)。八年,移至胡里改路(今黑龙江依兰)。其他宋俘也被安置于金朝内陆。七月,南宋高宗向金奉表请和。金朝立张邦昌为楚帝的目的在于剥夺赵氏对黄河以南的统治,宋高宗之立显然是金朝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十一月,金太宗下诏代宋,必欲灭赵氏而后已。
金军的掠夺和强迫同化政策激起河北、河东的人民的普遍不满与反抗,南宋建立时,河北、河东的忠义民兵正在与金军展开殊死的斗争,东京留守宗泽也在积极布置汴京防务,迎接高宗回京重整江山。但宋高宗不顾群臣募兵、买马、修城池、缮器械的呼吁,不敢入居东京。他一方面请求放还二帝,一方面准备南幸以避金军。天会六年(1128年),金从东、西两线向南宋用兵。东路由宗辅、宗翰、宗弼、拨离速等率领。在掠获了大量文书案牍和金银财物后暂时撤归。三月,宋高宗在逃亡中,被扈从军官苗傅、刘正彦废黜,四月复辟。为保其对江南一隅的统治,免遭父兄之厄运,他接连致书金朝皇帝和元帅府,愿贬去帝号,甘为藩臣。同时以杜充为建康留守,节制守江兵马,与刘光世、韩世忠共守长江。
金元帅府一面答其书招降,一面作再次渡江的准备。七年秋,以宗弼为统帅,与挞懒、拨离速、马五等分两路渡江,西路自光州(今河南潢川县)、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渡江趋江西;东路取道滁州(今安徽滁县)、和州(今安徽和县),自马家渡渡江。南宋长江守军或不战而逃,或望风迎降,金军如入无人之境。宋高宗由杭州出逃,始而越州(今浙江绍兴市)、明州(今浙江宁波市),继而乘船入海。金军乘船入海追击,不及而还。宗弼回军拟于镇江北渡,在黄天荡为宋将韩世忠所阻,48 天不能渡江,只好回师建康。八年五月,在六合县渡江北还。
南宋建立后,在如何防御金军南侵和收复汴京的问题上,一直没有成算,诸臣、诸将意见极不统一。虽然预料到金朝可能发动军事进攻,却没有力战和死守的决心。对于宗弼这次南伐,宋军没有组织强有力的抵抗。只有个别将领和各地人民武装力量随机进行了小规模的袭击与阻截,就是这些小规模的抵抗也已使金朝将领认识到消灭南宋政权并非易事,更何况长江以北的百姓,也多筑栅寨自守,不肯归顺金朝。如何安抚江北百姓,治理新得之地是金朝面临的更为直接更为迫切的问题。从此,部分女真将领开始改变灭赵氏立异姓的初衷了。最先提出这一问题的是率军南伐的宗弼。当宗翰再议南伐时,宗弼反对说:“江南卑湿,今士马困惫,粮储未丰足,恐无成功。”金朝无力一举灭宋,又不甘心赵氏政权的存在,于是乃采取立藩辅为缓冲,以汉制汉的方针,以期假手傀儡消灭或削弱宿敌。方针既定之后,金拟于折可求、刘豫二人中选定。
刘豫,景州阜城人,宋宣和末为河北西路提刑。宋高宗南下扬州时,任为知济南府。时山东为金军攻占,民生凋零,秩序混乱,豫不愿往,欲求江南一郡,未获准,忿然赴任。天会六年(宋建炎二年,1128 年)十二月,挞懒攻济南,刘豫以城降,对驻军山东的挞懒曲意奉迎。及金将立藩辅时,挞懒有立豫意。西京留守高庆裔亦劝宗翰立豫,以收推荐之恩。于是,庆裔先后至景(今河北景县)、德、博(今山东聊城)和东平诸州郡,令人推戴,然后由宗翰遣希尹请求朝廷允准。
天会八年(1130 年)九月,高庆裔、礼部尚书韩昉以玺绶立豫,诏称:“今立豫为子皇帝,既为邻国之君,又为大朝之子。”册文规定:“国号大齐,都于大名。世修子礼,永贡虔诚。付尔封疆,并同楚旧。”从此,刘豫成为历史上又一个儿皇帝。以东平为东京,仍还居东平。以太原俘臣张孝纯为宰相,弟益为北京留守,子麟为尚书左丞相、诸路兵马大总管。刘齐政权虽有自己的国号、年号,但作为附庸,境内的重大举措,必须得到金朝的认可。为保证其对境土的有效控制和抵御南宋的军事进攻,金朝仍在齐国境内分驻兵马。刘豫在金朝的扶植下,在招募壮丁和收编南宋降兵、降将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一支武装力量。在对南宋的战争中,金朝希望得到这一部分军力的配合。
金朝统治者把关、陕视为必争之地。天会六年(宋建炎二年,1128 年)南伐时,河东诸将就指出:“陕西与西夏为邻,事重体大,兵不可罢。”于是,以娄室、蒲察、婆卢火等主持陕西军事,连破同、华等州和京兆、凤翔、延安诸府。七年二月,宋麟府路安抚使折可求以麟、府、丰三州降。宗弼南伐之际,陕西州县相继叛金降宋,娄室等只能保守延州以北地区,军事形势对金不利。为加强关陕一带的军事力量,天会八年,宗弼还军后,与宗辅同至陕西,增强西线的兵力。而以挞懒安抚长江以北地区。在东线暂趋平静之际,金、宋加紧了在西线的争夺。
天会七年,南宋任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八年,张浚在兴元(今陕西汉中市)作军事部署,将秦川五路兵马粮草调集至陕西富平,准备在此与金兵决战。九月,亲往督战。宋兵虽多,却营垒不固。金军利用张浚骄纵轻敌的弱点,以娄室为左翼,宗弼为右翼,两军并进,以骑兵攻占宋营周围的乡寨,包围宋军。临时调集的宋军缺乏强有力的统一指挥,顿时陷入混乱,张浚首先逃奔,诸路兵马也相继溃散。金军乘胜下泾、渭、原、环、巩、洮、河、乐、西宁、兰、廓、积石等州和凤翔、庆阳诸府,陕西五路皆为金军所据,并拨归齐国。从此,金与南宋在西线遂以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县)、岷(今甘肃岷县)、洮(今甘肃临潭县)为界,南宋据有军事要地凤翔的和尚原和陇州(今陕西陇县)的方山原。
齐国建立,黄河以南又出现了一个汉人政权,金朝增了一个盟友,南宋多了一个对手。一些对南宋政权不满的将领或士人便投靠齐国,南宋在政治、军事上更加被动。天会十一年(宋绍兴三年,1133 年),宋将牛皋、李横、董先等克汝州、颍昌,与金、齐战于朱仙镇。但宋军轻进,后援不继,金、齐又相继夺回邓州、襄阳和郢州,并使李成防守,与川陕地区的金军相呼应。天会十二年(1134年),宋以岳飞为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兼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付以收复襄阳府和唐、邓、随、郢、信阳军等六郡的重任。以韩世忠屯泗上为疑兵,刘光世出陈、蔡为声援,北伐金、齐。五月,岳家军败齐知州荆超,攻占郢州。驻守襄阳的齐将李成弃城逃走,襄阳、随州相继被攻陷。七月,岳家军又击败退守邓州的李成和金孛堇刘合,占领邓、唐二州和信阳军。岳家军在襄、邓的节节胜利,给刘豫造成了很大压力,于是他向金朝建议避开岳家军,自淮甸南下,于扬州、采石渡江取建康。
天会十三年(宋绍兴五年,1135 年)正月,太宗吴乞买病死,熙宗即位。在辽、宋降臣的影响下,金朝开始改变以武力征服为主的方针,逐渐向政治治理国家的方向过渡。南宋的军事形势也渐有转机,镇压了钟相、杨么的起义,在对金、齐的战争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于是金、齐、南宋之间的关系开始进入调整时期。
金宋顺昌之战,都元帅宗弼以精兵十余万,分四路南下。宗弼自黎阳渡河趋汴,右监军杲出河中趋陕西,聂黎孛堇出山东,李成自孟津渡河攻取洛阳。宋新任东京留守孟庾、南京留守路允迪投降,西京留守李利用弃城逃走。时宋新任东京副留守刘锜在上任途中抵达顺昌(今安徽阜阳)时,金军已占领陈州(今河南淮阳),并向顺昌方向进发。刘锜与顺昌知府陈规商定共同坚守,分兵防御。刘锜等与金前军接战,初获小胜。不久,金援军到达,顺昌城被围,刘锜分兵出四门迎敌,再次获胜,金军马死者不可胜计。接着,他利用金军轻敌和不耐酷暑的弱点,以逸待劳,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又大败金军。取得了自金宋开战以来少有的一次大捷。
当刘锜与金军战于顺昌之际,宋高宗下令驻守鄂州的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岳飞作好迎敌准备,并遣人支援顺昌。岳飞一方面遣将援刘,一方面派人渡河连结河北忠义民兵,令他们攻击山东、河北、河东的州县,配合南宋官军北伐行动,收复汴京,进军河朔。六月中旬,岳家军主力开赴河南腹地。吴璘部将李师颜败敌于扶风,岳飞部将牛皋败敌于京西,孙显败敌于陈、蔡州界,韩世忠部将败敌于淮阳军,南宋军事形势大有转机。金军退守陈州。岳家军进驻颍昌,随即遣将与张宪会师,再袭陈州。双方在距陈州十五里的地方激战,金军失利后向州城撤退,待援军至,又同宋军战于城外。金军又败,陈州失陷。接着,郑州、洛阳也相继为岳家军攻占。
岳家军的胜利,构成了对金军的最大威胁。七月,岳飞驻军郾城,指挥部将进驻颍昌和分路袭击金军。宗弼乘郾城空虚之际,率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和韩常请将,选精兵1.5 万人趋郾城,直捣岳家军大本营,岳飞使亲卫军和游奕马军迎战,利用顺昌之战的经验,以麻扎刀、提刀和大斧为武器,上砍敌人,下砍马足,勇战金军。自日中激战至日落,金军不能支,败退。宋军乘胜追袭二十多里,阵斩金军阿里朵孛堇,取得了郾城之战的胜利。在同南宋的战争中,金朝投入了大量兵力,而宋军真正投入战斗的只有岳家军一支。虽然双方都有很大伤亡,但宋军的总体实力显然在金军之上,南宋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如果南宋君臣、军民一致奋起抗击,金军的处境将非常危险。宗弼一方面安排老小渡河北归,一方面集结诸路兵马重点袭击岳家军,并开始部署撤军。金军在河南战场连连失利时,岳飞开始计划全面北伐,他向宋高宗奏请“令诸路之兵火速并进”,收复中原,直捣幽燕。但朝廷却在利用岳飞军事上的胜利,加紧议和活动。他们把张俊的队伍从宿州、亳州撤走,使岳家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成为金军众矢之的,断送了岳家军英勇战斗换取来的大好形势。
在岳家军进则无援、退则不忍的情况下,宋高宗以金字牌令他“措置班师”,给他留下了“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的终生遗憾。岳飞不得已班师后,宗弼也因天时向暑还军于汴。至秋,宗弼将攻击重点转向淮西张俊防线。皇统元年(宋绍兴十一年,1141 年)正月,宗弼、韩常渡过淝水,占领寿春府。二月,陷庐州。与张俊、刘锜、杨沂中激战于柘皋。
皇统元年八月,宗弼放回扣留的宋使,带信给南宋,指责其负恩启衅,并以“已会诸道大军,水陆并进,师行之期,近在朝夕”相威胁,意在迫降。宋高宗立刻遣使向宗弼请和。在宋朝请和使者频繁往来的同时,河南、陕西战场上,双方小规模的对抗仍在进行,并各有胜负。十月,宗弼回书,指责宋方言而无信。南宋又连忙遣魏良臣、王公亮使金,对有负割地深恩悔过谢罪,并表示“上令下从,乃分之常,岂敢辄有指述,重蹈僭越之罪!专令良臣等听取钧诲,顾力可遵禀者,敢不罄竭以答再造”。同时令使臣以奉岁币、割地等条件与都元帅面商。为表示请和之诚,还以谋反罪将抗战将领岳飞下狱。十一月,金宗弼与宋第三书,许和。年底,宋杀岳飞。皇统二年(宋绍兴十二年,1142 年)二月,宋使何铸等使金,进誓表,宋称为“绍兴和议”。和议规定:金、宋以淮水中流至大散关为界,水西的唐、邓二州属金。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之外并西南属光化军,归宋;
皇统和议是金与南宋间的第一个停止军事对抗的协议。金朝利用宋高宗不敢与金对抗,甘愿偏安江南的心理,以军事威胁的手段,迫使其接受了苛刻的条件,换取了在战场上难以得到的实际利益。宋高宗也以其经济优势为后盾,得以统治淮南,稳坐江山,这正是赵构心向往之的结局。至此,他终于借秦桧和宗弼之手付诸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