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预警——糖友微信群听课的常见误区
荐
曲
听好听的歌稳糖
近一年来,很多糖尿病管理APP在各个微信群开展了各种微信课堂,收费的、免费的,很是热闹。
不管APP们最终目的是为了啥,出钱出力请专业人士或者资深糖友来讲课,对听课的糖友而言,确实是有益处的。可是,会长也发现了参与这类活动的糖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存在着一些危险的苗头,所以特意来给大家提个醒。
误区一:“会长,我按照XX群里XX老师讲课说的调了胰岛素用量,为什么血糖倒更不稳定了?”
这是近一年来,我多次接到的糖友和糖友家属的提问,因为一些APP开展微信课堂邀请的讲课人并不是内分泌专科医生,而是一些资深糖友或者其他科的医生,而这些讲者在群里讲的却是比较难以掌握的调整胰岛素剂量或者用量的方法。
许多糖友听了个一知半解,也没有意识到调整胰岛素剂量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对照区别,结果反而造成血糖控制得更加不好。
自行调整胰岛素剂量,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的,属于糖友的高级技能。
如果确实需要调整自己的胰岛素剂量,会长建议还是要和自己的主治医生交流后再调整,否则一旦出现意外,你的医生甚至都不知道是因为啥原因出现的意外。
误区二:“会长,我听XX群里的XX说让我化验XX项目,然后他帮助我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和剂型,这样可以吗?”
这也是近一年来,很多糖友的提问,APP们的讲课活动结束后,很多糖友会加讲者的微信,一些讲者也会根据糖友的提问来提出调整治疗方案的意见。
但是请注意,讲者提出的治疗方案调整,一方面可能和糖友现有的治疗方案相冲突,另一方面,仅仅通过网上交流,讲者对糖友的病情不一定做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同时因为讲者也并不都是内分泌专科医生,所以比较容易误导糖友,引发不必要的风险。
糖友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把讲者提出的意见记录下来,和自己的临床医生进行交流后再进行化验或者监测,如果涉及改变胰岛素的方案,也最好听取专业的内分泌医生的建议,否则一旦自行调整治疗方案出现意外,仅靠微信讲课的指导是无法解决的。
误区三:“会长,我的孩子原来打两针,现在血糖控制的越来越不好,能不能帮助我找经验丰富的人帮助我改三针或者四针?”
这是自从我做公众号以来接到的最多的提问,很多家长因为觉得孩子住院受到管束,同时不愿意孩子在医院扎针,所以就希望在家中通过找到经验丰富的糖友帮助改变胰岛素的剂型和剂量。
一般这种情况我都建议住院,因为很多第一次改变剂型或者剂量的血糖高低问题在医院都能够立刻解决;而如果在家中调整,出现了任何的意外,即使是经验再丰富的糖友,也是存在很大的风险的。
必须提醒大家的是,再资深的糖友,毕竟不能等同于受过长期专业训练并积累了多年临床经验的专科医生,更何况改变药物剂型要通过化验糖友各方面的指标,才能有依据做出调整的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没有那么简单,千万不能草率做决定。
糖尿病本身是一种需要个体化治疗的疾病,除了五匹马车的调整外,还要考虑精神因素等很多因素,如果是女糖友还要考虑更多的特殊因素。
微信群中的讲课因为是面对大众,所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讲课的内容也往往是侧重讲者比较擅长的方面进行讲解,并不能等同于去医院找医生看门诊。
尤其是,很多讲者并不是临床的内分泌科医生,即使讲者是有经验的内分泌医生,也不可能仅凭微信交流就把病看了。
我和圈中专家交流的时候,他们也提到,现在的糖尿病APP们开展讲课活动,本身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讲课内容和讲者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这就很容易造成对糖友和家属的误导。
而如果糖友因为按照听课内容或者听取讲者建议调整治疗方案或药物剂量,一旦出现意外,APP们或者讲者是不会、也无法承担风险和有关责任的。
在这里,会长给新老糖友提个醒:在听到任何关于调整治疗方案或者药物剂量的建议时,一定要和专业的内分泌医生,最好是经常给你看病的医生商量,千万不要擅自调整,以免出现不必要的意外。
听课涨知识,调药需谨慎!
小知识
在美国培养一名专科医生至少需要15年。
我国起步比较晚,2006年曾经出台《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标准(总则)暂行规定》,要求对于具有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等的人员,进行普通专科和亚专科培训。普通专科培训阶段,主要采取相关临床科室轮转的方式,时间一般为3年;亚专科培训阶段,以参加本亚专科的临床实践为主,时间一般为1-4年。
也就是说在中国培养一名专科医生需要8-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