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雄才:师承古法,不能古而不发
黎雄才
(1910~2001),广东省肇庆人,祖籍广东省高要。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黎雄才三十年代初的作品《潇湘夜雨》荣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评论界誉为“抗洪史诗”。
1919年1月起,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提出了文学革命、戏剧改良之后的“美术革命”,明确指出“革王画的命”。随后,高剑父、刘海粟、徐悲鸿等一批新文化战士揭竿而起,东渡日本、西赴欧美,开学校、立画会,开一代风气之先。
在这股洪流中,提出“现代国画”主张的高剑父及其创立的岭南画派,主张折衷中西,强调兼容并蓄,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画坛。而黎雄才是实践高剑父“新宋元绘画”艺术主张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
寒汀
1932年创作的《潇湘夜雨图》,称得上是黎雄才早年最成功的代表作。画幅描写了当代水上人家在风雨归途中,于错落的竹林近旁停泊的情景。画面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技法,以及大面积的渲染营造湿润朦胧的效果,同时在景物的刻画上,又显示出他掌握传统笔墨的功力。
潇湘夜雨图
1932年,黎雄才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日本画,三年后毕业回国。回国后,黎雄才成功地揉合了传统与日本“朦胧体”画法,既有笔墨,又有渲染,同时又能表现景色的远近和空气层。
一览众山小
但黎雄才往后的道路上,却未延续这种画法。他喜欢用强有力的笔法来挥洒。他 擅用变化多端的笔墨,来营造各种艺术效果。
1954年夏季,长江中游,洪水泛滥,严重威胁着武汉三镇数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党的号召下,全市军民展开历时三个多月的防汛斗争。当时广州美院的前身———中南美专全体师生也无一例外地投入了这场战斗。
正值壮年的黎雄才,一面参加防汛,一面利用手中的画笔,记下了这场人与大自然灾害奋战的历史,经过一年多反复推敲,终于完成了长达二十八米的力作《武汉防汛图卷》。当这件作品首次展出时,立即引起轰动,并赢得“防汛史诗”的高度赞誉。
武汉防汛图卷
黎雄才晚年对“黎家山水”又有新的突破,他成功的揉合了厚得的青绿和粗笔深墨。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黎雄才老当益壮,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他的作品在保持原有画风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笔墨浓重、气韵雄厚,更加注重作品的意蕴,强调画面苍劲与秀美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黎雄才的努力,使山水画不再停留在表达社会背景的层面,而是在艺术上的推陈出新。
护林
万古长青
黎老以九十一岁高龄,离开了我们。他的人生足迹,不但通过他的创造和辉煌业绩长久留在世上,也将永远地留在我们心中。
黎雄才更多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