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艺文春秋 陈法临《圣教序》手泽的发现及题跋综述 2019年第109期(总464期)

陈法临《圣教序》手泽的发现及题跋综述

丁武光

引  言

陈法临《圣教序》手泽,出自清代乾隆时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安顺本土最早的名人手书真迹。原件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2005年《黔中墨韵》分别摘载数页公之于众,即引起各方注意。但多年来,这一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并沒有引来足够的重视,很多问题成为未解之谜。近从陈法第十代裔孙陈晶先生处得《黔南陈氏族谱》影印件数巻,其中“手泽篇”载有陈法临《圣教序》题跋9篇,作者分别是袁思韠、承龄、黎培敬、莫庭芝、周之冕、孙清彦、王正玺、孙毓凤、郭应龄等9人。这些题跋者大多是清晩期在贵州有一定影响的人物,这不仅对深入认识陈法手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该手泽增添了文化含量。更为难得的是由此构成的晚清文人雅集,定格为一种可贵的历史文化现象,使我们摩挲之余,去感知250年前那段足以传之久远的文坛佳话。

       陈法像

陈氏族谱

一、《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与陈法临本

《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是一篇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文章。唐贞观十九年(645)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带梵本佛典回到长安,太宗待之以最高礼仪。当年三月,玄奘奉旨居弘福寺整理翻译经文。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亲自为之撰序,这篇序言便是现在所说的《圣教序》。最早由褚遂良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到了唐咸亨三年(672)弘福寺沙门怀仁大和尚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陈法所临的《圣教序》,正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之所以珍贵,除了其缘于李世民和玄奘这一明君和高僧的完美契合外,集王羲之字而大成,更为历代文人所重。千百年来王羲之被尊为“书圣”,所处时代为东晋,距唐代贞观朝已有300余年。怀仁按《圣教序》文寻找王羲之的真迹,一从唐朝内府所藏,更多则在散落民间的王羲之作品中访求。全篇约一千九百多个字,除去重复,约有千字,此亊始于贞观廿二年(648),成于咸亨三年(672),历时二十余年,方完成这一旷代绝作。自《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成书之后,历两宋、元、明、清数代,其影响力经久不衰。

[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局部


陈法临《圣教序》的时间无确切记载,应为乾隆十七年(1752)返黔主讲贵山书院之后。相关记载最早见于同治元年(1862)承龄所作的跋陈法临《圣教序》,而此时距陈法去世已92年。

陈法临《圣教序》之所以得以保存,与陈蓉屏先生的作用分不开。据《黔南陈氏族谱》“蓉屏公传”记载:“道咸庚戍辛亥之交,日处穷愁困苦中能卒父业,成家谱六卷并装潢裱订先代手泽,以遗后。”承龄之跋,即同治元年春于陈蓉屏处见陈法手泽,乘兴而作。

据跋六孙毓凤所记,当时该稿得自族人遗弃多年的竹箱中,在整理陈法之弟陈浩(字雨泉)的遗物时发现,已为残篇。存十二页,每页四行,字如胡桃大。蓉屏先生为陈法裔孙,曾于咸丰朝任思州府教授,诰封奉政大夫。一生节俭,一介不妄,惟修宗祠家谱,以济后人。其子陈泽春为光绪六年(1880)进士。为陈氏家传二十二代500余年间的五位进士之一。陈法临《圣教序》手泽传至民国时期,由蓉屏之子文荣先生家藏。今藏于贵州省博物馆。至于手泽如何从家藏变为馆藏,其过程便不得而知了。

    [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局部

二、陈法临《圣教序》的价值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自诞生以来,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清代考据学、金石学昌盛,临摹碑文加成为通经达古,相炫风雅的时尚。袁思韠在跋陈法临《圣教序》中就记有,同治年间北京天宁寺置有长白某公临《圣教序》十六巨幅。可见当时以临《圣教序》为一种文人时尚。陈法临《圣教序》被众多文人所识,与这一文化环境有关。现将自同治元年(1862)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部分评价摘录于后:

同治元年(1862)承龄:笔力沈实,直逼古人。而简淡沖和别具悬解;

同治十三年孙清彦(1874):点拂波磔,毫芒备至。先生趋步圣学,功夫于兹想见矣;

光绪元年(1875)黎培敬:其笔力之遒劲,结构之超逸,洵为近今书家所罕觏;

光绪二年(1876)王正玺:吉光片羽,观者诧为眼福;

光绪四年(1878)莫庭芝:觉其精神肃穆,如见先生于纸墨之上。观摹累日,低回不已;

光绪六年(1880)周之冕:虽仅吉光片羽,而遒劲端严,逼真神似。然观其墨宝,琳琅允足,与彝鼎图书,并垂不朽。

光绪二十三年(1897)郭应龄:可谓超前轶后,至今箕裘不墜,炳炳麟麟,为邦家光者。

[清]陈法临怀仁圣教序》局部 贵州省博物馆 藏

陈法临《圣教序》之所以产生如此高的评价,有几点原因。

首先是清代中后期陈法在文人学者中的影响已广布黔省,以至官绅士人众皆推崇,视为翘首楷模。曾任安顺知府,后官至贵州按察使、布政使的承龄评价陈法为“海内推为儒者,一时名宦乡贤,二难竞爽。”同光名士孙淸彦将其推为“黔中第一流人。”对安顺清末文化有重大影响的安顺进士周之冕则称:“先生一代伟人,固不以书法重,然观其墨宝,琳琅允足,与彝鼎图书,并垂不朽。”独山莫庭芝为黔地饱学之士,其先祖曾于嘉庆已未与陈法之孙陈若畴为同科进士,常感念不已,称陈法为“吾黔国朝以来儒者之宗。”综上所述,陈法在清代理学上的贡献,已经形成了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这也是其临《圣教序》手泽倍受珍视的重要原由。

其次是陈法临《圣教序》本身的艺术造诣,如周之冕所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逼真神似。今天已经不可能再见陈法手泽全本,我们将《黔中墨韵》仅载的手泽五页,与《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相关拓片作比对,即可感知这“逼真神似” 的由来。

从陈法临《圣教序》手泽局部可以看出,以形相较,唯妙唯肖,足可乱真,令人惊叹。更重要的是陈法深领王字的法度,以神相契,落笔之际,在骨力上要能够体味其“峻骨”、“峻整”。一下笔即合乎笔势,有筋、骨、血、脉、肉,写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静洒脱的风神来。

另一方面,陈法临《圣教序》,与其独特的人生阅历和涵养蓄载密不可分。他能在罢官谪戍十六军台后潜心《易笺》的著述,从苦寒之地走出,其沉著之气非常人可比。手泽笔力沈实,简淡冲和,深得王字真谛,而笔笔无不藏筋蕴铁,挥运之际天趣自得,一气贯通。 

[清]陈法临《怀仁圣教序》局部 贵州省博物馆 藏

三、陈法临《圣教序》题跋与作者

如前所叙,道咸之交,陈法裔孙陈蓉屏装潢裱订临《圣教序》手泽后,50年间先后有承龄等9人留跋于后,这些跋文均不长,却蔚为一种难得的文化气象。它让我们不仅了解到手泽残本背后的故亊,更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一种代代相袭的文化现象。有鉴于这些题跋原稿仅见孙清彥墨迹一帧,其余或皆散佚,因此,有必要将跋文转录于后,并将跋者作一简略介绍。

1、袁思韠(1838-1888),字锡成,又字樨岩,号稚岩,癯道人。贵州修文人。著名书法家。清同治八年(1869)举人。官内阁中书、保同知加盐运使衔。能文工诗,擅长书画,精行草和正书,小楷特精美,为同治光绪年间黔之书法之首。

袁思韠题跋是光绪五年(1879)的事,之前并未知有其稿,经由陈法六世孙陈小屏所示,见之则欣喜异常,即跋于后:

都城西隅天宁寺有长白某公临《圣教序》十六巨幅,绢本完好,用笔极经意有法。此册残本,为定斋先生书,其浑脱过于所见绢本而別具简远静穆之致。以退笔作右军书,最忌模棱,先生不以书名而超诣若此,盖亦存乎其人耳。小屏同年宝兹于手泽,欣幸何如。

光绪已卯冬仲雪窗呵冻书于黔山旧庐思毕谨识

此跋列为陈公临《圣教序》手泽首篇。其时袁思韠已具很高名望,官贵文人都以得其墨迹为幸事。手册留其跋文,价值自显。需要提及的是,陈小屏是陈容屏之子,名泽春,字润生,小屏为其号。与袁思韠同为同治八年举人,这次会面之后小屏于光绪六年(1880)赴京会试中进士,成为陈氏家族一百年间的第五位进士。

2、黎培敬(1819-1882),字简堂。湖南湘潭人。咸丰十年(1860)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三年(1864)出任贵州学政,六年(1867),荐理贵州布政使,光绪元年(1875)擢贵州巡抚。六年(1880)擢升漕运总督。七年(1881)复擢江苏巡抚,未到任而病发,免官返湘。次年病卒。谥文肃。著有《黎文肃公奏议》和《求补拙斋诗文略》。

临《圣教序》手泽是通过王个峰转至黎培敬。王个峰名介臣,浙江会稽人,王羲之后裔,游幕于黔。是年为光绪元年(1875),黎培敬刚升任贵州巡抚。为友人所促,继题跋于后。其跋文如下:

往读定斋先生《明辩錄》,知为理学名臣,心向往之。顷老友王个翁以其裔孙蓉屏所藏先生手书临《圣教序》数则见示,其笔力之遒劲,结构之超逸,洵为近今书家所罕觏。披玩再四,不忍释。个翁索观甚亟,走笔以应。

光绪元年春暮湘潭黎培敬谨识

此跋的精要部分并不在对陈法手泽的评价,其留册跋文本身就颇耐人寻味。淸代巡抚为一省最高官员,官至一品,得见陈法手泽,是朋友转呈,竟披玩再四,爱不忍释。以至朋友一再催促索要,不得不奉还。很难想象一位饱经官场磨炼的人会焕发如此纯善之心,原因很简单,就是黎培敬本人就是一个文人,他懂得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敬重。

3、承龄(1814-1865),字子久,又字叔度,号尊生,又号藏庵,别号净业渔人。吉林裕瑚鲁氏, 为镶黄旗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外放安顺任知府,次年离任,后官至贵州按察使、布政使。擅填词,是著名的诗人、词家、书法家。在众多大家林立的清代词坛,有一个史称“八旗词家”的类体,以纳兰容若和庆龄为领袖人物,在中国清代文化史上有着相当的地位。其《冰蚕词》清新雅健,审美风格在晚清词史上具有典型性与特殊意义。

承龄为“旗人”进士,自视很高,与黎兆勋、郑珍、莫友芝、庭芝兄弟交往至深,为当时贵州文人中的第一流人物,所见学识与书法并重者甚众。在见到陈法临《圣教序》之前,承龄并不识陈法墨迹,题跋也从这里开始:

安平陈定斋、雨泉两先生,海内推为儒者,一时名宦乡贤,二难竞爽。然不闻以书名。今春于其裔孙蓉屏处获观手札并所临唐碑二种,笔力沈实,直逼古人。而简淡冲和,别具悬解,当时擅书名者无以远过,乃知人有可传,在笔墨外者,其笔墨乃自不凡,所谓道足者,文不求而自至也。蓉屏能世其学,可以知所勉矣。

同治壬戌冬至前三日吉林承龄观并识

以承龄身份学养,题跋中赞叹之辞自非矫情。而“道足者,文不求而自至也。”堪称名句箴言,可见文名不虚。

4、莫庭芝(1817-1889),字芷升,别号青田山人,独山县人。莫友芝之弟。曾于咸同年间任永宁州学正、安顺府学训导,后任思南府学教授,光绪年间主讲于贵阳学古书院。一生执教四十年,擅长诗词与古音韵训诂学的研究,与黎汝谦编辑《黔诗纪略后编》三十三卷,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

莫庭芝初识陈法临《圣教序》,应在咸丰四年就教于安顺府学之时,为承其兄莫友芝之愿,开始着手《黔诗纪略后编》资料的搜集,对陈法遗著的探访,也就成了题跋最初的动因。跋文从他少小时对陈法之孙若畴与先祖的一段熟闻开始,写得真切感人:

定斋先生为吾黔国朝从以来儒者之宗,不特文章,政事已也。昔先君子于嘉庆已未与先生文孙若畴同举进士,常因缘获悉先生学行之详。庭芝少小趋庭即熟闻之,暨读先生手著《易笺》等书而向往之意益切。今年以来,庭芝拟补辑国朝黔诗,欲藉以存乡。先生辈事略,先生元孙蓉屏尽出其家所藏先人遗稿见示,中有先生手临《圣教序》残纸数页,装为一册;又《塞外纪程》草稿为一册;又杂草稿为一册。展对之余,觉其精神肃穆,如见先生于纸墨之上。观摹累日,低回不已。谨书数语于册末,还归蓉屏世世守之,岂独为陈氏重耶。

光绪戊寅十月立冬日独山后学莫庭芝识

显然,这则跋文的信息量很大,已经超出了临《圣教序》手泽的范围。因蓉屏尽出其家藏遗稿,所记内容也就延及《塞外纪程》等草稿的发现。文章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当庭芝先生面对陈法这些遗稿时,似乎在了却一段早年的心愿,“展对之余,觉其精神肃穆,如见先生于纸墨之上。”一连几天,低回不已。

5、孙清彦 (1819-1884),字士美,号竹雅,别号竹叟、烛哑、烛亚、古滇逸士、漱石斋主人等。云南呈贡人。曾于同治年间任安顺知府,有“清贫太守”之称。孙清彦是清末的书画名家。写仕女、花鸟、竹木俱佳,而山水尤工。书法天资甚高,各家俱精,兼工榜书,传世之作以《画竹册》为精品。

   孙清彦为陈法临圣教序题跋手书 贵州省博物馆 

他府署安顺时间不长,却因崇真寺留下一段翰墨因缘。其所书灵官殿额“雷声鞭影”四字,类祝枝山,极潇洒淋漓之致。祖师殿丈五长联,则又法李阳氷《云麾将军碑》,精心结撰而成。其墨迹挥洒黔地,时人谈到孙清彦,无不以黔省才俊相称。他是云南人,其陈法临《圣教序》跋文也从滇人引入:

滇、黔僻在天末,间有硕士真儒,奇书法画,每亦不彰而易散失也。如吾滇钱南园先生,理学名臣,书画亦与晋唐人争席,近十年来海内始稍传之。陈定斋先生,黔中第一流人,多著述,有《易笺》一种,己入“四库”书,并其书法,皆十载黔疆闻而未睹者。今乃于其裔孙蓉屏处获观家藏三册、临唐碑者二。点拂波磔,毫芒备至。先生趋步圣学功夫,于兹想见矣。其一酬应手札,中有米盐帐目一纸,虽亦鲁公《乞米》、东坡《马券》之类,而无事不可以告人,斯先生所以为真儒也夫!

同治甲戌冬之嘉平月,滇池后学孙清彦谨识

这里,孙清彦不唯书画才情,对滇黔僻省人材的困惑作了精当的阐述,这一点,颇似陈法《黔论》中观点。而末句以米盐帐目一纸,渲染了陈法“君子坦荡荡”的真儒形象。
6.周之冕(1824-1889),字藻庭,号文轩。安顺旧州人。清同治六年(1867)乡试举人,同治十年(1871)赴京会试,中进士第,以知县即补直隶。他一生不乐仕进,假归省亲后,遂执教于乡。光绪三年(1877),主讲凤仪书院。光绪六年(1880),受贵州巡抚岑春煊聘,赴筑主讲贵山书院。周之冕学博行端,善知人,大半生作育人材,桃李遍及黔中。贵州状元赵以炯、安顺进士黄桂鋆、姚大荣皆出其门。
周之冕作跋,事出偶然。光绪六年(1880),他从贵山书院赴蓉屏先生家中,是为陈法裔孙、蓉屏之子泽春考中进士贺喜而来。其间得见蓉屏家藏先祖陈法所临《圣教序》手泽,不禁摩挲久之,遂作跋:

吾乡定斋先生以词林历繁要,洵当代名臣。冕生也晚,以不获亲炙为恨。然幸近大贤居,幼闻前辈述其公忠亮节,窃心慕之。比长,得读所著《明辩录》《易笺》等书,始叹公卓然理学儒宗,不仅经济文章震惊海内也。庚辰岁,先生裔孙少蓉捷南宫,余至其家,得晤乃翁蓉屏,出其家藏先生手泽见示,得睹手摹右军书,虽仅吉光片羽,而遒劲端严,逼真神似。夫先生一代伟人,固不以书法重,然观其墨宝,琳琅允足,与彝鼎图书,并垂不朽。不禁摩挲者久之。谨缀数语于后,用志向往云。

时在光绪庚辰立秋后三日,普定后学周之冕谨识于贵山讲席

以上文字,对先贤的仰慕之情贯穿字里行间。将陈法视为 “理学儒宗”,手泽比之“彝鼎图书”,是对陈法及手泽的极高评价。周之冕为安顺名士,以此情真意切的短文,留下难得的文化踪迹。

7、王正玺,四川达县人。生卒年不详。清咸丰九年(1859)进士。光绪年间曾任遵义知县。同治年间主修《毕节县志》。书法造诣颇高,有书画存世。其跋文如下:

《圣教序》以褚书为最,孙北平谓:慈恩碑饶韵;同州碑饶骨;繇河南大节不挠,书如其人。怀仁此帖以晋人写唐碑,尽集右军字而成。右军书法雄千古,怀仁掇其胜馥残膏,尚为天地间鸿宝。要之,右军可传不在书。此册不惟形肖,且神肖。定斋先生,理学名臣,不必以书名,而偶摹一帖,其精诣乃至此,殆程子所谓即此是学者乎。吉光片羽,观者诧为眼福,况先人手泽耶,然则士之所以不朽。知蓉屏之所以渊源家学者,其必有在矣。

光绪丙子清明日谨跋于金筑寓次宣汉王正玺

与其它相比,王正玺的题跋颇为不同,该文认为在《圣教序》传世的几种碑刻中,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雁塔圣教序》最佳,是因为褚遂良的人品高尚。而陈法是理学名臣,人品之高,自不待言,渠不必靠书法扬名,“而偶摹一帖,其精诣乃至此”,足见有德者正如程子所云,学什么都能达于极致。此种看法非人云亦云,自成一理,使题跋内容更为丰富。

题跋者还有郭应龄、孙毓凤二人。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应为所有题跋中最后墨迹。郭应龄为岭南人,宦游过黔,侨居陈宅,与蓉屏年岁相近,意趣相投,得见其家藏临《圣教序》手泽,即作跋留记。孙毓凤落款“云巢”,疑为隐逸行游至此。二人生平均不详,所留题跋,行文自由,无羁无束,有隐者之风,亦有可取之处。孙毓凤跋文末引赵文敏“兰亭”跋,勉励陈蓉屏要宝藏先人遗泽,潜心习学,后日当能取法乎上。

· 作者简介

丁武光: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顺市黔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屯堡文化学会副会长、安顺市作家协会顾问、市收藏家协会顾问、市蜡染协会顾问、安顺市政府督学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