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恩作品:红芋之下细粉
红芋之下细粉
文、程子恩
细粉又叫粉丝、粉条,是用粉面子做成,属即食食品,既可以泡软凉调、爆炒,也可以熬杂烩,做肉汤,拜年走亲戚时,如果来的是一帮小孩,可以熬杂烩、馏蒸馍,如果来的是大人,可以凉调一个、爆炒一个、再来个猪肉炖粉条。所以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细粉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食材。
下细粉一般选择在三九天,这时候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正是下细粉的好时机。因为下细粉需要几个棒劳力相互配合,所以做这种行当的很少,依稀记得附近十里八村就王南湖一家。
通过排队等候,我家的大概摊到晚上七八点钟,粉面早已提前拉来,只见两个棒劳力把粉面子倒进大红陶盆中,兑上适当的水,用力揉搓着,这水不能倒多,多了粉面变稀,拿不起来,倒少了揉不成一团。这时锅底下的劈材烧得正旺,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整个小屋内热气腾腾,根本看不清人,只听见掌勺的吆喝一声:“锅滚了,上粉!”只见他一只脚站在板凳上,另一只脚站在锅台上,左手拿着漏勺,右手拿着木锤,和面的把面团放进漏勺,打粉的拿起木锤“啪啪”地打着,这时粉面变成条状随着木锤的打击不断滴到滚烫的开水里,瞬间变成了褐色的细粉。另一个人拿着一尺半长的木筷子把锅里的细粉夹进盛满凉水的缸里,细粉瞬间冷却,还有一个人用手捞起一段,掐断,挂在搭在缸口的木杆上,挂满一杆子随手递给我父亲,父亲拿起来挂在搭好木架子的架车上。整个过程没有丝毫紊乱,中间只听见啪啪的打粉声,没有其他杂音。
大约半小时,我家的粉下完了,父亲拉回去,院子里的架子早已搭好,一般西北东南走向,这样西北风一刮,粉冻得结实。
吃过晚饭,父亲安排我们赶紧睡觉,明天好起来晒细粉,又掂起一桶水,把架子上的细粉泼了个遍。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把挂细粉的绳子拴好,一条粗绳上系着许多小绳套,那是挂细粉杆子用的。这时细粉冻得硬邦邦的,我们从架子上取下放到架车上,拉到绳前,父亲拿起一杆,挂在绳上,然后又拿起一杆对准挂好的细粉先挂一端,然后一扭,另一端朝相反的方向挂去,这样绳套可以自动打一个结,细粉不至于被风刮掉。
中午时分,艳阳高照,暖风徐来,细粉渐渐地化冻了,父亲用手一杆子一杆子地撕开,这样晒得更快。偶然有断的落下,我们擓着小筐,一根根地捡起来。
傍晚的时候,细粉干透了,变得蓬松起来,颜色黄白,十分好看,父亲、母亲一杆一杆地卸下,抽去木杆,一握子一握子的放进麻袋里,整整装了几麻袋。
“拉回家,明儿个赶集卖点,再给你姥家送几杆子,剩下的留着吃!”母亲嘱咐着。
黑白图片摄影作者为左刀刘
本文由程子恩先生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