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第六十六章 善下不争-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六十六章 善下不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夫人莫不愿人之服己也,乃有不欲服而人服、益欲服而人愈不服者,无他,以其自高自大而不肯低其心、下其气也。试观江海为百谷之所归往者,以其能下之故,所以为百谷王。设江海如百谷之自处于上,百谷虽有归往之势,奈彼无容受何?是以圣人早见及此,欲上人必以言下之,如尧之咨于四岳,舜之询于四门,举凡教条号令,事事访于臣邻而不自高其智,此所以愈下而人愈上也。欲先人必以身后之,如禹皋伊旦,虽属先知先觉,而在在让人以先,自处于后,此所以愈后而人愈先也。惟其自处于下与后,虽居帝王之位而无震慑之威,所以不重也,掌神灵之统而无凌厉之气,所以不害也,故天下乐推而为先,绝无厌恶之心焉。《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庶几夙夜,以永终誉。”此岂有他哉?以其不争人上、不争人先,而人自上之先之、服教畏神、沐恩戴德之不已,又安忍争上争先而与圣人角胜竞长也哉?

  此喻炼丹之学,始以神火下入丹田,然后火蒸水沸,水底金生,长生之药始得而有。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原是完完全全;自有生后,气质拘之,物欲蔽之,所得于天之元气悉散漫于一身尸气之间,不能会萃一区者久矣。今欲攒簇五行,和合四象,会于中宫,归于玄窍,其必万缘放下,一私不起,垂帘塞兑,以目视鼻,由鼻对脐,降心火于丹田,不过片晌工夫,即见玄关窍开,一阳来复,周身之气自然齐集丹田,融融泄泄,乐不可名。但观照之初,火不紧则金不出矿,火太猛则又烧灼精血、窒塞灵机,惟有不粘不脱,若有若无,而下丹田之气自跃跃欲动。此犹江海之能下百谷,百谷所以归往,圣人能下天下,天下所以归心。夫人一身,心为至大至贵,百体皆小焉贱焉者耳。太上故以江海之大、圣人之贵喻心,百谷之小、万民之贱喻百体、喻下田。修道者亦当以下为本,以贱为基,而不自处于高于贵,庶低下于人,所成自易。若论凡人,原以神为主,气则随之动静,所以生男育女而有生有死。至人则以气为主,而神则听之转移,《悟真》云“饶他为主我为宾”是。大修行人于气机之动,逆施造化,颠倒乾坤,一听其上下往来,归炉封固,再候真信,循环运转,全不以神为主持,但观真气之冲和,逆施倒行,功成九转,丹熟珠灵,岂不高高乎在上、赫赫乎居先,而为万夫之仰、天下之观者耶?惟其处下居后如此,则一片恬淡之志、谦和之心,所以无倾丹倒鼎、汞走铅飞之害,故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返回目录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这几次的连续章节,可以清晰的感知到,老子在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告诫统治者应该怎样怎样,本章也是. 先贴下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

  • 谢先铭 道德真经学(2) | 世界道学网

    ]智者在呼吁,圣者在行动,传播道德经,天下有和平,要偃武修文,人类才文明. 老子面对现实,顺其自然.身在战争之中,心存道德仁义.不得已佳兵利器,不得已惩恶扬善,不得已除暴安良,不得已误伤无辜.事已如此 ...

  • 道德经解读: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什么意思呢?这话出自<道德经>第66章,它的原文是: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 ...

  •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海纳百川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 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 以其无争,故 ...

  • 道德经日课066丨人生的高境界: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是<道德经日课>第66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 ...

  •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六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

  • 百家论道:张理玄道长《道德经》解意(64

    第六十四章 辅物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 ...

  • 解读《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善下不争

    解读<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照心海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 ...

  • 道德经讲义-第十四章 大道纲纪-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十四章 大道纲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 ...

  • 道德经讲义-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古人用兵 ...

  • 道德经讲义-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于 ...

  • 道德经讲义-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 ...

  • 道德经讲义-第四十九章 圣人之心-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十九章 圣人之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惵惵,诚 ...

  • 道德经讲义-第四十五章 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十五章 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道本虚无自然,顺天而动,率性以行,一与天地同其造化,日月同其 ...

  • 道德经讲义-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既. 何谓大象?即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大道,以其无所不包,故曰大象. ...

  • 道德经讲义-第四十章 道之动用-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十章 道之动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道人人具足,个个圆全,又何待于复哉?不知人自有生以后,气拘物蔽,知诱情生,斯道之为所汩没者多矣.苟非内祛诸缘,外祛 ...

  • 道德经讲义-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修炼之道,不外神气二者调之养之,返乎元始之天而已.其在 ...