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及白川东鄂西迁来的巴人(土家族的直系先民)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湖南的... 今多聚居于江永、江华二县。畲族为明末清初自福建、广
交州
交州,古地名,前称交趾刺史部。
秦始皇派兵占领岭南地区后,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末南海郡尉赵佗建立南越国,都城在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
西汉,汉武帝派兵剿灭南越国后,设立交趾刺史部,地分七郡,部治赢娄(今越南河内西北)。
东汉,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部改交州,辖今中国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州治番禺。
三国时期,吴国分交州为广州和交州,交州辖境减小,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广东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治所在龙编(今越南河内以东)。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交州 别名:交趾 行政区类别:州
地理位置:中国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和中部
下辖地区:中国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和中部 政府驻地:中国广州、越南北宁
民族:华夏族、古越族
目录
1简介
2历史
3交州文明
简介
交州,中国东汉到唐朝初期的行政区划名称。包括今中国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和中部。
历史
先秦以前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地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广东)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战国时期,楚国灭越,越人南迁至岭南地区,文献上称之为"百越"或"诸越",其中"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扬越"(江西湖南一带)、"南越"(广东一带),而"西瓯"(广西一带)、"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交州分属南越、西瓯、骆越三个部族 。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这是岭南地区方国的鼎盛时期,而广东地区人口稀少、政治实体较为松散。
秦至南越国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分五路,平均一路10万。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两路攻南越(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广西)。据《淮南子》记载:"一军塞镡城之岭(今越城岭一带),一军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带),一军处番禺之都(今广州),一军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军结馀干之水(今江西余干县一带)"。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将任嚣首次领兵攻打百越。东瓯、闽越君不战请降,赵佗随即进兵南越攻灭缚娄古国 (今惠州博罗横岭一带山脉)、阳禺(今清远阳山、连州、连南县一带)等瑶部。任嚣一路攻打西瓯失利,退番禺筑建任嚣城。
公元前219年,秦将屠睢战死于西瓯,秦始皇重任命主将为任嚣,并与赵佗攻打西瓯、骆越持续六年之久,以"伏尸流血数十万"的代价统一广西及越南地区 。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
为巩固对岭南的统治,中央政府从中原迁来50万人。从中原迁来的50万人,除了遭到贬职的官员之外,大多是"贾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打击对象;既惩治"商人",又渗透了岭南,朝廷认为一举两得。因此,岭南北方移民的经商血统确实是有根有据的。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自秦朝平定岭南2200多年来,本地历史上至少发生过6次较大的移民潮。汉武帝平定岭南,留下占领军驻守,历经西汉覆亡和王莽篡政等政治变革,先后又有5批移民来到岭南。
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分其地为7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北至湖南江永县,南至越南顺化的广大地区 。
西汉时期
西汉时,前112年(汉武帝元鼎六年) 汉平南越国,在原南越国地方设交趾刺史部,治赢娄县 (今越南河内市西北) 。此时交趾未改交州,交趾与朔方刺史部,与十一州合称为十三部,也是汉朝最南部的疆域。
交趾设有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共九个郡,其中在越南部分交趾有三郡:交趾(一作交址,今越南东京,即越南北部)、九真(今越南清化省、乂安省、河静省、广平省,即越南北部)、日南(郡治今越南顺化以南,即越南中部及以南一部分)五十六县。
东汉时期
东汉初年当地人在征氏姐妹的带领下起义建立了三年分裂政权,后被马援平叛。
东汉顺帝,(公元139年),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日南郡象林县令,占据了原日南郡的大部分地区(越南中部)和越南南部。受印度文化影响,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占婆国(国名为林邑,因首都为占城而被称为占婆),和中国以顺化为界。"交趾太守周敞求立为州,朝仪不许,即拜敞为交趾刺史"。
三国时期
在东汉末年中原大乱时,交州在士燮的统治下,成为相对而言和平安定的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许多中原人士移入当地,如许靖、袁沛、邓小孝、徐元贤、张子云、许慈、刘巴、刘熙、程秉、薛琮、袁忠、桓邵等。这对于中原文化传入交州有很大的助益。这些交州的人才之后很多到三国各政权中位居高官。交州作为益州、荆州、扬州的南邻而被曹操、刘表、刘备、孙权等势力争夺。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因"张津为刺史,士燮为交趾太守,共表立为州,乃拜津为交州牧",至此交趾刺史部始称交州 ,治龙编(今越南北宁),辖今两广及越南中北部。
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今广州)。
211年(汉献帝建安十六年),趁刘备西征益州之际,东吴派遣大将步骘为交州刺史。交州成了东吴的势力范围。士燮将儿子收至东吴为人质,并每年贡献当地宝物以维持其政权。孙权加封其为左将军。
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
西晋王范《交广春秋》曰:"交州治赢娄县,元封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建安十五年移治番禺县,诏书以州边远,使持节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镇。"
220年(汉献帝延康元年)吕岱代步骘为交州刺史。
223年刘备死后,士燮诱导益州豪姓雍闿反叛归附东吴。诸葛亮平叛继而占领南中之后派李恢领交州刺史,企图染指交州。
226年士燮去世后,吴国将南岭以南诸郡以今广西北海市合浦为界,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以北广州,以南为交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
令吕岱、戴良分别为广州、交州刺史,士燮的儿子士徽为九真太守。士徽不服反叛,吕岱带兵攻入交州、九真,之后重新把广州和交州合并。
263年,蜀汉灭亡之后,次年(魏元帝咸熙元年)交州吕兴等造反,试图得到曹魏的支持,但被很快镇压。西晋继承曹魏之后,通过益州、南中派杨稷等领兵到交州,大破吴军。东吴大都督薛珝、苍梧太守陶磺等率兵击败西晋,重新掌握交州。
264年(吴景帝永安七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交州治桂州。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晋、南朝
280年晋朝统一中国,交州汉族官吏陶磺等降晋。之后交州依附于南朝各朝代。542年龙兴(今越南太平省)人李贲叛乱。544年建国号为"万春",即越南前李朝。次年,梁朝大将陈霸先将起义镇压。之后陈霸先班师回朝篡位,建立陈朝。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晋代岭南移民被称之为"流人",北方士族和黎民百姓纷纷逃到东南沿海。
隋朝时期
571年李贲的哥哥李天宝手下李佛子占领交州。后来因李佛子不愿去朝觐隋朝被隋朝军队几百人俘虏,押解回朝。交州归隋朝统治。
唐朝时期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高宗永徽六年)以后,五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元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五代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朝(公元917年至971年)统治,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建制。
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交州或交趾的名称在此之后又出现了几次。后唐覆灭,刘岩统治南汉国时期,南汉于930年将安南收归为南汉领土。刘岩是个非常迷信的皇帝,他非常经常算卦,根据《周易》里的"飞龙在天",自己造了个字-龑,上龙下天,定发音为岩,以此为自己的名字。公元937年,南汉的交州发生兵变,越南本地贵族吴权叛乱占据交州自立为节度使。后来,刘龑封儿子刘洪操为交王领兵攻打,结果刘洪操不敌阵亡。刘龑认为"不祥",便放弃了收复交州,为日后的安南独立留下了隐患。939年当地军人吴权起兵,击败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比较弱小的南汉军队。968年新兴势力领袖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两年后自称皇帝并使用年号,取得事实上的独立。
宋代时期
宋代在岭南先设置广南路,太宗末,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 和广南西路,这是广东、广西名称之来历。广南东路治所在广州,有14州;广南西路治所在桂林,有7州。广南东西之划分,以西江流域的封州之间梧州为界,贺 江、云开大山以东属于广东、以西属于广西,从此基本奠定今两广的分界线。宋以后,越南北部分离出去。北宋灭亡和南宋末年,两度形成士族豪门、平民百姓和抗元将士南逃,两宋时期的移民潮从规模上远远超出了两晋。
元代时期
元朝,将原广南东路 辖区归江西行省管辖;原广南西路划归湖广行省管辖,今海南省和广东省雷州半岛,都归湖广行省统辖。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元代通岭南的主要交通线,是沿 赣水和湘水分东西两路而下。自赣水逾大庾岭,进入北江流域,连接的地区多在广南东路范围内;沿湘水上溯,经全州、灵渠、桂州(今桂林),进入西江的支流漓 水,便于联系的地区是原广南西路的范围。
明代之后
明朝朱元璋开国之际,陆续分兵平定广西、广东。直到此时,明朝又将岭南两广与江西、湖广分开。而这个时期,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朱元璋 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广西的门户钦、廉地区划归广东,以便加强控制。这个地缘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1月起,钦廉地区正式划归广西,改为钦州专区 。1988年,海南独立建省。
交州文明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交州属于岭南地区,西汉设交趾郡,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步骘为交州刺史,217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五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
岭南的原住民
岭南原住民包括南越、西瓯、骆越三个地区。南越部落演化为今广东地区的瑶族、壮族、畲族、疍家等少数民族 。西瓯、骆越演化为今广西地区的壮族、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少数民族。
人由于山多水多,距离遥远,人们的习俗各异,语言不同,需经数次翻译才能相同,服饰也与中原华夏部落不同。公元200年,交州有行政机构所在地的百姓按婚姻礼仪嫁娶,每年八月官府依据户口登记名册进行清查,也有其他地方的百姓嫁娶,都是男女自由挑选一种人,结为夫妻,父母也不能阻止(编者语:古代人类就是婚姻自由的!)交址郡的糜冷县和九真郡的都庞县,哥哥死后弟弟娶嫂为妻,是那时世世代代形成的风俗。 (薛综传原文:"可谓虫豸,有腼面目耳" )。
越人为何如此强韧,怎么灭也灭不完,最后还反杀了大秦
2021-07-12 00:21
公元前306年,楚怀王灭掉越国,击杀了越王无强,然而,越国体制弱后,仍是春秋时的封建制,这固然不利于集中权力,发动战国式的举国战争,但这也有利于不会被人一锤子敲死,残余的越人君长们仍遍布在江东大地上。而楚人为了补偿先前蓝田-丹阳之战的败绩,也加紧了对越国故地的攻略,甚至一度兵锋直临浙江(钱塘江)之畔,在江东地区设立了一郡。但是,越国残留的各路封君,依然让楚国头痛不已,所以楚国对他们采取了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被拉的一派,就包括越王无疆的一子“蹄”,他被楚人封于乌程欧余山之南麓(今浙江湖州以东),号称“欧阳亭侯”,成了后世欧阳氏一族的祖宗。被打击的各派,则广泛分布于浙江以东地区,因为没了顶头的越王,他们或自称王或自称君,对于楚国人而言,这些土霸王,就像是一群围着美味佳肴的苍蝇,这也是越国“封君太众”的一大后遗症。
此外,在原先越国在北方的故都琅琊,还留守有一支影响最大的王族。先后有越君玉(越王无强之子)、越君尊、越君亲三代自称为越君的首领。这一支,有可能是无强身死以后越国的主干,所以也入了《越绝书》的记载。
某种意义上讲,可能也是天不愿绝句践之祀,在前301年,楚国在垂沙之战中败于秦国以后,发生了一大变故“庄蹻暴郢”,庄蹻此人,乃是楚国的一个“大盗”,早在楚国击杀越王无强以前,就已经横行一方。在垂沙之战当中,楚将唐昧为秦人所击杀,士卒也被斩首两万人,余部大概也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对待,就投入了庄蹻的叛军当中。两股力量合流,一举攻入了郢都,可能也对先前苛待士卒的贵族们进行了复仇行动,还搅得整个楚国分成了三四块不相互连接的地盘。这位庄蹻,后来还被荀子称为是一位“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但他可能不是后来顷襄王时代西征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的庄蹻,因为这罪过这么大,恐怕楚国也难以招降再利用。而越国,也趁机复起,大概也是在琅琊的越君玉的遥控指挥之下,夺回了吴地。次年,齐、秦、魏又相继攻楚,楚国无暇东顾。越国的事业,又得以恢复了一些。
然而,此时的越国,虽然得以复活,但已经远离了中原人的视线。所以事迹也难以明了。不过《战国策》有一条记载,说齐国灭宋(前286年)以前越国尚能“专用其兵”威胁齐国,可见越国在琅琊的残余还尚有一点实力,而且此时越国也隔海占有着浙江以东的会稽故地。但是到了楚考烈王的时代,楚国大概是觉得收复西部江汉平原的失地没指望了,索性当起了“东霸天”,主要是攻略江东之地,以及欺负复国以后还身体虚弱的田氏齐国,甚至夺走了齐襄王的复兴基地莒地。
楚考烈王八年(前255年),楚国又灭掉了老牌诸侯鲁国,并将降楚的鲁顷公封到了莒地,这也威胁到了越国残余的安全。同时,南方的越国故地也在被楚国收回,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一代权相,楚考烈王的叔叔,春申君黄歇被转封到了吴地,虽然春申君只是派他的儿子坐镇吴地自己没有去,但这也算是对越国的残余造成了巨大威胁。三年后,在北方战场上,楚国又攻陷了越国故都琅琊,越君亲不得不“走南山”,大概是出海退回到会稽地区去了。
但是,此时,在吴地,依然有越人的君长与春申君战斗,《越绝书》就有一条记载:“西岑城,越王孙开所立,以备春申君,使其子受之,子死,遂葬城中。”王孙开大概是越军亲的子辈,而“西岑城”在江苏昆山附近,距离春申君的封地不远,可见楚人对越国故地的占领,也很不稳固。另外,此时的越人,也有不少出海迁居到了舟山群岛、玉环岛等地区,这些人被称为“外越”。有传说称上海的建城之始,是春申君所筑的“黄歇浦”,后来还演化成了“黄浦江”这一河流名称,但实际上,春申君的时代,上海市主城区仅有浦西一小块地方成陆,其余部分大多都还在海面以下,即使春申君有意建一处“浦”(码头),恐怕也是防备“外越”做海盗式偷袭的海军基地,可能这个“黄歇浦”,离城市还差得远。
图:黄浦江外滩
不过,虽然春申君对越人的武力征讨算不上特别成功,但春申君父子对吴地的建设,倒是大大有功,建立了市场和粮仓,还在无锡兴建了水利工程“无锡湖”方便灌溉农田。
越人虽然经受了楚人的重重打击,但他们也对国际形势有所了解。在前234年左右,越国(可能是降为楚国附庸的某“越国”,或许是欧阳蹄的后裔)还参与了一次合纵活动,与赵、楚、燕三国合谋攻秦。但最终还是被秦国大臣姚贾贿赂权臣而破坏,于是这最后一次可能成型的合纵,就彻底瓦解了。关东六国,以及越国,都走到鬼门关门口了。
最终,在前223年,秦军俘虏楚王负刍,又击毙了复归楚国的前秦国相邦、楚心不死的楚国贵族昌平君以后,也启动了彻底扫灭越国的工程。原先对楚国降叛无常的各路越君,见了虎狼一般的秦军,纷纷自缚出降。但他们降秦的心思有多坚定,就不好说了。
越王无强死后的这段时光里,越国各路封君对楚国叛降无常,而且越人的心态也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那就是虽然他们的君长虽是芈姓后人,与楚同源,但是由于因为越人长期以楚为敌,加上下层民众缺少知识,就开始疏远芈姓这一真正的族源,转而尊奉一位传说中的人物,即所谓少康之子无余为始祖。这大概是一个族群衰微以后,塑造“想象的共同体”的过程,毕竟,“想象的共同体”往往是受到外界打击后的产物,就好比假若20世纪没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恐怕往后的民间大众也难以建立起“我是中国人”的概念,毕竟八路军宣传队进太行山的时候问老乡,老乡还答道“我是山国人”呢。
此外,因为禹也是中原人所崇拜的古代神圣君王,所以越人攀附一下也能显得贵气一点,更何况有关禹的传说,也是越人从当年最初的老家淮河中游地区带过来的。至于“芈姓”这种来源,我堂堂大越,岂能与欺压我们的楚人相比!自然,也被慢慢忘却了,弄得到了后来的秦汉时代,越人都纷纷自称是禹之苗裔,可能会稽的大禹陵,也是这种为了自救的族群主义产物。甚至,这越国人的民族主义文化工程还能以假乱真,骗得始皇帝在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还亲往会稽前去拜祭。这也让后世司马迁编《史记》时,认定越国为姒姓之国。
再来看看秦朝治下越人的情况,秦国在招降了会稽一带的各路越人君长以后,又顺路南下,可能是沿着海路收取了闽中之地,在今天福州附近建立了一个闽中郡。但是闽中郡下辖各县情况不详,可能也就是秦国派了个郡守前去郡治坐镇,至于周围的各路土霸王,只要定期来缴贡品定期来“委命下吏”就行。可能后来秦朝以后对于开五尺道后才收服的滇国,以及对于浿水(清川江)以南的箕子朝鲜,也采取了这种羁縻统治的策略。
秦朝对于各路越人的政策,大抵是远则羁縻,近则打压。远的羁縻的,中央对于他们的地理状况都缺少了解,譬如秦军征讨南越,最东的一路军也不过“一军结馀干之水”,没有通过武夷山以东的越人聚居地区。近的打压的,则有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去会稽拜祭大禹陵前后发生的一些事迹。这一年,始皇帝取道牛渚(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渡过长江,沿着皖南的山路,几经波折到了越国的会稽故都“大越”,祭拜过大禹并留下一方刻石后,秦人派到越国故地的官僚们,就把这一带的百姓通通北迁到了钱塘江以西地区,《越绝书》言:“乌程(今浙江湖州)、余杭(今浙江杭州余杭区)、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无湖(今安徽芜湖)、石城县(今安徽池州殷汇镇)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帝刻石徙之。”
此外,秦朝政府为了贬低越人的民族自尊心,还把“大越”这个地名改成了“山阴”。秦朝政府这么干,也是因为害怕这帮人当中有“外越”的内应,毕竟“外越”的海盗袭扰,也让秦朝政府焦头烂额。而后来秦朝政府送到大越故地的,通通都是一些劳改犯,让他们去抵御从事农、渔、海盗三合一产业的各路“外越”。当时,恐怕被强迁的越人也是敢怒不敢言吧。不过倒是有一位楚人青年,在始皇帝渡过钱塘江时,就很不忿地说道:“彼可取而代之!”旁边的一位长辈连忙捂住了他的嘴,担心这小子的胡说八道会造成灭族之祸。但事实上,没过几年,始皇帝的近支宗族,倒是通通都死在这个小子手下了。这青年与他的长辈,便是项羽与项梁。
始皇帝在越人故地折腾了一通以后,回去道上舟车劳顿,最终就在这一年的七月,死在了沙丘宫。他死后胡亥上位后的种种折腾暂且不提,单单是始皇帝死后才一年左右,陈吴二人就在关东打出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号兴兵反秦,为秦国敲响了第一声丧钟。
同时,关东地区的秦朝地方官僚们也没闲着,他们要么像任嚣赵佗一样,仗着天高皇帝远,割据自雄;要么像李斯的儿子李由一样,为秦朝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有的干脆看着反贼气势正盛就干脆前去附和“义举”,会稽郡的郡守殷通,就是最后一例的代表。他看到秦朝气象不长,就决定自己也造反干一票,还对项梁说:“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还要拉上一个重量级逃犯桓楚一起造反,但项梁不喜欢殷通,就欺骗殷通说只有项羽知道桓楚在哪里,然后到外面,叫项羽持剑,做好准备。项梁又走进幕中,请求殷通让项羽进入帐幕内,殷通同意。项羽进入后,见项梁挥手示意,即刻刺杀殷通。随后,项氏叔侄才真正打出复兴楚国的旗号起兵,虽然他们的部众可能也多是江东的越人。
图:项羽和他的越人江东子弟
另一位越人部众的大头目,则是楚国大司马吴申之子、秦鄱阳令吴芮,据传此人还是吴王夫差的一位后人,但是此时越人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要有人能领着我们反抗秦朝统治就行。吴芮的部下当中,有秦末最有名的土匪头子英布,还有一位正宗越国宗室,梅鋗,后来此人也加入了刘邦入武关的大军,跟随他一起加入的,还有后面汉朝的两个异姓诸侯,东海王摇(闽君摇,可能是欧阳蹄的后人)与闽越王无诸。
图:余干县吴芮塑像
事实上,跟随了刘邦的越人将领有摇毋馀(可能就是闽君摇)、蛊逢、吕元、华无害等人,他们或是在刘邦起事后不久就已入伙,或是跟随梅鋗入伙。总之,这些断发文身的越人,也跟随刘亭长见证了那面曾经令人害怕的黑旗的飘落。这些越将,后来也都在汉朝建立以后获得了封侯的待遇。
越人为灭秦事业立功颇多,然而,在灭秦以后,项羽所封十八诸侯,却无一个越人身影,也真是白费了他麾下那些越人子弟的血汗了。加上刘邦对于越人更为友好,于是他们或者是跟随吴芮对后面的楚汉战争作壁上观,或是干脆为刘邦效力进击发空头支票的项羽。他们当中的梅鋗、摇毋馀就因楚汉战争的军功获得封侯之位。然而,刘邦对于越人也是有所忌惮的,所以给二人开出的侯号也是空头支票,分别是台侯(封地在今江西大余一带)与海阳侯(封地在今广东潮州),两块封地此时都在赵佗治下,但二侯手中人手也有限,不好从赵佗手里抢地盘。所以,最后,梅鋗干脆跟随老上司兼秦末楚汉第一老实人吴芮去了长沙国,摇毋馀则会老家东瓯地区当土霸王去了。唯有无诸比较幸运,项羽一灭,他就被刘邦封为闽越王,去东冶(今福州冶山脚下)上任去了。而闽君摇的封地,直到汉惠帝时期,才真正得到大汉朝廷的承认。
至此,越人因为在反秦、楚汉战争中的表现,也获得了一定的奖赏,但是,新生的汉朝,本质上还是周政与秦政的混合产物,越人的结局,到底会是周政下的一方诸侯呢?还是秦政下的编户齐民呢?请看我下一章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