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8期 || 张婉茹:母亲(上)/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美丽小语:

读过许多写母亲的文章,我自己也写过一些相关的文字,但是这一篇却读的我不能自已,因为这是我的母亲写他的母亲的文字,因为我的身体里有一半的血脉来自他老人家。童年时我曾在老家生活过短暂的一年多,记忆中每次去外婆家,老太太都会马上拿出各种珍藏的吃食招待我,虽然往往都会是一些简陋的干馍蛋,但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的温暖......

文:张婉茹

诵读:梁轩诚

母亲(

母亲生于一九一三年四月十八,娘家住三原县嵯峨乡富裕的第里张村。外祖父性格豁达强悍,为族村事常出头露面,后来终于引祸烧身。外祖母心胸宽广,大事勇担当,小事不计较。在这样的家里长大,母亲从小就聪慧、好强。

一、姐妹当家

一九二七年,张邢两村因争水浇地、久结怨仇,发生冲突,外祖父遭人暗算被邢村设计群殴打死,外祖母家立时乌云蔽日,儿女们嚎啕大哭。族人们怒气冲天,拿起刀枪(土枪)、棍棒,要报仇血恨,去把邢家砸个片甲不留。理智的外祖母,强压住流血的心,谢过父老乡亲,决定去官府上告。在族人出面上告无果的情况下,虽然曾外祖母的极力阻挠,在那个女人很少出头露面的年代,外祖母安排好家事,毅然走上了打官司讨说法的艰难曲折之路。

母亲姐弟十人。前三个姨妈是外祖父前妻所生,母亲是外祖母的大女儿,下边还有两个妹妹,四个弟弟,最小的四舅那年才二岁。外祖母把这个破碎的家交给十四岁的母亲和更年幼的五姨,就上了三原县去告状,为外祖父报仇雪恨,为族村争回尊严。十四岁的母亲强压丧父的悲伤,把哭成团儿弟妹唤起,让大的管小的,姐姐管弟弟,挑起了九口之家的重担。

那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农忙时要顾短工锄地、收割、下水果,近二十口人的饭要按时送到地里。姐妹俩既当家,还要当爹娘,俩人磨面、挑水、做饭、酿醋、摘棉花,晚上在油灯下还要缝衣做鞋袜。姨妈一边背着小弟拔棉花,时不时还要防大弟跟村里二不愣小伙伴到邢村报仇打架,必要时还会给弟妹上家法。

那时正是军阀混战时期,坷捐杂税繁重,县衙腐败,官员贪赃枉法。正像人们说的“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外祖母打官司耗尽了家里的积蓄,姐妹只好雇人把粮食人挑驴驮到五里外的鲁桥镇,粜粮食、卖水果,及时为母亲准备好打官司用费。

母亲姐妹们都聪明贤惠,又能吃苦过日子,但外祖母却不嫌贫爱富,在成年后把他们都嫁到了一般人家。特别像我们家,妈进门后,连个做饭的锅都没有,祖父不知从哪里拿了个炒瓢给母亲当锅用,这个炒瓢开始撑起了母亲自己的家。

二、一个炒瓢起家

一九三0年,母亲从富裕的第里张家嫁到鲁桥没落的酒坊张家。这时正值民国时期的中原大战前后,加上关中民国十八年年馑后、又遇蝗虫、霍乱,连年天災,军阀混战,拉丁征粮,捐款交税,民不聊生。祖父暂在三原“同德圆”饭店给熟人邦忙,父亲在西安学生意才算有口饭吃。

母亲嫁过来时家里二爷当家,母亲进门时,二爷才把祖父分出来。分家时祖父只分得自己住的一间小房子,做饭只能在屋外房沿台上垒了个灶台。年馑那年天特别冷,鲁桥镇吃水的伍渠冻实了,人们用斧头破开,把冰块搬到家放在锅里化水。我家没有锅,只有一个代用的小炒瓢,母亲只好把冰块先放在地上破成小块,才能放在瓢里。煮开冰水,放上树皮、草根、蔓青根煮,记忆中那年蔓青根很甜。父亲还说:怪了,啥都冻死了,而蔓青根没死,是它救了这一方人的命呀。显圣庙门口,每天熬两大锅舍饭,人们排着长队来喝,但每天还是有人饿死在街头。后来了解到,当时蒋冯大战,赈灾粮进不了我省,致使军民死亡无数。

母亲嫁过来后,在外做工的祖父、父亲相继也回家了。是个家就有交不完的税、和各种的开支。在娘家持家多年的母亲是有经验的,他们三人商量:鲁桥是个集贸大镇,母亲饭做得好,祖父又在三原有名的饭店“同德圆”帮过工,支锅卖饭成本小,就决定干这个了。但做生意了总不能还在风雨难避的房沿台上炒菜、烙馍,盖灶房就成了必须的。

三个人自己动手,父亲垒墙、挂瓦,祖父搬砖、递瓦,母亲和泥、铲泥。房将要盖好时,一片可恨的瓦片从房上滑下来,砸在祖父头上,又落在母亲脸上。父母忙给老人抱扎,包扎完,母亲才觉得嘴里有异样,低头一唾,全是血牙,门牙当时就没了。在那以后母亲就假牙掛真牙,后来真牙全掛完了,从我记事起母亲全是假牙。

三、生活的喜与忧

一九三三年正月十五,哥哥出生。六十多岁的祖父,三十三岁的父亲无比开心。母亲看到刚出生的小月儿由于营养不良像个小老头,额头满是皱纹,手小的就像个鸡爪子,担心养不活,就又多了一份忧心。穷人的孩子见风就长,哥哥不但存活了下来,我们姊们们也相继出生了。家里负担加重了,父亲又到西安钟楼西一家衣铺当夥计。他挑衣服到南山、榨水、山阳一代推销,卖苦力以多争点钱。

到有了三妹,家里吃饭的就有七口人了,生活的重压压得母亲发愁,实在填不饱大家的肚子,就打算忍痛把我和三妹给人了。亲戚中大舅和五爷没有孩子。大舅是阵亡在抗日前线了,大妗妈一个人过日子。五爷是个厨子,他是祖父的堂弟,老两口一直没有孩子。五爷经常来我们家,每次来都会带些好吃的,人也很和善,我们姊妹们都很喜欢他。所以当母亲说让我和三妹去亲戚家住一段时,我就跟了五爷。我很高兴地跟五爷回到东里老家。老两口给我做了新衣服,变着花样做好吃的,还让我背着新书包到新学校(李靖花园)去念书。可是过了不久,从大人们的谈话中我才知道,这次不是来住一段,而是要把我送给五爷作孩子,我不再是渠岸张家的人了。一瞬间我就接受不了了,思念家的心思一天比一天强烈,想姐妹们一起玩耍的快乐,想祖父给我们教书的时光,想得我不停地流泪,甚至五爷、五奶对我的好在我心里也全变了质,甚至化成反感,我变得讨厌老人。五爷无奈只好把我送回了家。至于三妹,二舅刚带把她到城外,哭闹的她就被祖父又拽回来了。就这样,苦难的一家人又在一起过起了快乐的苦日子。

东里李靖花园

四、勤俭持家

我们家烧的柴大部分都是拣来的,吃的菜也多是野菜。初冬时菜农收藏菜,我们去拾菜叶,母亲帮工扭罗卜(拧下叶子),工作整整一天,给一小笼小罗卜作工钱。一个月下来,母亲把拾来的菜和小萝卜埋在外院的土坑里,莱叶腌了咸菜、酸菜,这样就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家里一年四季不见荤腥,只有过年时才割肉买菜,蒸馍、蒸包子,包子馅儿里除肉和豆腐外,全是拣来的。

母亲心灵手巧,各种的野菜,她会变着花样的做给我们吃。我家院里有一棵大国槐,一年能打一大木函槐豆,镇上的刘医生说吃那东西要毒死人呢!因为没有粮食,母亲就多遍的洗、泡严格处理,我们也都吃了。三年困难时,我正上高中,背的是玉米面搅罗卜饼,而全家老小喝的正是玉米皮搅槐豆稀饭。困难时期,每吃一样不明性的野菜,母亲都要自己先试着吃一顿。

我们穿的是母亲自己纺线换来最便宜的白雁塔布,为了把女儿们打扮的漂漂亮亮,聪明的母亲会用染料把布染成需要的颜色,有时候还会染成花布。母亲先用线在白布上扎成均匀的圪塔,然后用染料一染,再把线拆开就成了白底染色印花布。我考上三原县女中时,母亲给我做了一件绿底白花的北京服,我穿着到县城去上学,得到许多人的赞扬。文革那年我带着女儿穿棉衣回到家,换季时我把女儿棉衣的棉花抽了,改夹衣穿;天热了,没有单衣穿。当时商店都关了门,买不来布。母亲只有白布,就给女儿染了红底白花布,做了一身漂亮的单衣。

母亲能用手工做各样服装,能用线绳编织各式各样编织品,从头上的发网到脚上的鞋袜,她还能剪各式各样的花,能做各样动物帽子、裹兜、背心、香包。特别是她做的结婚装饰品,有种立体的莲花娃娃特别吸引人,所以亲邻结婚时都请她去邦忙。

母亲织的织物、袜子等还卖了换钱。她常年支着纺车纺棉线,解放前还给二战区毛纺厂纺羊毛,给载缝铺做手工活,给合作社抖棉花,都是为了挣点碎钱补贴家用。

(0)

相关推荐

  • 辛丑清明行(叙事)之二

    我们在山上滞留了较长时间.由两个外甥细心地将纸钱一张张对折,点燃,在青草丛中燃烧成灰烬.我们买的那叠纸钱,足足烧了半个多小时. 清明节期间应该算仲春.农历是二月份,公历是四月份.三.四.五三个月,是春 ...

  • 随笔||老木门

     老木门 李凤姣||山东 "嘎吱嘎吱--"夕阳斜映西窗,可再不见当年白发人.老木门上了锁,锁住了两代人的心. 外祖父母家,生活在纯朴的农村.自我有了记忆,外祖父就种菜园补贴家用.生 ...

  • 【原创】王占亭:《母亲》

    原创作者:王占亭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 母  亲 >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是中国二十世纪末绝大多数农家妇女一生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母亲亦是这一宿命的写真版本. 母亲于一九二八年 ...

  • 《王映霞自传》① |从小倍受疼爱,为何不愿见父亲最后一面

    原标题:<王映霞自传>① |从小倍受疼爱,为何不愿见父亲最后一面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 ...

  • 990期 || 张妥:中秋望月/轩诚清读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丽梅赏析: 中秋节的月亮仿佛就是一个附着着魔力.充满着神奇.令人有无限遐思与幻想的月亮.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 ...

  • 1022期 || 张康宁:咥面/轩诚清读

    美丽小语:  经常读康宁先生文字的人,都会发现他是一位热爱生活.情趣广泛的人,通过文字时常见他踏游于秦岭的山水之间,发现与传递着大自然的壮美与细微,行走在街头小巷,捕捉和记录生活的点滴感动和精彩,一篇 ...

  • 1283期|| 张妥随笔:嫩玉米/轩诚清读

    妥妥有话: 相信嫩玉米棒是人人都喜欢吃的一种时鲜的食物,不管是烤着吃,还是煮着吃.那种馨香让人很难抵御它的诱惑,包括信誓旦旦正在减肥的作者.吃着煮的嫩玉米棒,想起了小时候的经历,每个画面都真真切切.希 ...

  • 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17《母亲》上/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我平生从未叫过父亲,葬礼上,只顾一声声痛哭母亲,对父亲一声也哭不出来.直到在十字路口迎接父亲亡灵归来的那个黄昏,我身着重孝,跪在村头,看着眼前父亲的这口 ...

  • 306期B/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27《堂叔和堂姑》上/轩诚清读

    上期结尾: 晚年,爷爷从渭南回到家乡,四爷当时在河底下的沟里种菜,菜地旁有个小窑洞,爷爷时常到四爷的小窑来坐,俩弟兄再也没有不和过.爷爷臨终前的一段,四爷爷天天过来,黙黙坐在爷爷床侧,直到爷爷去在. ...

  • 308期A/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29《我的伊甸园》上/轩诚清读

    上期结尾: 每次割草,涛大得儿都带着我.凡好去的地方有好草,他就先让我,他再另找地方.从沟底下上来,坡路陡,他就让我在下边等着,自己先把草箩筐背上去,然后下来,再把我的草箩筐背上去.那些年,经常是他在 ...

  • 313期B/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32《逃学》上/轩诚清读

    上期结尾: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时想想,我的这名字还真的是好,一是重名少,在这个鱼龙混杂的人世间,少一些重复,便是多了些清净.二是,这个名字或许还标志着那个书香时代的结束和目下这个世俗时代的开始,我 ...

  • 315期B/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34《三人行》上/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谁知便是最后补的这个零,让我瞎猫撞住了死老鼠,全班唯我一人考试全对,一百分.一江春水拍岸流,我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突飞猛涨起来.自二年级第二学期起,到我四 ...

  • 319期B/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36《割草》上/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这期间,我曾收到过宁肖的一封信,他不知在故乡如何得知了我是"第三梯队"的消息,信中询问说,听说你当省长了,有没有这回事?弄得我哭笑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