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拆北京古城墙,梁思成起初极力反对,为何最后也同意了?

  北京古城墙,始建于元朝,明永乐年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奠定了现在的规模,后经清朝苦心经营,一直到建国初期悉数拆光。北京古城墙历经六百余年,没有毁于战火,却在新中国被拆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对于北京古城墙被拆也是贬褒不一。在北京古城墙拆迁的过程中,郭沫若发挥了重要作用。郭沫若力主拆北京古城墙,这一点也不奇怪。他本人在北伐战争期间,眼见武昌久攻不下,便倡议拆了武昌古城墙。

  

  新中国成立伊始,首都需要经营,古城墙去留与否便被无情地摆在了桌面上。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双重考量,这确实是很难办。郭沫若力主拆北京古城墙,也不能把拆古城墙的帽子都扣在郭沫若身上,这对郭老也是不公平的。在北京古城墙拆的过程中,有一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他便是郭沫若的同门师兄弟吴晗。吴晗时任北京副师长,面对百废待兴,便提出拆北京古城墙,郭沫若属于文人也发挥不了那么大的作用。

  

  吴晗是明史专家,不可能不知道北京古城墙的重要性。既然知道还要去拆,必然有苦衷。这么一来,大家就看出了问题所在,即北京古城墙的拆与不拆,争论双方不是郭沫若与梁思成,而是以吴晗为首的“拆”派与梁思成为首的“不拆”派的争论。郭沫若只是吴晗阵营中的一部分,并不是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胡适并不能决定北京古城墙的去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郭沫若在文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主张拆迁必然是对吴晗的有力的支持。

  

  当时主张“不拆”的阵营中,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声音尤为重要,与郭沫若的争论也最为激烈。所以,也就有了郭沫若主张拆北京古城墙,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极力反对。事实上,梁思成最开始确实是反对,也与陈占祥一道提出了建设新北京的蓝图构想,史称“梁陈方案”即在北京西城另起炉灶,重新建设一个北京城。如此一来,以长安街为中轴线像扁担一样一头一个,这样的设计确实是非常理想的设计模式。所以说梁思成起初极力反对,也是有备而来,不是说反对那么简单了。

  

  梁思成确实是极力反对,在与郭沫若的争执过程中也是声泪俱下。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一辈子没发过脾气,出于对古建筑的热爱与惋惜,也是对郭沫若的建议一再训斥。林徽因指出,拆北京古城墙,多年之后必然后悔!一方面以梁思成为首的古建筑学家极力反对,另一方面吴晗为首的首都建设者极力赞成拆北京古城墙。看来,北京古城墙确实是牵动各方神经。那么,梁思成为何最后又同意了呢?

  

  梁思成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吴晗而非郭沫若。梁思成所在都市建设委员会,一旦遇到拆北京古城墙的提案,就是通过不了。吴晗眼见首都建设受阻,便亲自出马劝说梁思成放弃己见。吴晗多次劝说之下,梁思成态度有所软化。后来,北京古城墙在首都建设中让位。实际上,当时的北京城是容纳40多万人的大城市,另起炉灶建设新首都保全老城,这也是当时国力所不能承受的。

  

  最终,在吴晗的劝说之下,梁思成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同意了拆除北京古城墙。北京古城墙的拆除速度非常惊人,1950年开始拆到1958年就拆得差不多了。其实,实事求是的来讲,新中国百废待兴,作为决策者以实际国情为第一位,从这个角度来说拆除北京古城墙也是无奈之举。我们不能否认梁思成的方案不好,但是按照当时的国力来看,梁思成的方案确实是超前,与当时的国情不相符合。北京古城墙的拆除,于文华传承来说是一个悲剧,对于历史发展而言是一种伟大的牺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