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人一心想做官?
自孔子以来,做官就成了无数读书人的梦想。“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为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指明了方向。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你看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几十年,不就是为了能做官吗?所以孔子这是以身作则的典范。孔子做的最大的官,是在鲁国被拜为大司寇。不过官运并不顺,总遭小人嫉恨,常常是没做多久就走了,最后无奈只好回家开办学校著书立言去了。虽然孔子自己做的官不大,但孔子的弟子的官位却一个比一个大。比如端木赐,就是那个叫子贡的同学,就官至鲁、卫两国之宰相。
孟子也一样用行动践行着先圣的这句话。孟子也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几十年。只不过孟子比孔子更惨,虽然游说半生,也跟梁惠王等人讨论国家大事,却并未谋得一官半职,最后灰溜溜的跑回家著书立说去了,但这并未让后世对读书取仕这条路产生怀疑。
不过孔孟那个时代,距离正式的科举取仕还早。在科举制诞生之前,举孝廉和世袭才是做官的主要途径。真正能让读书人通过考试大规模地走上官场,还是在汉唐科举取仕之后。有了科举制,读书人做官的目标,就变得更加明确,也更加义无反顾。
高中自幼丧父的王维,对功名很是在意。这在《少年行》中,就可以看出来,考上状元的他胸中无限的风发意气和得意之情。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大半生都因科举不中而陷入困顿的孟郊,就因为登科后而变得有些得意忘形起来。已经46岁“高龄”的他,居然想逛遍长安的青楼妓院,夸口“一日看尽长安花”。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李白也一心想做官,但他却并不想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去做官。不是没考,而是考不上。也得亏是天才如李白,仅凭一首《蜀道难》,就让自己获得了翰林院供奉的职位,甚至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更有甚者如曹松,几乎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在科举考试上,虽然次次都不中,但他却从不气馁,考了50多年依然不中,最终还是皇帝可怜他赏了个一官半职给他做。人生如曹松,真的是可伶又可敬。
为什么读了书的古人都那么想做官?
首先是因为做官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翻看中国古代史,有多少读书人是通过科举取仕之路,改变了自身的命运。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考上状元,王维的命运肯定是另一般模样。不仅仅是王维,如果没有科举,很多穷人家的孩子永远都不可能改变自己命运。
做官不仅可以改变自身命运,还可以改变家族的命运。在中国,一人做官,鸡犬升天的事例不胜枚举。整个家族都会随着一个人做官而被一起改变命运。
其实,读书人之所以那么想做官,做官是读书人最好的出路。他们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除了读书,还可以打工可以创业可以自己做老板,走向飞黄腾达的人生。他们如果不去做官,能做的事情并不多。除了做官,他们可以去做有钱人家的教书先生,做幕僚做秘书,甚至做师爷等等,但这些地位都不高,待遇也不好,生活多半还是一样窘迫。所以他们才会千方百计的拼命想要去做官。
虽然历史上一大批有能力的读书人纷纷通过科举做了官,有些还做了大官。比如著名的诗人里,有王维、白居易、王昌龄、高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张籍、刘长卿、岑参、孟郊等,其中王维还当了大官。但从录取比例来看,真正通过科举走上做官之路的读书人并不多,千万人过独木桥的壮举也愈演愈烈。
也就是说,虽然科举制度让一部分人改变了命运,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什么作用。
岁月流转,即使在拥有诸多选择的当下,想要拼命挤破头做官的读书人,也不在少数。这并非只是因为读书做官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还是因为只要做了官,各方面待遇地位等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所以大家明知道科举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却依然决然的选择硬着头皮往前走,实在带着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更多的是一种向现实低头的无奈。
当然也有不愿意做官的读书人,比如主张“道法自然”的老子,比如高调表明自己“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比如“梅妻鹤子”的林逋。但我们觉得他们是一群桀骜不驯的高人,非常人所不能及,对这群人,我们一边赞美,一边又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